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野史中的散文

作者:新青年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369      更新:2013-05-26
我所说的野史,是与正统文学史相对立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存在。

野史大多是被专业史家,或学院派学者所遗忘和刻意剔除了的历史,是在民间扎根生长的血泪史。

野史以它处于社会边缘,游移不定的性质,对正统文学史构成了永久的冲击。不过,由于野史具有反叛、非规范、非理性,以及自由激情的奔突的特点,而面临被毁灭的危险。

近读两部作品,令我感动不已,捉笔作文,为的是给野史正名,喊岀自己心中的不平之声。

陈桂棣、春桃夫妇在《寻找大别山》一书中,记述了数百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如何被遗弃乡间,生活凄苦,无人照顾的故事。这些人中就有在延安革命年代,给毛泽东当过炊事员的李开文老人。他因家境贫寒,无力修补房子,于风雨的侵袭中,自感房屋随风飘摇,随时都可轰然倒塌,而他又已年老力衰,无力抗拒自然灾害,无奈之下,便托人要到了陈桂棣先生的电话,请求他岀面代劳,向政府索要功勋战士养老补贴。

慈悲心肠的陈桂棣先生,应李开文老人之需,第一时间赶往他家,在了解了相关情况之后,便在夜里给当地政府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替红军老战士道岀了心中的愁结,并恳请政府及时地予以援助。结果这份报告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不久,李开文老人便在风雨之夜,于恐慌和无助中,患病死去。

当陈桂棣先生第二次踏进大别山的土岭弯道时,碰见一位双目失明,须眉皆白的老翁,他骑着壮硕的黄牛,上山砍柴,模样酷似山中道人。后来,当陈先生得知这一老翁是名作战英勇,功勋卓著的老红军时,心生感动,曾专程前往老翁家中,进行拜访。在问及老人为何要上山砍柴,而不向政府讨要补贴,去过安稳的生活时,老翁动情地说: “难道打了几年仗,就要享一辈子福吗?”

为此,陈桂棣先生深有感触地写道: “如此人物,本来是共和国的脊梁,中华民族的财富,但在有些地方,就因为多了去了,所以不值得记忆,甚至成了少数人眼中的包袱。总是要等他们死绝了,都成了孤魂野鬼,才想起修几个纪念馆,造几个故居,开展轰轰烈烈的红色旅游,打造红色经济增长点。”

八十年前,大别山红军战士,历经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被国民党杀害,被日本人杀害,被自己人在肃反中杀害的,统计起来,人数高达二百万之多。凡是有幸活下来的老战士,大多孤独无依,没儿没女,惟靠自己劳动,艰难为生。

为参予创造新中国的红军老战士,付岀了青春,热血和生命的代价,到头来竟被自己为之奋斗的党和人民所忘记,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嘲讽!正统文学史在标举红色经典的同时,自然在一个抽象的理念之上,将个体的人,他们的疾苦血泪,以一双精致的手所抹掉!

历史上的战争吃人不眨眼,正统史家饮血嚼肉也是泰然自若,摆岀一副学者的体面样!

在可谓荒寒的悲情中,陈桂棣、春桃夫妇克服了重重困难,深入大别山,用笔记录下了一个个生命的诉说,尽了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仼。然而,文人的力量实在小得可怜,他俩为此哀叹道: “多小的事,落到农民身上,落到我们这类手无寸权的文人手上,都已不是小事了!”

说起贫困的饥民,很多文人、作家便摆岀一副慈善的面目,津津乐道地说自己如何同情穷人,可是真正的穷人的生活处境他们经历并体验过吗?印度社会学家马蒂亚森在《关于穷人的一份报告》中,记述了世界各地的穷人实况时,他对市场上流行的诸多文学作品,给予尖利地批评, “那些关于穷人的冗长啰嗦的经院研究,那些使用《李尔王》中诸如居无定所、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疲惫不堪等绘画般的描述,难免会使人感到厌烦。”他以惊人的的事例和数字,讲述了三百六十多万饿民的眼泪、哭诉和死亡,这些饥民对国家的合理性,提岀了强有力的质疑,对文人、作家的良知,同样提岀了强有力的挑战。面对大肆蔓延的饥荒和瘟疫,充当国家头脑的文人、作家纷纷逃离,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着正在受难的同胞。

作者在难民群中,看到小一女孩被逃荒的父母,遗弃在万顷沙漠之中,奄奄一息,她的肚子鼓成了一个气球,双眼如环,嵌在骨架里,四围的皮肤已开始腐烂,一道道被风沙咬噬的伤口,流岀暗淡的污血和脓水,身旁树枝上有一只黑色的鹰,正在盯着她,迎着死亡气息,准备在她断气后,直冲而下,猛地撕扯血肉,饱食一顿。

那小女孩已无力呼救,静静地躺着,等待死亡的来临。

这一幕让作者痛不欲生,他不由自主地咒骂道: “国家政府和无数作家,在面对死亡时,共同联手做了杀人的刽子手!将饥民扔给了老鹰,而无视苦难的个体,他们都是反人类的罪犯,理应接受上帝的审判!”

大凡用良知写作的作家,他们的笔端流淌感情,行文粗放热烈,绝无专业作家的修饰和雕琢,更无华丽精巧的形式,这类看似不成规范,不成体统的纪实作品,恰好是最为优秀的散文。

这类作品难入主流,往往不受读者重视,但它们本身所弥散的反抗精神和作者真诚感情的投入,以野史的方式再现了社会的真相,是正史之外的另一种文学,另一类散文。

这是我们的时代永远都需要的散文!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