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纪实·历史

首页 > 小说 > 长篇小说 > 纪实·历史

第六章 大爱之歌,为卓玛合唱

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当时光定格在2010年4月21日11时08分,藏北贫病牧女斯求卓玛在北京口腔医院历经2个多小时的手术,一个含有无数粗大动静脉血管、重达5公斤的巨大肿瘤被成功切除。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个庞大肉团在这位藏族妇女脖子上“悬挂”了28年!
  在手术室目睹卓玛被“卸”去占她十分之一体重的颌下腺混合瘤时,我的眼眶充盈了泪水……这泪水,因感奋而冲涌,因心情激荡而清澈。

(一)

  时年46岁的卓玛家住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新吉乡三村,地处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藏北高原,海拔5200多米。那里高寒缺氧,农作物很难生长,村民以放牧牛羊为生。
  “卓玛”在藏语里意为“仙女”。然而,眼前这位“仙女”却遭遇了人间的艰辛。
   除父亲早逝、母亲双目失明外,她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妹妹。18岁时,她脖子上鼓出一个肿块,但因家里没钱医治,所以只能听之任之。生孩子时,肿块长成了拳头大小的肿瘤,更为不幸的是,女儿生来智障,丈夫对妻女避之唯恐不及,终究在穷困中选择了离开。18年来,卓玛一直和女儿相依为命。 
  坠在卓玛左下颌的巨大肿瘤直径有四五十厘米,像葡萄串一样,表面凹凸不平,血管纵横交错,还有多处因摩擦产生的局部破溃。 
  晚上,卓玛要用特制的长枕头托住肿瘤才能入睡。她常在剧痛中醒来,破溃处流出的脓血把枕头染得污迹斑斑。 
  瘤子实在太沉了,撕扯着肉疼,卓玛干不了重活,靠牧区的低保金来生活。 
  藏北的夜很冷,风很大。在狂风怒吼的晚上,冷风不时地吹进牛毛帐篷,卓玛在黑暗中常常紧搂女儿,坐等天明。 

(二)

  卓玛做梦也没想到,因为“李县长”的一次家访,自己的命运会出现转变。 
  2002年10月的一天,时任班戈县常务副县长的中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李一超与新吉乡乡长多吉,走向一座黑色牛毛帐篷,访贫问苦。
  帐篷里,李一超眼前这位身穿羊皮袍的中年妇女,搂着一个小女孩蜷缩在地上。妇女的脖子上长着一个人头般大小的肿瘤。
  这位中年妇女请“李县长”喝茶,然而酥油茶却是清茶,没有酥油。李一超深知,牧民喝茶不放酥油,那家里肯定是穷得叮当响了。
  乡长多吉告诉李一超,女主人叫斯求卓玛。由于交通不便和医疗条件差、以及当地十分贫困等原因,一字不识的卓玛一直无力走出家门来治疗自己脖子下所“悬挂”的大肿瘤。
  此刻,李一超意识到了援藏干部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开始了他长期帮助卓玛的爱心之路。
  2004年援藏结束,调到北京的他坚持资助卓玛,只是程序复杂了。他先把钱打到父辈两代都是“老藏北”的班戈县好友、县财政局局长李正彬的银行卡上,李正斌把钱取出,再托人捎走,有时要经过几个人,钱才能到卓玛手中。
  2007年来京出差的班戈县朋友说,卓玛住上了政府免费提供的安居房,面积有18平方米。欣慰不已的李一超让好友给卓玛捎去2000元钱,添置日用品,并要求照几张照片。
  安居房里空空荡荡,卓玛脖子上的肿瘤又长到了将近两个人头那么大。看了照片,李一超心情沉重。帮卓玛治病刻不容缓!他明白,怪病是导致卓玛贫穷的“病根”。 
  “我的‘西藏情结’源自父辈遗传。”李一超告诉我,他父母是18军老战士。父亲李本信曾任中共西藏工委昌都分工委秘书长、昌都地委书记、西藏边防委员会副主任、西藏卫生厅党组书记等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请缨赴灾区采访。在飞机上,我与中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副处长李一超偶遇结识。他告诉我,他在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担任常务副县长期间,发现并资助了一位脖子下长着巨大肿瘤的藏族妇女卓玛。如今,他离开了西藏,但心愿未了——想要为她治病!可他找了许多慈善机构都碰壁而回。
  被李一超的义举所感动,我毫不犹豫地接过他手中的爱心接力棒。
  不久,我找到自己的好友、北京安贞医院的海归医生顾虹博士,她答应帮我联系医院,通过社会捐助的办法一起来救治卓玛。

(三)

