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西藏记·都市夜话

作者:杜文娟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775      更新:2013-05-21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FM98.0都市生活广播《都市夜话》

       向红:亲爱的朋友,你好吗?


       不管您此刻是在收音机旁倾听我们的节目,还是在中国西藏之声?网站在线收听《都市夜话》,向红都要向您温馨地问候一声:晚上好!
       今晚和向红一起在直播间陪伴您的还有一位嘉宾,她就是我们的中国作协会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杜文娟。
       你好文娟老师,非常欢迎您来到我们的直播间。

       杜文娟: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来到《都市夜话》的节目,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出的新书《阿里阿里》。

      向红:再次欢迎文娟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今晚文娟会和我们一起来品读她出的新书《阿里阿里》并一起来聊一聊她与西藏结缘的心历路程。
       同时也欢迎您加入我们的互动,对我们的节目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您可以加上“西藏台向红”的QQ:134 2955 412. 或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实名搜索“西藏台向红”加关注。期待您的参与。
      一首歌曲过后,一起走进今晚的节目。

      (歌曲 《 思金拉措情歌》 )
      ===============================================================

       向红:欢迎回来,您现在收听到的是西藏人民广播电台FM98.0都市生活广播为您带来的《都市夜话》,我是您的朋友向红。
       今晚嘉宾文娟会和我们一起来品读她出的新书《阿里 阿里》并一起来聊一聊她与西藏结缘的心历路程。
        同时也欢迎您加入我们的互动,对我们的节目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您可以加上“西藏台向红”的QQ:134 2955 412. 或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实名搜索“西藏台向红”加关注。期待您的参与。
       在收听节目的时候,您除了可以在收音机旁倾听,也可以登录我们的“中国西藏之声”网站来在线收听我们的节目,我们的网址是            WWW.VTIBET.CN。

       说起杜文娟老师,她的《巴利祥子》《走进珠穆朗玛》等等作品大家可能会耳熟能详,《巴利祥子》也曾被我台改编为广播剧《进藏英雄先遣连》并广受好评。在西藏近十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可以说杜文娟亲历和见证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她最新的纪实文学《阿里,阿里》,又向我们展现了生命禁区带给我们的震撼。
      文娟老师,在您已出版的作品中,关于西藏的文字占了多大的比例呢?

      杜文娟:目前出版长篇小说、小说集、非虚构等作品五部,近200万字。西藏元素和西藏题材的作品三部,应该占到本人作品的一半以上。

      向红:文娟的家乡在陕西,为什么却把创作的目光聚焦在了西藏呢?

       杜文娟:我第一次到西藏是为了旅游,后来每一次来到西藏都会有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这让我对西藏产生了好奇,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张张笑脸。作为陕西作家,把写作的题材聚焦在西藏的点滴可以说是我与西藏的缘分。这里有太多故事而感动,让我有一种冲动想要把他们一一记录下来,像我最近的一部作品《阿里阿里》的聚焦点就是发生在阿里人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在我国的边境,平均海拔4500米阿里地区,一些人在这个被称作是生命的禁区地方长期生活、工作,他们的真实故事会让我们对生命有多一层的敬畏,对生活多一层的感恩。这也正是青藏高原让我体会的神圣中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用文字真实的记录阿里人的故事做成这一部纪实文学,也算是我送给这片土地的礼物,虽然创作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不少的艰辛,但是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
      西藏是旅游者的天堂,同样也是作家的宝库,许多中外作家为西藏留下了宝贵的文字,像咱们国内的扎西达瓦、毕淑敏等等作坛有名的作家,也都是以藏元素作品成名和立世的。从2003年到现在十年间我六次进藏,常常被一些人和事感动,所以写了一些与西藏有关的作品。

       向红:作为行者,您眼中的西藏是怎样的?西藏都有哪些特殊的魅力呢?

       杜文娟:在我游历西藏的经历中,见到了这里人们的无私和善良。
       另外这里的老西藏精神,也让我常常被感动。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精神,从十八路军进藏开始,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一批批从山清水秀的内地来到青藏高原,建设边疆,保家卫国,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家庭。我在走访中也发现,现在在西藏的发展和进步中,一大批藏二代,甚至是第三代,成为了西藏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在某边防支队,一位政委对我说,他的孩子和当年的自己一样,长期见不到父母,与内地的老人亲戚生活在一起,度过了孤独寂寞的童年少年时期,直到为人父为人母,才体会和理解到父辈的艰辛。其实这样的故事在西藏比比皆是。
       除了老西藏精神,西藏还生活着一个群体,那就是援藏干部,他们从内地来到西藏,为西藏繁荣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不易和坚持,也是其他地方的干部所没有的。我知道还曾经有一位名叫王惠生的援藏干部,为了改变阿里羊的品种,提升当地养羊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万里迢迢把几只活蹦乱跳的羊从北京带到狮泉河,与当地的羊杂交。
       其实除了大家熟悉的援藏干部孔繁森,在西藏还有许许多多孔繁森式的干部默默无闻,辛勤工作,为了西藏的发展,为藏族地区老百姓生活的改善,作了许多实事好事。
       当然还要提到这里的边防战士,他们为祖国这一方土地的稳定和繁荣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些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精神都让我倍受感动。
       西藏的魅力除了风光壮丽的自然景观,神奇的藏文化,所有说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也让我看到了另一道 西藏魅力四射的人文景观。

