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书画

首页 > 书画

刘欣耕书画印

作者:刘欣耕      阅读:47763      更新:2019-04-25

 

刘欣耕艺术简介

 

       刘欣耕,字践痕, 斋号尚修堂。1946年11月生于武汉市。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第五、第六届篆刻委员会委员(兼全国展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书法专业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湖北金石书画院院长、湖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北省书画家协会副会长、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原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书法报》常务副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艺术作品百余次参加中国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诸多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中央档案馆”、“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和国内外私人收藏。为北京大王庙景区创作的“九州山川”巨印(重4吨)被誉为“天下第一石刻巨印”。曾出访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或讲学、或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了《历代草书技法通讲》、《20世纪名家楹联墨迹大观》等编著10余种。 

 

68cm×68cm

 

68cm×68cm

 

68cm×68cm

 

34cm×137cm

 

68cm×136cm 

 

 127cm×43cm

 

68cm×68cm

 

180cm×48cm 

 

68cm×68cm

 

   68cm×68cm

 

68cm×68cm

 

46cm×68cm

 

 37cm×68cm

 

Ø66cm

 

68cm×68cm

 

110cm×46cm

 

85cm×41cm

 

 

 

 

   

 

 

 

 

 

名家点评

 

 

艺 称 三 绝 书 画 印

——刘欣耕书画篆刻艺术集评

 

       拜读了您将出版的佳作,感慨系之,兹拈数语以为助兴!欣耕治印,刚柔立本,变通趋时;法书经纬昭畅,如运斤斫削;惟画极尚明快,雅俗共赏。三绝之合。当名于世。

周韶华 (原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中国书画家,理论家)

(摘自《刘欣耕书画篆刻展作品集》题耑)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里的两句话,讲诗人的诗情原是由现实事物引发的,但当其凝为诗句时,却以超越原初孕发它的事物了。我却觉得,用这两句话来描述书家书法意向的孕育、形成,是再好不过的,特别当我观赏刘欣耕先生新近创作的草书作品,这种感识尤为强烈。因为它以生动的艺术效果告诉我:他确实是从现实中获得了独特的意向感受,才引发了他草书寻求创变的灵感,从而有了既不同于古也不同于时只属于他自己的突破性的新面目。

       功夫不负苦心人,通过观察、感受和化象为意到化意为象的酝酿,终于江河湖海中浪涛翻滚的气势、民间舞龙连绵迭起翻滚腾跃的景象,撞开了他的灵感之窗。在其早已具备深厚基本功的情况下,那奔涌着一往无前的强劲节律,很快就化为笔下劲健有力、运势极强的线条,环环相扣、气势绵延、一溜直下、不可抑制……。自然万象、现实生活所具有的生命活力,在他多年工力积累和感受积累的结合上得到了质的升华。他怀着极大的创作激情,在不离草书基本格局的前提下,纵横捭阖,恣意挥毫,取得了无法之法的效果,他的草书成了既不失传统法度又挥写自如、能充分“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

陈方既 (著名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刘欣耕攻书,唐楷谨肃温润的欧体为其入门的先导,晋书潇散风流的二王为其心性的通途,篆籀的纵横幽曲为其视域的达阶,碑刻的古拙峻重为其品调的规范,其以个体当下的创作激活历史的静态,其说“创作犹如探索”使冥暗变得光明,使渺远变得亲近,使遮蔽变得显豁。微观而言,其隶书以《石门颂》为依据,气势凤翥鸾翔,波捺飘举而体态安详。是能参以《史晨》明丽、《乙瑛》方折、《孔庙》细腻、《曹全》清朗,综归于腕底而平和出之。笔实墨净,心平气和,俨然中和之美。其篆书或取金文,或取秦篆,舍形为意,起实结虚,亦入法出法,承绪前代名迹而自有心得。其印当与书为同途,巧于结字,通于式变,虽一印一貌,而气息刀法归于一统。于平正中寓奇崛,于浑茫中出精粹。看似斑驳模糊随手而至,而实为胸有成竹出乎匠心。此功力非数十年浸淫其间,不断深究穷索者不办。其又沉醉于草体书法长久,先溯源求古,复沿流求变。章草浓郁浑重,行草苍劲烂熳,心存乎高远,手挥乎出新。

       由刘欣耕的书艺经历,我们除了了解到他的创作显著特点外,还清晰地看到了他的两个关注点。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他无论是对古典书论,抑或儒、释、道诸家经典都有系统研读,从而极大地滋养了自己文化胸襟。二是对传统技法的长久坚持。在研习古典碑帖与日常创作中,深化和调整自己的技法,使书作在实践中渐入自由的境界。

徐本一 (湖北省书协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欣耕的艺术感悟是来自于他对狂草的执着追求,以及自然与社会中滚浪、舞龙对他的启发。这样使我们欣赏欣耕的狂草时多了几分遐想。

       他有时会舍去草书通常的简练写法,而选择繁复的结字,甚至不惜以“行书草化”,来加强点线的翻腾奔放的艺术效果。……增强了狂草那种纵横恣肆和翻绞连绵的风格。加之他用笔浑厚矫健,所以观看欣耕的狂草除感受到滚浪舞龙的磅礴气势外,还感受到有一种“千山急雨”、“万壑松风”的境界,实具“真力弥漫,万象在旁”的气概,真是奇情逸兴,满纸云烟,令人心赏。    

王冬龄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草书名家)

       

       他的铁笔,给人以卓然而在古人、时人之外的新意态。论刀法,他或取浙宗以切为主而弃其暴露存其跌宕浑脱,或借皖派兼冲带披之法而不求轻捷但求起伏变化。论格局,或古玺汉章、或封泥元朱,皆能复手而翻成新面。论篆法则能方能圆、亦庄亦谐、可工可写。取舍之间,都着力于抒情达意。在“法”和“意”两者间,欣耕先生似乎更注重“意”。我读他的印,和读他的书法一样,似乎每一方都产生一种像什么而似曾相识的幻觉。但细细寻觅,又觉得什么也不全像。是我熟悉而又陌生的。这使我悟到“大象无形”的真谛。他告诉我,同许多人一样,他没有跳越浸淫丰碑名帖、数十年临池不辍的“苦修”路。他早年由陈定可先生发蒙,先后聆教于著名金石家唐醉石、杨白匋先生。他悉心研习二王、欧阳询、米芾、赵孟頫及何绍基、于右任诸家,出入汉魏碑刻、简牍及钟鼎、砖瓦、封泥文字。于篆刻则远师古玺汉印,近探西泠八子及顽伯、撝叔、昌硕等人堂奥。他的功力,他的勤奋,他的才华,完全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出来。

孙慰祖 (上海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理论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季春红书画
下一篇:孙国柱书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