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诗论概述

作者:程运生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855      更新:2015-10-02

      诗是生命之歌,生活之歌。其抒发的是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诗的灵魂与内核。区别于其他文学体式的本质性特征就在于“将人的生活情感对象化于人所感悟或改造的对象,并由此创造出包含无限的情感活动的自由空间。”这个空间的中心点就是“诗言志”。
       从先秦孔子的“兴观群怨”到汉代《毛诗序》的“情志”;从晋朝的陆机“诗缘情而绮靡”到齐梁钟嵘的“穷情写物”、刘勰的“神与物游”;从唐朝司空图的“诗味”及宋代严羽的“诗者,吟咏性情也”到清代袁枚的“性灵”说;从清下半叶王士祯的“神韵”到晚清王国维的“境界”说,无不体认并强调诗的抒情本质,即“诗言志”。

       意象

       “意象”是诗人凝聚地传达感情、表现思想、升华感觉印象的一种基本艺术方式。它包括主观抽象的“意”(主体内宇宙)和客观具象的“象”(客体外宇宙)两个方面; 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感情)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景物、事象和场景)借助语言文字为媒体,所进行的感应、契合、和谐与交融。如“花好叶扶”中,“花和叶”即“象”,是客体;“好与扶”即“意”,是主体。换言之,诗句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若引申到“春烂漫”,诗意虽上升了一个台阶,仍嫌不足,它还可以继续提升,那就是“似迎我”的阶段。大凡诗意能到达此境界者,则文章丰润,组句性灵,意随境高也。

       意境

      意境是诗人对某种事物的感受,从思想意识里反映出来的一种个人情怀。“意”是个人的主观意识;“境”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俗话说“见景生情”。见景是看见这个事物有感触;生情则是于这件事物感触后而生发的感触情怀。

       意境说的三个阶段:      初境———意触;拓境———意展;凌境———飞跃
       唐朝论诗有《三境》《三格》之说
       《三境》:物境——为下;情境——居中;意境——乃上
       《三格》:用事——下格;用气——中格;用意——上格
        物境者——实境——取语甚直,计思不深。用语质实而无清空——实话实说,无形象,表现为只对景物的实描。
       情境者——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强烈的情感体验之中,将意向融为一体,有自己见解的投入。虽有酝酿加工,但于事物本质的理解及阐发不够精准透彻。
       意境者——将物境与情境都融会于自己的意识,并升华到最美好的境界:即景物的描述与诗作的立论(观点),两者自然的融洽,所谓意随境高是也。

       起承转合

       每首诗词,都有各自明确的主题,为了很好地表现这个主题,就必须有严密的诗文结构。此结构虽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先熟悉起承转合是必要的。
       何谓起承转合?起,就是开头,即先说一件事,以引起这首诗;承,就是承接,它与起句顺着说,并把起句补充完整。起和承最终导致的是“合”,即把诗人心中的感悟抖出来,使读者明白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若仅有起、承、合,文章缺乏悬念、平铺直叙,没有亮点,不耐读(引不读兴),会使读者感到疲乏沉闷。这种句式,观一眼全诗皆知,缺少章法上的技巧,唤不起引人入胜感。故古人在合之前,要安排一句来转。转的目的是制造新鲜感,以引起读者的阅读欲。当然,转就要转得远、推得开。看似离题,其实不离题。“转”要与前面的句子相呼应,并为后面的结尾做好铺垫。合,即结尾,结尾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提请注意的是:结而不绝,馀音饶梁,尽可能有“艺术悬念”的效果。反之,若结而不当,必致全篇逊色。
       结尾有以情结、以景结、以虚结,以实结四种。实结当属下格。

       试举例如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 愈—景 结)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情 结)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 熹—虚 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 轼—虚 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 牧—虚 结)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 颢—情 结)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 甫—无 转)

       律诗与绝句的起承转合有其相同亦有其不同。律诗的起承转合万不可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来划分。律诗之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七句为转,第八句为合。中间的三四、五六句(颔联、颈联)或依附于前,或呼应于后;在布局上不属于前,则属于后,无其独立之作用。此所以大凡律诗均可截去中间二联而成绝句后,其布局能契合也。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 明)(虚 结)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杜 甫——曲江对酒之二)(情 结)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 愈——左迁蓝关示侄孙)(虚 结)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明世宗——送毛伯温)(情 结)

       关于七言绝句、律诗的节读。
       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节读,向以四——三型为主,少见二——五型。
       多情自古伤离别、美国红灯区里逛,南非钻石店中搜,酬勤莫道桑榆晚。(二五型)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