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纪实·历史

首页 > 小说 > 长篇小说 > 纪实·历史

第二章 《史籀篇》和《吴越春秋》

       历史总是在为数不多的时代出现过瞬间的辉煌。无疑,周天子时代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令人仰望的时代。而要追溯作为周天子封地“宜候”的家园“宜文化”源头,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泰伯仲雍父王的周朝,那是“宜文化”的根脉所系。
       当然,中国文字的开端并不是从周朝开始。考古发现,早在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上,就已经有了古人记事的符号,那便是被后人称作“贾湖刻符”的文字。到了殷商时期,中国的文字已经基本成熟。而正是因为甲骨文大量的出土和逐个辨识,才让中国古代的历史渐渐变得清晰。殷商末年,诸侯国的周国疆土上已经出现了一缕君临天下的曦光。
       从此,周朝的历代君王们开始了开疆辟土、征伐天下的征程。而尊崇礼乐的周天子们,也自然会开启记述自家煌煌历史的篇章。遗憾的是,经年的战火纷飞,兵荒马乱,那些讲述周朝故事的最初记,如今都已经不知流落何方。直到西周的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前783年)的继位,才有了“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短暂盛景。也因此,他命史官写下的《史籀篇》(笔者注:籀读zhòu音,籀文也称石鼓文,由周朝晚期的钟鼎文所演变而来,也是小篆的前身),成了目前为止见于著录中最早的一部中国古字书。遗憾的是,“宣王中兴”如同昙花一现,周朝代很快步入衰世。约近200年后,遥远的 “勾吴”,“宜候”周章的十四世孙寿梦,已经开启了家国的盛世,开始称王。
      《史籀篇》的写作年代和作者,历来多有争议。《汉书•艺文志》说是周宣王太史所作,许慎认同。而大学问家王国维却另有解读,他说“籀”就是是诵读,原书首句是“太史籀书”,才有了“史籀”篇名。知识鄙薄,我不识籀文古字。也曾试图认真研读《说文解字》,但终因古字繁琐冷僻而放弃了。但这并不妨碍我的胡思乱想,我不知道这《史籀篇》里有没有提到我的先祖“泰伯”,尽管它只是周王室用来教育童子的统一教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事实上周天子试图统一天下文字的一次大胆尝试。凭我的直觉,十分注重礼制的周朝,童蒙书中,应该记下以“三让王位”之贤德天下的圣人泰伯的。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毕竟,宣王前承周厉王后继周幽王,都是亡国之君。彼时的吴只不过是周分封天下七十一国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诸侯小国。
       幸好还有司马迁,幸好还有《史记》。但,司马迁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年悬案。据后世考证,太史公在时,《史籀篇》还是完好无缺的,他不可能没有看到这本书。到了东汉,许慎所见只剩九篇,他保留了225(也说是223)个字了。而此时,一位偏居一方短暂担任过地方县吏的越人赵晔,失踪20多年后,携裹着他的《吴越春秋》翩然出场了。
       断断续续阅读《吴越春秋》,我个人感觉,与其说是一部史学著作,不如当做历史散文来读,如同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不可否认,这本书里,大部分源于正史,但他同时采信了大量的稗史,甚至还糅合了大量的民间传说,鱼龙混杂,天马行空,洋洋洒洒。但不能小看这本地方春秋故事,据说这本书里的很多故事居然弥补了当时不少史料空缺,以至于后人在注释《史记》、 《文选》、 《水经》等书的时候,还是频频引用该书的很多记载。也因此,在吴越大地上,“泰伯奔吴”的各种传说变得枝繁叶茂。
       我们不妨隆重介绍一下《吴越春秋》。正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描写吴越两国冤家反反复复生死争霸的史书。据说原有十二卷,隋以后缺了两卷。目前存世的只有十卷。篇幅不偏不倚,前五卷,吴国。后五卷,越国。再后来,又有了被誉为“地方志鼻祖”的《越绝书》。两本史书,同出东汉,同出吴越文士之手。更为关键的是,沿着这两本书的脉络,一直不为中原知的吴国模糊的历史似乎变得清晰了。也许,在对宏观中国五千年浩瀚历史研究进程的影响上, 《史记》要比《吴越春秋》更为深远。但因为研究视野的专属性,后者在吴越两国历史的流传上似乎影响更为宽广。
        当然,这本书里,描述吴国的历史,泰伯自然又是第一。
      《吴越春秋•吴泰伯传第一》:吴之前君泰伯者,后稷之苗裔也……其后八世而得古公亶父……古公三子,长泰伯,次曰仲雍。……后来,知古公欲以国及昌。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药于横山,遂之荆蛮。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
古公卒,泰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勾吴。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勾吴,泰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勾吴。数年之间,民人殷富。遭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泰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后来,西伯死了,其子姬发平定天下,自立为王,追谥古公为太王,追封泰伯于吴。
       注意,此“第一”已非彼“第一”。完全有别于司马迁所记述的,泰伯仲雍“采药横山”和“泰伯起城”两个全新的故事或者历史首次进入世人的阅读视界。
       接着,赵晔写到:“泰伯祖卒葬于梅里平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简子叔达、达子周章、章子熊、熊子遂、……毕子去齐,齐子寿梦立,而吴益疆,称王。凡从泰伯至寿梦之世,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
       自此,“横山采药”,“泰伯起城”,“泰伯葬于梅里平墟”一下子成了白纸黑字。司马迁,赵晔。一个是出生于史官世家的御用文人,一个是倦于官场流落他乡几十年而不归的落魄底层小官吏文人。一个是言语含混,避而不谈。一个是言辞凿凿,目标直击。是史实,还是演义。孰是孰非,变得愈发地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