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纪实·历史

首页 > 小说 > 长篇小说 > 纪实·历史

刘道玉:《杨五郎前传》序言

 

《杨五郎前传》序言

 

       今年中秋节, 正值武大中文系八九届毕业三十周年聚会,当年读书时班长吴继志等4人代表组委会邀我参加,我十分高兴地同意了。一时间群贤毕至,群英荟萃,得以与本书作者刘向阳相会。向阳校友拿出书稿,邀我作序。开始我有些犹豫,因为我既不是学文学出身,又不是作家,担心有些不伦不类。

       但是,继而我又反思,我任校长时的自律格言是:“案不留牍,文不过夜,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向阳是我任职期间的毕业生,因此我无法拒绝。作为校长,对学生的作品予以支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更何况,宋朝杨家将的故事,是广大青少年喜爱阅读的经典,作为一个毕生从事教育的工作,也有责任向青少年们推荐这部历史小说,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这一部长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杨五郎、杨六郎和潘美、钟轼。其中,潘美是征讨南汉的主帅,六郎是正印先锋;在六郎负伤以后,钟轼取代了先锋的职位;五郎则是深入南汉腹地、为北宋大军源源不断地提供情报的细作,在多次重大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写长篇小说难,写长篇历史小说更难。因为写长篇历史小说既要有深厚的历史功底、正确的历史观,还要搜集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还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民俗、风物等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驾驭语言文字的水平,还要对武术和兵器有一定的了解。巧的是向阳校友恰好具备了这些特点,惟其如此,这一部长篇小说才显得如此醇厚绵长,能够给让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时,金戈铁马的纵横驰骋,刀光剑影中的生死相博,看得人如醉如痴,紧张得使人透不过气。另外,小说在语言上独树一帜,是用纯正的汉语写成,有时半文半白,使人读之有穿越时空之感。

       在《杨五郎前传》成书的过程中,广州市企业家庄达先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庄先生当年在从化鹊塱村插队当知青的时候,听当地百姓讲杨五郎曾到过鹊塱村並传授武功,继而找到了古石碑,重修了五郎庙。他觉得应把上述故事写成小说,宏扬忠君爱国精神。于是他联系到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执笔,二月河先生觉得题材很好,但他正染病,答应由他的弟子写好后他修改写序。计议已定,正好他有个学生刘向阳在广州从化区当作协主席,于是就由刘向阳执笔《杨五郎前传》。如今二月河先生已经仙逝,未能替本书作序,实为憾事。

       我不胜冒昧,代替二月河先生作序,并对他的不幸早逝表示悼念!

 

 刘道玉

2019年9月20日

于珞珈山  寒宬斋

 

编在前

 

        《杨五郎前传》的故事源于广州市从化区双凤山麓的鹊塱村五郎庙。

       1968年我到鹊塱村插队当知青,听村民讲述当地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杨五郎传授功夫给当地村民的传说,这些鲜活的故事流传至今,很多村民习武,临近的乡村也请鹊塱村的师傅去教授武功。

       鹊塱村民风淳朴彪悍,团结友好,爱国爱家,我想这跟秉承了杨家将忠君爱国的思想和讲究武德的传统有很大关系。

       不久前我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鹊塱村,村里的老人对我一见如故,对当年的事情记忆犹新。我要把当年的故事记下来、传下去。杨五郎的故事是值得传承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补充和丰富了杨家将的故事,并对其中的五郎、六郎对国家统一所做的贡献给予了讴歌。1997年我有幸跟随李德生副主席到香港,李老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必须加强对香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是国家的正能量的根本,作为华人,当你到了国外,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对你多么重要。

       我想把当年听来的杨五郎的故事写成书,本来联系了二月河先生执笔,老先生觉得题材很好,值得一写,但是他正染病在身,答应由他的弟子去写并由他本人作序,正好他有个学生刘向阳在从化区任作协主席,就由刘向阳执笔撰写《杨五郎前传》,令人遗憾的是二月河先生在本书落稿之前已经仙逝。人民艺术家王蒙、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已经为本书作序,弥补了二月河先生的缺憾。

 

庄达

2019年10月1日

 

从口碑到传记:揭秘被正史淹没的故事

——评刘向阳长篇历史小说《杨五郎传》

陈立红

       好友刘向阳从南国来京,联系出版新著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杨五郎前传》。在万达文华酒店一晤畅谈,我有幸得到小说清样,先睹为快。利用周五晚上和周六上午,一口气读完了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令人欣喜,感慨颇多。

