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打倒孔家店”云云

作者:林非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095      更新:2015-01-01

      “打倒孔家店”的这句话语,已经流传了好几十年的时光,许多读书的朋友都能够知其大略,明白这是在讲述“五四”文化运动中间,一种很激烈地反对正统儒家思想的主张。然而它究竟出于何人之口,载于何种典籍?知悉的人似乎就不太多了。
       如果稍微花费一点儿工夫,细心地去查阅一番,就会知道流传至今的这句话语,并未确切无误地表达出它真实的面貌。这原本是出自胡适的笔下,见于他替《吴虞文录》所写的序言,盛赞其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对这位启蒙思想家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胡适将正统儒家学说的整个体系,戏称之为“孔家店”,显得十分生动和好记,这大约也正是它流传不衰的一个原因。
       此文刊载于1921年的《晨报》副刊,并且收入《吴虞文录》的书中,这本来是清清楚楚的,总因为事过境迁,年代久远,绝大多数的朋友不太容易找见此类书刊,因此在复述这个掌故的时候,就弄得不完全准确了。正因为有些从事于阐述近代文化思想史的学者或作家,不是很严肃认真地根据原始的资料,原原本本地加以抄录和引用,却比较随意地书写下来,才造成了此种以讹传讹的结果。胡适分明说的是“打孔家店”,引录时却成了“打倒孔家店”,长期这样辗转地误传下来,就让历史的原貌,多少走了样子,给许多读者形成并不准确的印象,这应该说是一种并不可取的学风。
       面对着这样的评论,也许会有人不以为然。“打孔家店”和“打倒孔家店”,不就是一字之差吗?何必大惊小怪!确乎是只差一个字,然而其中的含义就不完全一样了。因为去“打”它一阵,是并不等于要完全将它“打倒”和捣毁的。胡适在这篇《〈吴虞文录〉序》里,正是表达出这样的意思,要把这店里的“招牌”,“拿下来,捶碎,烧去”,态度真是够激烈的,却并不要“捶碎”与“烧去”这座老店本身。正是因为如此,他后来才对正统儒家的学说,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必需从完全符合于研究对象本来面貌的原始材料出发,丝毫也不能够加以任何的篡改,哪怕是稍微离开或违背了真实的情况,就容易坠入谬误甚或是伪造的结论。这就是为什么连一字之差,也不应该随便放过的缘故,而必须很严肃地防止以讹传讹的做法。因为从任何一种错误的起点出发,都有可能会愈演愈烈,甚至变成荒唐的闹剧。曾经看到“文革”期间的一张报纸上,披露过一篇很可笑的文章,说是鲁迅如何高呼“打倒孔家店”,胡适又如何起劲地捍卫“孔家店”。翻遍了《鲁迅全集》,大概也不会找到这样的话语,却又厚诬了冤哉枉也的胡适。
       我本来也并未注意过这句话语所存在的问题,只是因为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想集中地研究一下吴虞的思想,同时也就将胡适的这篇序言,仔细地钻研了一番,才发现出这个小小的纰漏,于是在当时撰写的一篇《治学方法漫议》中,讨论过这桩公案。此文于《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发表之后,1983年7月号的《新华文摘》曾加以转载,这两个刊物在当时的发行量,大概都是不低的,却也并未引起过注意,依旧在日后的有些报刊上,读到了关于“打倒孔家店”的论述。最新鲜的事例,是我在昨天浏览一本刚出版的杂志时,还看到有一位著名的作家,竟在他洋洋洒洒的文章里,论述了这个自己杜撰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实在是太浩瀚了,因此治学就成了一桩非常艰难的工作,稍一不慎,即会出错,我在这个长期从事的领域中间,也曾经尝过不少的苦头。这些沉重的教训就促使自己,在涉及与阐述有关的史实和掌故时,必须要充分地注意,多下一点儿工夫,认真地去查一查,如果发现有弄错的地方,就立即加以更正,这样总能够逐步达到完美的地步。
       多么希望“打倒孔家店”这个小小的谬误,以后不要在有关的文章中间再出现了。并且像这样的举一反三,消除治学中间类似的缺失。这看来似乎是小事一桩,却涉及是否很好去求真的根本问题。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