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回眸拙政园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352      更新:2017-05-07
文/金兰仁

江南美,美在多样的色彩上。金色的富有,黛色的久远,绿色的希翼,水色的缠绵,而集诸多美丽于一身者就是江南的园林,苏州拙政园就是江南园林中一颗耀目的珍珠。
  史料记载,拙政园园址最早是三国吴郡太守府所在地,汉朝著名音乐家戴颙在此建有住宅,后因躲避做官携妻女隐居到今天的镇江,从而有了《柑酒听黄鹂》的故事。唐代诗人陆龟蒙在此建有别墅,亲植五柳,引来北宋山阴薄胡稷言,依柳而筑“五柳堂”,胡稷言的儿子更名为“如村”。元大德年间,如村旁边空地兴建“大弘寺”,元末张士诚到苏州,占大弘寺为临时住地,张士诚兵败后,大弘寺与张士诚一起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肯定知道当时还是荒芜湿地的园址是块宝地,在此地筑梦,耗时16年,拓建拙政园,成就一颗艺术之珠。
  手握珍珠的人,都做着独占的美梦。殊不知,拥珠之人,将被珍珠光泽所湮灭。王献臣死后,其子不屑,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少泉。从此,拙政园开始了凄苦之旅。徐氏虽居拙政园长达百余年之久,但子孙衰落,园渐荒废。顺治五年(1648年),清兵入苏州。徐氏第五代后人,将园廉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可怜陈之遴购园十年后即获罪被贬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女婿王永宁入住园中后,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可好景不长,因吴三桂举兵反清,王永宁惧而先死,家产籍没,雕龙柱础及楠木柱石等尽输京师。
  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康熙二十二年(1683),苏松常道缺裁,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后总戎严公伟亦居于此。乾隆初,园又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分,原来浑然一体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此后,拙政园的全部或部分成为太平军忠王府,江苏巡抚府,江苏省参议会或私人购得,张之万,李秀成、李鸿章等像走马灯一样出入拙政园。近代,拙政园继续着凄苦沧桑,鬼子、汉奸、军阀轮番登场,抢占园址,做着富贵大梦。至解放前,拙政园有名无实,或为社会组织占有,或为野草茂盛的荒地。
  拙政园历任主人非富即贵,然而都无福消受。千年名园如戏台,荣华富贵几多人家。百家悲欢又离合,无情击碎场场黄粱。兴衰起落话凄凉,正印了“谁住谁倒霉”的谶语?
  王献臣当初可没有预料到拙政园日后的沧桑,是想表达失意的情怀。他建亭以怡养身心,蓄水以寄托情怀,筑山以怀念过去,种莲以表心迹,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起名为“拙政园”,自嘲才学浅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行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只配回家作一农夫,从此不理朝政,享受隐退林泉的雅兴。
  可以理解,当年王献臣退隐故里,低调为主题,祈求朝廷与己两相忘。官场不顺的他,与怀才不遇的文征明在思想上碰出火花,形成共识,从而筑起心中的田园。拙政园外形小巧参差,没有规模宏大的场面,似乎是不经意穿插于江南的青山绿水之间。入门见山,一座错落而自然的黄石假山挡住视线和去路,给人以曲曲折折的躲闪,遮遮掩掩的含蓄。不入园者,以为空无。能入园者,渐入佳境,细细咀嚼,慢慢欣赏,感到妙趣无穷。也许是受到陆龟蒙的“心散、意散、形散、神散”理念影响,园内仅仅修筑两条小路,而且曲折蜿蜒,完全没有轴线的感觉。就连架在池上的曲桥,桥身既曲又斜,也不居中,向西偏离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初识者以为小器,其实是丝线穿珍珠,只有慧者相识,既达到避祸的目的,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行走在园中,可以看到园内景致表达出的文人欲说还遮,欲言又止的性格。