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黄榆红崖秀郭亮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721      更新:2017-06-11
文/金兰仁

——南太行纪行之一
  
  在以往的记忆里,河南省辉县市郭亮人就是愚公,是一群有着顽强毅力、不怕困难的人,郭亮村是高山深壑、不宜居住的地方,郭亮的历史就是郭亮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的历史。暮春,从平原来经郭亮洞至郭亮村,从郭亮村至汉王寨,观景台和珍珠泉,再经郭亮洞,回到南坪村,一路见闻,颠覆原来肤浅的印象。郭亮人有顽强的毅力和不拍牺牲的精神,更有超人的智慧,郭亮村山青水秀,是人间桃源。郭亮村的发展历程就是郭亮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历史,是郭亮人顺应自然,尊崇自然的历史。
  一、
  郭亮村是很适宜人居住的地方。自辉县到郭亮村,可见太行山分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在山下沙窰一带,第二个台阶由红石(石英砂岩)组成,郭亮村就位于它的顶面。两个台阶高差200-600米,没有过渡地段,突兀的绝壁就是二者界线,台阶上的村庄与平原地区自然隔绝,只有险要的天梯相连。第三个台阶是类似广西桂林地区的灰岩,构成郭亮村后的峰林。有许多溶洞,暗河和泉水,如村后的景点白龙洞,黑龙洞,红龙洞,喊泉和珍珠泉,水流常年不息。灰岩之下是泥岩和页岩等不渗水岩层,像一张厚厚的油布铺在红砂岩之上,阻止水流下渗。于是,水顺从地流向村庄,在溪流、天池里集聚,为村民生活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在泉水的滋润下,沿红崖的裙边垒起梯田,在土质肥沃的地方长出树木,沿浅沟山坡建起村庄,子子孙孙得以繁衍。
  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先人来此地建村的主要原因,进出村庄只有一条号称天梯的路,守住此路,外人无法进村。东汉末年,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太行人郭亮,率饥民揭杆而起,四乡响应,建大营于此地。因山高路险,官府屡次围剿均遭失败。于是官府引诱郭亮部将周军投降,封“平西大将军”,率官兵镇压。义军因寡不敌众,陷入绝境。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羊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同时,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后来,悬崖上的山村人为纪念郭亮,将村名起为“郭亮”。元朝末期,申氏家族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申氏途经山西时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户分一块锅铁,各奔东西,但愿来年拼接回原,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当年小部分申族人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所以,郭亮村由郭、申两姓村民组成,如今有八十多户,三百多人。
  抗日战争期间,郭亮村是辉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是皮定均、许世友等名将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郭兴,曾在这里学习和训练,从这里进城杀寇。可见,郭亮村是一处地形险要之地,郭亮人因地形险要躲过了一次又一次战乱和人祸,过着虽不富裕但踏实、安逸的生活,是那时候人们梦中的桃源。
  二、
  在和平年代里,郭亮人站在高山上,看山下偃旗息鼓,歌舞升平,煞是羡慕。身边的英雄,昔日的战友都离开大山,到外面世界大展身手,惟有郭亮人还在重复着以前的生活,而且随着时日的更替,社会的进步,郭亮人有了头疼且难以解决的“四难”:娶媳妇难,看病难、交换物资难及读书难。通往山外的天梯,经常出事,许多亲人在此阴阳两别。当年,守住天梯,郭亮人一把石子可以消灭几个敌人的豪气没有了,原来引以自豪的天梯成了障碍,成了郭亮人苦难、贫穷的象征。郭亮人不能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郭亮村的美丽,得不到外人的赏识。
  郭亮人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认识到与山外的联系通道是郭亮人幸福生活的基础。在缺钱、缺技术的困境下,开始了艰难但又睿智的选择。博物馆里,展出了当时的照片,资料及实物,参观者无不动容。郭亮洞就是世人称之为挂壁公路的咽喉部位,长1250米,宽6米,高4米,1972年开工,历时5年完工。投工3万个,清理石渣2.4万立方,消耗钢钎12吨,铁锤2000个。当时郭亮村投资8万元,2001年又投资40万元进行扩修。今日看来,数目不大,但对穷困的山村来讲,当年可是天文数字。其中,有村民卖树卖家禽筹集的钱,也有村民在外打工换来的汗水钱。当年,绝壁长廊的主要设计者王怀堂,为撬动巨石,血染悬崖,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施工人员个个都负过伤,人人都流过血,千米绝壁长廊就是这样用热血和生命一锤一钎凿通的。如今,许多人看到暗红色洞壁后都说,这不是光线的缘故,是当年凿洞人的血印。