       向红:我们知道您关于西藏的作品不止一部,是什么让您一次次来到西藏,甚至长期留在西藏最偏远的地方的呢?

       杜文娟:西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藏民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个伟大民族。这里高寒缺氧,地处祖国边陲,不管是军人、当地群众、外来人员,对身处的位置,有一种发自内心,与生俱来的崇高感、神圣感、庄严感、仪式感、责任感、自豪感。这种感情似乎是一种气场,一种特产,也是边疆人民的特有气质,独特素养。而这种神奇的磁场,我想在内地生活的人们是永远无法想象和体会的。它是一种奉献中的享受,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生命愉悦。
       一次次来到西藏,自然要书写西藏,书写这里的人民。我会更多的以一种用外来者的眼光,观察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阿里人,乃至所有西藏的人们,面对高寒缺氧、偏远地域的物质贫乏,依然快乐、简单地生活着,这种乐观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从而使我一次次前往西藏、书写西藏。

       向红:从您第一次来西藏到现在,西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所了解到、看到、感受到的西藏的那些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杜文娟:中央援助西藏比较早的记录之一是在1955年5月为阿里送去粮食、棉衣、药品、日用百货的那次了吧。
       还有干部援藏、资金援藏、技术援藏,是中央和地方对西藏援助的主要内容。半个多世纪以来,一批批援藏者来了又走了,带走的是西藏人民的鱼水之情,留下的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对口支援、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从1995年全国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以来,共有18个省市,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17家中央企业承担了援藏任务,截至目前,先后选派六批干部进藏工作。在国家计划之外,军队医疗、新闻媒体、教育和旅游等系统也派出人员援藏。
       正因为援藏项目的支持,在我游历西藏的十年时间里,西藏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十年前从格尔木乘汽车前往拉萨,现在乘上火车到拉萨成为一种现实和享受。十年间林芝机场、阿里机场、日喀则机场先后通航。2009年第一次到阿里,从拉萨搭乘汽车需要五六天时间,现在飞机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能从圣城拉萨抵达阿里。以前通往札达县楚鲁松杰的道路到五月底才能开山,年底不到就被大雪封住,为当地百姓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今年三月,直升飞机为这里投放了物资和药品,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据我所知,西藏是全国唯一不收过桥、过路费的省份。这可能也只是我看到的这十年间西藏变化发展之中很小的一个点,那如果要说生活中发展的点滴,我想立即想到的就会是无论在城市还是农牧区,多年以前,摇把子电话和中转电话早被淘汰。现在即使是偏远一些的农牧区,手机也一样可以像内地一样通讯无阻。
       另外,在西藏,青藏联网工程建立后,我也感觉到农牧民的生活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西藏联网工程一开通,打破了多年来西藏孤网的局面,源源不断的强大电流从青藏高原之外输入西藏,也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我还记得,2003年我第一次到拉萨的时候,路灯还不明亮,小旅馆的灯泡忽明忽暗。到了2011年,那时我曾经到林周县走访过电力职工,人们生活里曾经用电有些困难的问题不仅彻底的被改变了,林芝的宾馆有了和内地一样的服务和条件,晚上的街道也变得明亮了。不只这样,在我到过的许多偏远的村庄和乡镇,我还见到了太阳能路灯和光伏电站。那一次,我与西藏一线的电力工人接触采访,他们吃苦的精神,志愿为西藏电力发展奉献一生的决心,以及热爱西藏这一片广域高原的心情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只做一个旅游的人,或是只是来西藏的千万过客中的一员,可能国家和政府为西藏发展做出的努力,对于我来说也就只能停留我见到的文件或是政策条文上,对于西藏的发展变化,我的认识也许仅仅是那些生硬的统计数字,但是生活毕竟不是刻板的,于是我选择了走进真实的西藏民众生活,在我的这十年当中,作为研究者和记录者,我一次次去到西藏各处,走到西藏普通老百姓的身边,走到西藏最偏远地区,用我的双眼,真实的看到和感受着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的这些变化不仅让我感动,同时我有时候会觉得,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每天的生活应该会是充满幸福的。所以拉萨是全国幸福的城市,在我看来,也的确是这样的。
       西藏的义务教育发展也是我很有感触的部分,中小学生教育实行三包这样的好政策,改变了西藏多少孩子的生活,而今后这又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另外内地西藏班也成为了千千万万西藏孩子向往的地方,越来越多的西藏的孩子,有了到内地享受更好教育环境的机会,学成之后又变成了建设西藏的一大批优秀学子。
       而在农牧区,每家每户都在安居工程的扶持下,住进了宽敞的安居房。很多年前,我到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的时候,因为那里是一个边境村,三年前还是破旧的民居,但是现在那里全村所有农牧民都搬进了两层小楼。当我和他们聊到现在住的房子时,好多老人都会哽咽着告诉我,要不是有这么好的政府,他们想都不敢想有生之年还能住这么好的房子。这些老百姓最真实生活状态,怎么能让人不感动。怎么能让我不赞叹在这里随处都能感受到的幸福感。
       在我一次次的记录和接触中,藏族同胞身上的表现出的乐观、豁达、坚韧和宁静的淳朴气息,也让我觉得尤为的珍贵。一位土生土长的藏族老人对我说,我现在幸福得不得了,国家对西藏的支持和帮助,是千百年来西藏人修得的福气,这些福祉我们全都享受到了。
 