“柳荫路曲”的曲廊里,一片绿柳,柔条千缕,疏密之间,变化着无数大小空间,轻抚着附近的景物。微风吹起,柔条珠帘,“杨柳堆眼”,无法窥其后景全貌,朦胧之中,顿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美感。土石假山巧妙地起着分景的作用,不用移步,只需变换方位及视角,就能获得帧帧优美画面:山掩曲径,岭映亭阁,石藏幽谷,峰隔重楼,无不是趣味不尽的艺术境界。座座低矮贴水的曲桥分隔水面,改变了水面一平如镜的单调乏味,桥与湖岸,构成多姿的形态,桥与水面,映衬多种画面。“小飞虹”桥廊,横跨小溪,略带弧曲的屋面,檐下精致的挂落,屈指可数的几根廊柱,均架于水上,构成空灵而优美的遮隔物,将其后面景色遮得若显若藏,若明若暗,让人不得不看了又看。
  然而,藏而想露,藏而又露的窘态还是露出建园者的本意。拙政园的设计者文征明,功名仕途不顺利,科举考试中,考到五十三岁都未能考取秀才,白了少年头。拙政园初成后,王献臣邀请旧友,相玩于此园中。王献臣半是感激,半是炫耀,将文征明亲绘的“拙政园图”请当朝的工部尚书李充嗣雅正,并力推文征明。
  次年,已经五十四岁的文征明,经吏部考核,被授职俸薪极其微薄的翰林院九品小吏“文待诏”,虽达到从仕的目标,但闲散之人,无法适应官场,再说也无望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于是五十七岁辞职离京,回苏州定居,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官了。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六十三岁的文征明绘绢册《拙政园图》以期永存,并撰《王氏拙政园记》。园记描绘了拙政园美景的同时,也将自己心迹一倾如注,毫无半点掩饰:“古之名贤胜士,固有有志于是,而际会功名,不能解脱,又或升沉迁徙,不获遂志,如岳者何限哉!”“君子于此。必有所择矣。征明漫仕而归,虽踪迹不同于君,而潦倒末杀,略相曹耦,顾不得一亩之宫以寄其栖逸之志,而独有羡于君,既取其园中景物悉为赋之,而复为之记。”倘若文征明知道拙政园日后的沧桑,甩不掉“谁住谁倒霉”的魔咒,不知会发出怎样的感概?
  也许是看到拙政园太厚重,也许是自知不能步“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的后尘,在东园、中园人员撤离之际,西园最后的主人,张履谦之孙张钟俊,在1949年苏州解放后,将补园捐赠给国家。拙政园经多年整修,1960年9月完工,拙政园中、西、东三部分重又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统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园。1961年,拙政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拙政园与同在苏州的留园等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的拙政园与苏州博物馆,园林博物馆相映成辉,每日游人如织。历史上多次易主,几度沧桑,留下了岁月的划痕,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不同设计者的造园创意,齐聚园区。久远的故事,现代的传说,成就了园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兰雪堂内一幅漆雕屏风,概略展示了拙政园的一切。东部以田园风光,有高大的珍贵树种、假山和少量古典建筑。中部称“复园”,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简雅而铺张、敦厚而轻灵的风格,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蓝色妆点的西园,又称“补园”,为清代张履谦重修,带有明显的清代时尚特征。
  拙政园是苏州,更是国家的瑰宝,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如今是“谁看谁心悦”。楼为心,水为局,眨眼幻影,处处虚画,置身此地,仿佛会随水中的倒影缥缈于空中;山为景,树为颜,移步换景,步步是景,人在花中,似乎也成了这美景中的枝叶。亭伴松鹤,桥携红莲,柳丝葳蕤,蔓缠小榭,水映山色,人行园中,无尽的清幽。
  回望拙政园,无限感慨,绿树黛瓦掩盖了拙政园往日的沧桑,亭台楼阁、山水花草也有了新的符号。大富大贵不过是过眼的烟云,黄粱美梦也都成谈资,唯有匆匆的过客留下的这颗艺术珍珠将永远夺目璀璨。
             二0一七年五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