  盘点附近的几条挂壁公路,郭亮洞里程最短,耗时最少。村长里人很自豪:“郭亮人聪明!”当年选线时,选在居民最少的东崖开洞。从红石崖最陡峭的地方下手需要勇气,同时也要智慧。红石虽硬,但距离短,不用支护,费用少。没有仪器,就采用在崖顶步测距离,人在对面山崖校正的办法,按照每十米下降一米的确定硐线。突击队员身捆绳索,被吊到指定位置,打入钢钎炮眼,炸出小洞。将小洞扩成大洞,然后转向,将大洞串联起来,就成了郭亮洞。崖壁上的35个大洞,当年起到了通风、采光和排渣作用,今日成了观赏绝壁画廊的观景台。
  郭亮人极致地利用了地利。郭亮洞的红石层面近乎水平略向山外倾斜。红石虽硬,但在郭亮村附近,发育许多垂直裂隙,会同岩石层面,将山体切成大小不等的豆腐块。掘洞时,在四角用钢钎凿出炮眼,放入炸药爆破后,就可以顺层将豆腐块般的红石撬出来。硐顶平缓厚大的红石,是天然的顶棚,起到支护作用,省掉大笔支护费用。凿洞时,石硐四角安排施工人员,每组三个,共十二人,一人烧饭送给养,不能多,也不会少,这就是突击队员为十三人的缘故。有人说,路怎么不再修宽一点,让游客来多一点?郭亮人说:“如果洞子太大,积木块样的红石会松动,如果没有支护的话,洞顶就会坍塌,红崖壁就会溜到峡谷中,郭亮村不就要消失了?”应该说,这是专业人员才知道的科学知识,村民用朴素的语言讲得如此透彻,应该是学者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郭亮人早就熟练于心,由此,不能不刮目相看郭亮人了。
  三、
  郭亮洞开通后,聪慧的郭亮村人将郭亮精神与尊崇自然的理念有机结合,郭亮村重新焕发青春,进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请科学进村,郭亮人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2005年8月,关山地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包含郭亮村在内的万仙山园区成了关山国家地质公园五个园区之一,是重要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山崩地裂、飞瀑流泉、清溪悠潭、云海飞渡的自然景观得到科学解释和法律保护,科学的灾害预警系统护佑着郭亮人的家园。如今,郭亮村植被丰厚,山清水秀,水源充足,是人们心目中的桃源。
  山里人厚道,善待“有思想”的文化人,郭亮村不经意间成了闻名的影视基地。影视基地及文化人的宣传,让郭亮村走出大山。从1975年以来,谢晋、沈好放、冯小宁等国内著名的影视导演与郭亮频频握手。先后有《清凉寺钟声》、《战争角落》、《举起手来》等6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2002年,冯小宁执导的电影《举起手来》取景地就是郭亮村,喜剧化的故事情节在潘长江、郭达的演绎下,籿托了郭亮的古朴美丽。著名导演谢晋,为拍《清凉寺钟声》三上郭亮,在村里常住百天之久,称郭亮是“太行明珠”。村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谢晋工作生活的“谢晋居”。郭亮人说,感谢导演谢晋,是他将郭亮介绍给世界。其实,是谢晋及山外人要感谢郭亮人,是郭亮人愚公精神的魅力,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吸引了人们,教化了他人。
  郭亮村发展了,山村的旅游业及服务业能力和水平,可以与大镇比肩。郭亮人富裕了,新建的屋舍沿河一字排开,古旧的石屋重换新妆。路边到处是游人,街旁随处是商场。脸色古铜的村民,或穿着工作服为人服务,或端坐店堂,回答游人的咨询,饭店里飘散着山乡的味道,路边摊位上供应着山中特产。问炮楼里管理员姑娘:“日子美不美?”“山里有家,山外有房,工作之余,天天减肥,叔,你说美不美?”调皮的姑娘,诙谐的答案告诉了今日郭亮的一切。
  “石桌石凳石头房,石碾石磨石院墙,石头棋盘石桥梁,石头道路石碑廊”的古旧风貌及悬崖深壑的自然绝景,吸引外人,荡涤人们的心灵。问黄榆树下写生的美院小伙:“如何描绘郭亮的美丽?”小伙子沉思很久,答非所问地说:“郭亮村的视角很广,适合所有人”。不是吗?得意者到此,站在观景台上,看美丽山村,观千壑万壁风貌,会更加努力;落寂者到此,站在天梯尽头,看着陡峭的天梯,见刀削样的绝壁,会跨过眼前的小坎,勇往向前。年轻人来郭亮,在影视基地门前留影,看到的是希望,带回的是憧憬;壮年人来此,踱步在郭亮洞中,想到的是领悟,带回的是奋发,老年人来村,宿住在石头民宿里,回顾的是过去,带回去的是信心。学生看郭亮,饮天池泉水,会叹息自然的魔力。教授看郭亮,望绝壁长廊,会佩服郭亮人的聪慧。
  端详学生画板上的“西崖写意”,那红崖、黄榆树不就是郭亮村及郭亮人的符号?西崖上的黄榆树,屹立于百米悬崖之上已经数百年了,树干挺拔,树叶婆娑,荫盖农家。黄榆树虽生于红崖上,但不气馁,树根虬曲,条条伸向崖壁的裂缝之中,包裹着红石;红石虽有千百条岁月深壑,但不堕落,崖壁峭立,用自己清瘦的胸膛接纳黄榆,拥抱着树根。树与崖成为一体,不离不弃,同沐风雨,树因崖之陡峭而挺拔,崖因树之爱怜而伟岸。郭亮村之所以有今天的美丽,是因为有像黄榆一样的郭亮汉子和婆姨,长在崖边,根没石中,福荫村民,造利村庄,生死守卫着生育养育自己的家乡!
  
                   二0一七年五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