       向红:欢迎回来,您现在收听到的是西藏人民广播电台FM98.0都市生活广播为您带来的《都市夜话》,我是您的朋友向红。
       今晚嘉宾文娟会和我们一起来品读她出的新书《阿里 阿里》并一起来聊一聊她与西藏结缘的心历路程。
        同时也欢迎您加入我们的互动,对我们的节目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您可以加上“西藏台向红”的QQ:134 2955 412. 或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实名搜索“西藏台向红”加关注。期待您的参与。
       在收听节目的时候,您除了可以在收音机旁倾听,也可以登录我们的“中国西藏之声”网站来在线收听我们的节目,我们的网址是           WWW.VTIBET.CN。

       文娟老师,我们了解到,这几年除了自治区政府的各项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保障,我区的公益援助事业也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从另一方面帮助到西藏很多需要帮助的人。那么文娟老师,能不能先请您谈一谈您心中对公益援助的理解呢?

       杜文娟:其实公益援助的概念,是在21世纪以来才广泛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熟悉和参与的。比如汶川大地震后,包括港澳台和海外侨胞在内,全体中华儿女所展示的公益慈善行动。但是,其实中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关于“公益”的准确定义并不统一,概念内涵有混杂之处,其实以我来看,公益援助并不需要非要冠以一个定义,如果非要给一个解释,我那么我想其实就是人们善心的凝结。

        向红: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西藏公益援助事业的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发展,好吗?

       杜文娟:据我了解,其实,西藏自从民主改革以来,很多需要帮助的地区就开始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公益慈善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公募和非公募者也都有很多。众所周知,公益慈善也有鱼目混珠的事件发生,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似乎一提起公益慈善就觉得敏感甚至避之不及。但其实还有很多需要得到公益援助的帮助,所以在看似繁盛热闹的公益慈善中间,也的确是有坚守和真诚者在帮助着他们。据我所知,许多名人和企业都对西藏有无私的援助,像范冰冰、李亚鹏王菲、成龙、张朝阳知名人士等等,对西藏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据我了解,目前,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是对西藏投入是最大的一个机构,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一家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在十年间为西藏各方面公益援助投资了近1.5个亿,为西藏特别是阿里地区修建了学校、藏医学院、影院等等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多当地人还参加了村医培训、接生员培训等等。
       近期,北京苹果慈善基金又将会在西藏进行困难儿童大病救助,我和基金会同志一起也走访了多位此类儿童,我们也是衷心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儿童。
       另外,在西藏的各种援助和慈善工作中,草根援助也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我知道的这样的故事也有很多,比如在阿里地区发改委干部王江,他还不到三十岁,与自己的女朋友一起,收养了九个孤儿,还没有结婚的两位年轻人却成为九个孤儿的父母。我曾经到过王江的家,狭小的客厅里放着几个高低不平的架子床,孩子们彬彬有礼,非常有教养,礼貌的为我沏茶倒水,令我倍感温暖。我觉得通过公益援助,这也是汉藏融合的一种体现。

       向红:您都参与了哪些在西藏的公益事业,做了哪些工作,我们知道公益事业属于无偿志愿性工作,那您为什么会在写作之外热衷于为西藏的公益援助事业尽一份力呢?

