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纪实·历史

首页 > 小说 > 长篇小说 > 纪实·历史

第五章 这是个什么“鬼”

       无疑,“宜候夨簋”的出现,划亮了千百年来关于古吴国若隐若现的历史星空。因其对研究周朝治国政策历史以及吴文化渊源的重要性,“宜侯夨簋”被当时的考古界称为“吴国第一铜器”。但是,因为发掘现场对簋的底部那个草率一击以及后来修复过程中的几次伤害,造成了器物上铭文一些关键字的缺失。因此,围绕着这个“簋”,63年过去,太多太多的谜案始终无法廓清,无法定论。
       因为来自东乡,常常会被我的伙伴们问同一个问题:“宜候夨簋是个什么东西?”, “是生活中的用品?还是贡品?”,“是用来欣赏的?还是古时候的乐器……?”
       我知道,要完全了解并且说清楚这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必须要懂得很复杂的青铜器知识,更要关顾周朝国家的礼制习俗,还得看得懂上面的金文。尽管,“簋”身上那些个不甚清晰的文字,已经表明了它大概的背景,但因为一些关键字的漫漶不清,直到今天,围绕着它的各种话题依旧没有一个最权威、最全面的终结解读。
       我说过,我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史学家。但我希望能够用我已经学习并悟到的一些知识,来为大家做一个浅显的解读。好在,我的文章都只是“闲说”。
       先来看看它的读音。前两字想必大家都认识,关键是后两字。“夨”读“则“(发zè音,也可读作 cè音);簋,读“鬼”(发 ɡuǐ)。
       再来看看它的解读。“夨”是人名,就是目前为止有实物可见的东乡始祖“宜候”的名字。这是一个象形文字,在上古语言中,“夨”是一个人在奔跑的时候,还在频频地往回看。当然,有语言学家认定它是古“吴”或者“虞”字的通用字,是周人的名字,司马迁说,他的祖先是建立周朝的太王古公亶父的嫡长子泰伯。但我更喜欢这象形意义上的解读,这样奔跑的“夨”字,当更加契合从中原西部一路向南狂奔的周人泰伯和仲雍彼时的境况。我相信,深受周礼文化熏陶的泰伯,他们在离开故土逃离到这千里之外的荒蛮之地的时候,一定是一步三回头,内心对周原是充满着无限眷恋的。
       再来看看它的用途。“簋”是帝王贵族之家才可以拥有的一种礼器。按照商周的礼制,“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只有古代王或者贵族在举行重大的祭祀、分封、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才会使用的礼器。当然,这也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就如同我们现在吃饭的大碗。只是,这只碗不是一般人家可以拥有的,只有帝王天子或者王公将相才可以享用。
       应该说,1954年的那个夏日,我的东乡是热闹的。倘若这样的盛事发生在今天,毫无疑问,这个宝贝图片和由此引发的话题绝对要刷爆朋友圈,而且当然,195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必将是榜上有名。但可惜的,那还是一个资讯很不发达的时代。那个时代太安静了。没有手机,没有百度,没有朋友圈,没有今日头条。这样的惊世发现,只是吸引了国内史学界大咖们目光的频频注目。
       当然,比起后期陕西宝鸡、扶风等地不断出现的鼎、簋上面那些完整无缺的金文来说,宜候夨簋上字的部分残缺有点可惜。但比起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仅仅只铸有“后母戊”三个字的司母戊大方鼎而言,“宜候夨簋”上的字真的是太丰富了。
       无疑,宜候夨簋的出世,让国内顶级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目光为之一亮。尽管这个器物送到行家的手中时候已经敲碎,尽管时光漫漶,但依靠技术的修复,行家们惊讶地发现,在簋的器腹内底,竟然铸有金文12行120多个字。经当时国内史学界大咖唐兰和郭沫若以及其他学者们的科学辨认,最终辨析出了118个字。而在这可辨认的118个字,在中国考古史上,首次揭开了古老的中国“分封制”、“奴隶制”等一系列待解之谜。从1954的簋出世到1956年几位重量级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问世,两年之中,“宜候夨簋”价值令人震惊。正如唐兰先生在他的《宜候夨考释》中所说:“无论如何,这个簋的发现,总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制作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它是吴国的最早的青铜器,而且是在吴地发现的……过去有心人曾经怀疑吴国不是周的同姓,怀疑周王的势力不能达到吴地等等,由于这个簋的发现,使古书上这一部分的史料复活了。”
       现在可以来看看它的形状了。百度介绍:“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器侈口,束颈, 四兽首耳,浅腹,圈足较高,下缘附边条。腹部间饰涡纹、夔龙纹,圈足饰鸟纹”。用大白话解释就是:“簋”高15.7厘米,上口径22.5厘米,下口径17.9厘米。器物是敞口的,中腰部位向里面收束。开口的上端,四周有四个动物的头做成的把手,内部可以盛物的高度很浅,但底座很高,而且底座还有精美的鸟类装饰边条。器物的外腹部,有精美的装饰用的花边纹饰,有的像漩涡样,有的像夔龙一样,有的像纠缠在一起的花叶。
       可是,正如史学界太多人的疑问,我也非常困惑的是,当时,正是商王朝鼎盛的时候,周朝只是偏居一隅的“小邦国”,以当时当世简陋的车行工具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个遥远的周朝贵族又是如何拖家带口来到荒蛮之地的江南的呢?一个在东乡土地发掘的“宜候夨簋”,又将揭开怎样的“宜”地之谜?
       光阴流转至此,渊源厚重的“宜文化”大幕悄然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