      《杨五郎前传》可以说是明代出现的历史演义小说《杨家将传》的前传,讲述了宋朝初定之后,杨五郎潜入南汉腹地,秘密收集情报,教乡勇习武,藏兵备战,接应潘美统领的南征宋军,一举平定南汉割据政权的故事。小说融汇历史文化、岭南风俗、民间传说、武术招式于一炉,语言流畅典雅,情节曲折生动,武打场景惊心动魄,既有历史小说的史实和厚重,又有武侠小说的功夫和传奇,读来兴趣盎然,引人入胜。

       杨家将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经过评书、戏剧和影视的演绎与传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忠君爱国,满门忠烈,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已成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形象之一。但在杨家将的故事中,关于杨五郎的描述却不多,在正史中则更难寻觅。

       不知是因为杨家将将星太多被遮蔽,还是被修史人有意或无意遗漏,杨五郎是一个被正史忽略的人物。但与正史相反,在民间,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之中,关于杨五郎的传说却不胫而走,而且传得很神奇、很神秘。小说《杨五郎前传》之所以敢于大胆想象杨五郎很早就来到远在三千里之外位于岭南的南汉腹地,正是基于广州当地至今保存的大量的杨五郎民间传说,杨家祠、五郎庙等祭祀建筑和五郎诞等纪念日,还有五郎八卦棍、梨花枪等武术套路等非遗文化。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合理的推测和联想。

       传说是民心的体现。传说即口碑,能让老百姓念念不忘,还修祠立庙进行祭祀,那一定是为国家、民族和当地百姓做出了不世之功。现在,刘向阳花了两年时间收集资料,写出这部历史演义长篇小说,为杨五郎立传,这是对当地历史传说和历史遗迹等文化遗存的丰富和激活。这种努力不论是对丰富杨五郎这个历史人物或者文学形象,还是对挖掘广州地方特色文化,都很有意义。

       特别令人称道的是,《杨五郎前传》所表现的“平定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主题,是对作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象征形象之一“杨家将”故事主题的重要补充,将极大地丰富“杨家将”英雄群像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在作品主题方面,《杨五郎前传》与《杨家将传》有很大不同。《杨家将传》表现的主题是反抗外族入侵,歌颂抗敌英雄,谴责奸佞卖国。而《杨五郎传》表现的主题则是平定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这显然是对“杨家将”故事主题的进一步丰富和升华。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凡是和平统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就繁荣发展;凡是出现战争割据分裂时期,社会就陷入动荡生灵涂炭。小说对南汉小朝廷黑暗统治的描写,揭露了分裂势力的腐朽面目和反人民、反社会本质。这也是促成南汉将领临阵倒戈的重要原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人民的统治,终将被人民抛弃,这是一条不断被中外历史证明过的社会发展规律,值得每一个当权者时时警醒。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为历史演义小说,《杨五郎前传》避免了《杨家将传》式的脸谱化做法,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驰骋想象,飞扬文思,生动形象的塑造了杨五郎、杨六郎、呼延赞、詹天王、钟轼等数十位英雄豪杰形象,以及马赛花、廖长姑、廖二姑、邓一姐、何麻姑(何仙姑)等女性群像,可谓呼之欲出。更难得是,小说正面描写了在“杨家将”故事中被塑造成大奸臣的“潘美”(潘仁美)的形象。

       其实,“潘仁美”是《杨五郎前传》虚构的人物,在史书上可以对号入座的人叫“潘美”。在《杨五郎前传》中,潘美是一个风流倜傥、运筹帷幄、治军严厉、能征惯战的南征宋军统帅形象,率领大军一举收复了南汉,历史功绩卓著。也许是因为本书是《杨五郎前传》前传的原因,潘美与杨五郎的父亲杨业老将军的过节被放到最后,作者也不是刻意要为“潘仁美”翻案,在小说中,对潘美发生的性格转变已经做了多处交代和铺垫。这可以说是对《杨家将传》的一种致敬,也是对民间传说和民众心理的尊重。

       如果说在古代,写史修志还表现为一种文化特权,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特权已经蜕变成束之高阁乏人问津的陈词滥调。而不入流的“重写历史”、“架空历史”却成了一种网络时髦,鼓荡着镶着金边的文化泡沫,煞是诱人。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向阳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强忍着猝然失独的巨大痛苦,历时两年,苦心孤诣创作出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杨五郎前传》,揭秘了被正史淹没的杨五郎的故事。这是向口口相传的英雄致敬,也是在浮躁时代的一种文化坚守。

   

2019年5月1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