       杜文娟:我一直在关注着西藏的公益慈善工作。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位忠实的慈善者,是西藏的义务宣传员,而作为作家,我想对于我来说最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的文字,让更多人了解西藏,认识西藏,支持西藏。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西藏同胞能够得到公益援助的帮助。

       向红:对于西藏的公益援助事业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希望或是愿望呢?

       杜文娟:我对西藏的公益援助事业充满信心,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但也有忧虑。许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将援助对象和地区放在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但其实在阿里、那曲等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更需要帮助,尤其是支教人员、乡村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员比较匮乏。我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慈善机构加大对阿里、那曲等相对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教育的公益援助投入。

       向红:未来您是不是还会经常来到西藏来呢?

       杜文娟: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能够来到西藏、喜欢西藏、书写西藏是一种缘分,我当然也希望能够延续这一份缘分,在我生命中,在西藏的所有经历都令我终生难忘,是我的一笔财富。因此在内心我由衷的感谢西藏的赐予和馈赠。

       向红:现在这个季节,西藏除了美丽的风景和舒适的气候,其实还有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感人故事,这些在您最近出的这部讲述西藏人文风情作品《阿里 阿里》我们找到了答案,我们知道这本书里的29个真实的故事,用了整整您八年时间,走访了数十位阿里人,在这里我们可能时间有限,能不能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个最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杜文娟:《阿里阿里》是几年来我对阿里关注的结晶。在阿里,人的生命与自然相比会变得无比的渺小,而恶劣自然环境是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能想象的。
       阿里神山冈仁波齐脚下的塔尔钦苹果小学,操场和院落,寸草不生。校长曾对我说,校园里如果有绿树和青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从阿里复员的战士,经过南疆,看见树木,直奔过去,抱住树木,嚎啕大哭。同样,藏北牧区的孩子从小没有见过树,不知道鲜花长什么样子。在拉萨街头看见柳树,惊喜得大呼小叫,好大的花啊。
       真实的故事还有很多,我都把它一一记录了下来,希望人们能够透过这些从未有过甚至从未想过的经历,感受到由这片特殊的地域所能回味出的生命的不易和我们应该怀有的对生活的感恩。

       向红:您对西藏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许和愿望?

       杜文娟:西藏是我热爱的一方热土,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关注西藏,记录西藏,用我的文字客观真实的向大家展现西藏的发展和变化,我也衷心希望通过西藏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各方努力,这个充满幸福感的地方能更加幸福,更加繁荣富庶。

        (歌曲 《咱们西藏》 )
          
       向红:欢迎回来,您现在收听到的是西藏人民广播电台FM98.0都市生活广播为您带来的《都市夜话》,我是您的朋友向红。
       今晚嘉宾文娟会和我们一起来品读她出的新书《阿里 阿里》并一起来聊一聊她与西藏结缘的心历路程。
        同时也欢迎您加入我们的互动,对我们的节目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您可以加上“西藏台向红”的QQ:134 2955 412. 或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实名搜索“西藏台向红”加关注。期待您的参与。
       在收听节目的时候,您除了可以在收音机旁倾听,也可以登录我们的“中国西藏之声”网站来在线收听我们的节目,我们的网址是            WWW.VTIBET.CN。
       文娟老师,想问下,您如何评价自己目前的写作状态?下一步的写作计划是什么?

       杜文娟:写作对作家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工作,要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状态有点勉为其难。尽力干好本职工作,是每位劳动者的愿望。下一步依然继续写作,至于写什么,没有出版和发表以前,不说为好。

       向红:采访作家,我们总会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请您跟我们说说“影响您最深的一本书”,还有“最打动您的一部电影”,以及“您最喜欢的一首歌”。文娟老师,也能满足我们的这个好奇心吗?

       杜文娟:我非常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最打动我的一部电影叫《在人生的另一边》,这是一部德国和土耳其题材的影片。
       喜欢的歌曲,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安静的时候,坐在阳台,喝着咖啡,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写作《阿里阿里》的时候,每天早上打开电脑,播放《我们好好爱》,歌词非常符合书写的内容。风儿吹过圣湖的时候,你牵住了我的手,宽宽的草原,我为你停留,从此美丽在我左右。
       在飘渺的歌声中,点燃藏香,馨香袅袅,我一天的工作就是这样开始的。

       向红:真是非常的惬意。节目最后,我们就把文娟喜欢的这首《我们好好爱》送给大家吧。
       好的,朋友们,此刻,北京时间已经来到了XX:XX分,到这里,今晚的《都市夜话》向红也要和您说再见了,再次感谢嘉宾文娟来到今晚的节目里,也非常感谢朋友们的聆听、参与和陪伴。也期待与您在下次节目中再会。晚安。

上一篇:野史中的散文
下一篇:读《锦瑟》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