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读万卷书”究竟出自何典?

作者:林非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614      更新:2014-12-17

       有一位在大学里讲授古代文学的年轻朋友,从外地打电话来询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句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话,究竟是谁首先表达出来,并且形诸于笔墨的?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有几位同事在聊天时考问他说,不少提及这句话的文章或书本中,总写成是“古人云”,抑或“古谚云”,那么究竟是哪一位古人,究竟是什么时代的谚语,曾经诉说过这样的话语呢?他想了许久,实在回答不上来,只好在电话里探询我是否知晓此事了。
       记得在童年时代,我就从老师的口中,听说过这很有意思的话,不过真的也没有说明白,它究竟是出自何典?我们国家的历史实在太悠久了,沉积的文明实在太丰富了,想要把什么知识都源源本本地记在心间,很熟稔和系统地掌握它,实在是极难做到的。
       我虽然毕生都喜爱读书,可是在汗牛充栋般多得不可胜数的典籍中,曾经涉猎过的,肯定也只是十分微小的一部分,而且在阅读中间又往往凭着兴趣的转移,迅疾地浏览过去,很少再仔细地思索和钻研,因此在脑海里留下的记忆,自然是相当稀少的。于是关于这个“读万卷书”的提问,确乎无法在电话里回答出来。
       放下电话之后,在苦苦的回忆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来,记得好像是画家刘海粟游历瑞士之后,在他撰写的一篇游记中,曾经引用过这句话。我赶紧翻检着一堆杂乱的藏书,终于在《多变的莱梦湖》里找见了,说是明朝后期的书画家董其昌所云,却并未注明出处。我又很随意地翻阅了董其昌的一些著作,没有花费很大的气力,就在《画禅室随笔》里发现了,他认为绘画乃是“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身的天赋,再加上艰辛地阅读书本与人生,总会获得艺术上的收成。他在《容台别集》里也这样说,“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这些话确乎都是说得颇有道理的。
       董其昌固然十分强调,要徜徉于书海与山川之间,却又经常偎依在自己官邸的深宅大院之中,琢磨的内容也偏重于书画方面,既不像司马迁那样,执著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不像徐霞客那样,尽心竭力地想要走遍天下的名山大川。他还以很多的精力,盘桓于凶险的仕途之间,虽然更认同东林党的清流儒生,却也不敢得罪权倾朝野的阉党,甚至还去结交与谄媚他们。可见他尽管期盼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却并未认真地去付诸行动,这不能不限制了他绘画艺术方面更高的成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种异常艰苦的人生之旅,却肯定会从中获得无比的欢欣,而且在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契合与参照,又必然会激发出深邃的启悟,升华着高旷的境界。不过想在国内或去域外跋涉,并非人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至于手握书卷,高高兴兴地陶醉一番,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而如果在一个国家和民族里面,有更多的人们喜爱读书,藉以提高文化、思想与审美的素养,就肯定会展开更美丽和辉煌的前景。
       也有人在读书时,分外地喜爱记诵故实,这对于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自然有它的意义,然而如果只是热中和滞留于此,却不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洞察人类历史的奥秘,就不太值得仿效了。据说宋代有位名叫龚程的士子,手不释卷,答问精确,被戏称为“有脚书橱”。清代诗评家叶燮在《原诗》中,指出那些“俗谚谓为两脚书橱”的士子,因为“记诵日多,多益为累,及伸纸落笔时,胸如乱丝”。如果既不去追求深刻的思想,又缺乏对众生的关怀,而只是沉溺于摩挲和炫耀知识的碎片之中,自然就只能在混沌的日子里转悠了。
       当我想着既回答了这位朋友的问题,还派生出不少的联想,心里自然是很愉快的,却又怀疑在董其昌之前,是否早已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这是否最为原始的典故?于是打电话给一位饱学的同乡请教,希望他替我解开这小小的谜团。他回答说是好像宋代的刘彝,曾有这样的话语,却从未去图书馆查阅过。
       我赶紧翻开《宋史》,查到了刘彝的传记,知道他有《七经中议》、《明善集》等的著作,可是我从未浏览和收藏过这样的书籍,又实在没有精力外出去仔细地搜寻与查找,只好盼望和等待着精力充沛的朋友们,得出它最终的结果了。

下一篇:有须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