  2009年6月1日,顾虹率国际医疗小组第八次到西藏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一起,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筛查和治疗。我和顾虹商量好时间,再通过李一超请班戈县派车将从未出过远门的卓玛送到拉萨进行检查。
  当卓玛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摘下包裹在肿瘤上的大围巾时,在场的外国专家惊呼:“太罕见了!”
   在B超显示屏上,肿瘤内血管密密麻麻,手术风险很大。震惊之余,专家建议,“病情复杂,尽快到北京就医!”
  顾虹回到北京后,与我国耳鼻喉科专家、时任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的魏永祥商讨,他也建议让卓玛来京检查、会诊和手术,实在不行,可入住朝阳医院来诊治。
  在救治卓玛的这场大爱行动中,我既是救治卓玛过程中的联系人,又是报道救助卓玛全过程的记录者。对于后者,我是要通过手中的笔和照相机进行报道,以期呼唤社会对卓玛疾病的检查、诊断、手术和康复,以及日后的生活给予更多的爱心资助。
  说心里话,我当初在飞机上答应李一超,要帮助卓玛进京治病,并非一时冲动,也并非没有想到困难。
  幸好有顾虹博士的鼎力相助,还有卓玛那句“就是死了也要去北京治病”毫不动摇的决心。
  更有李一超,甚至包括他家人大爱之心对我的激励。记得一次,李一超夫妇请我和来京出差的几位班戈县领导聚餐,顺便商量为卓玛治病的事情。李一超上大学的女儿在饭桌上将自己所攒的1000元过年钱,交给班戈县县长(后升任为书记)巴塔,请他捎给卓玛阿姨治病,让我甚为感动!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卓玛治病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具体问题,我与李一超、顾虹可谓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常常在北京外馆斜街的郭林家常菜馆碰头,商讨救助行动。  
  2010年3月,经过我们半年多筹划,救治卓玛的爱心行动在京藏之间展开。许多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各行各业的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无偿救治卓玛,让她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3月15日,在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办公会上,时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的伍冀湘动情地说。
  考虑到卓玛从高海拔地区到内地,身体不适、语言不通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北京安贞医院医务处主动与合作单位的北京藏医院联系,让卓玛进京后先住进藏医院进行先期环境适应和身体恢复。
   ——3月18日,为解决卓玛进京路费和生活所需经费问题,李一超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2研究所、中石化华北石油局录井公司联系,两家单位献爱心所捐助的3万元及时电汇到班戈县民政局。
  ——为了更好地记录京藏两地救治卓玛的动人故事,新华社北京分社音视频部主任牛爱民和记者王普,24日飞赴拉萨,25日乘车前往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县,26日又乘车来到海拔5300米的新吉乡三村。新华社国内部民族编辑室资深编辑、“女强人”杨步月,在北京开始了文字报道的案前工作。
  ——班戈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考虑到语言不通,专门选派县医院的藏医旦增达色给卓玛当翻译兼陪护。
   ——3月26日,中石化第五批援藏干部、班戈县委副书记陈志清,常务副县长潘峰带车,前往180公里外的新吉乡接卓玛。光秃秃的戈壁滩上,没有路,也没有路标,汽车只能沿着冰河凭司机的经验前行。陷进冰河,爆胎……不断发生的险情,使原本4个小时的路程,折腾了10多个小时,终于将卓玛接到拉萨。
  ——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率领10多名医护人员等到夜里11时半,终于见到卓玛。李素芝亲自为卓玛做检查,并安排她在医院休养了两宿。
  ——3月27日,我和李一超飞赴到拉萨去接卓玛进京。
  3月28日是“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也是卓玛终生铭记的日子。在人们殷切目光中,我和李一超、牛爱民、王普,还有给卓玛当翻译兼陪护的旦增达色,陪同卓玛从拉萨登上列车,奔向首都北京。

(四)

  3月30日清晨,在北京安贞医院办公室主任吴兴海的沟通下,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藏医院的藏汉族医护人员手拿鲜花、手捧洁白的哈达同到北京西站接站,像迎接自己的亲人一样簇拥着卓玛登上开进车站内的救护车,入住到北京藏医院。
  “我们藏医部的医护人员多是藏族人,与卓玛好沟通。”北京藏医院院长助理王斌说,“卓玛第一次出远门,我们将帮她从饮食到环境,慢慢适应。” 
  一切安排妥当后,北京藏医院院长黄福开安排藏医部主任西珠嘉措为卓玛体检。
  当晚,女藏医增太吉从家里端来亲手制作的藏族传统饮食“青海面片”。闻着羊肉的醇香,看着碧绿的菜丝,卓玛胃口大开,连吃两大碗。 
  了解到卓玛的特殊情况,在火车上的46个小时里,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列车员变着花样给卓玛调整饮食,但吃惯了糌粑的她却吃不下。  
  送饭的人一走,卓玛就从随身的袋子里,抓出一把青稞炒面,放在碗里倒上水,团成糌粑吃。卓玛悄悄跟旦增达色说:“这些人太好了,我不忍心伤害他们。” 
  前来医院看望卓玛的人络绎不绝。她习惯地伸出双手,将客人的手捧住,然后俯下身,用额头轻轻碰触。那是藏族群众对最亲的人才用的碰触礼,其中饱含着卓玛的无限感激之情。 
  卓玛喝上了酸奶和酥油茶,吃上了用人参果做的米饭……“这里像家一样温暖。”心情一天比一天开朗的卓玛说。 
  在北京藏医院院长黄福开倡议下,全院藏、回、壮、满、彝、土家、蒙古、哈萨克等民族的106名职工排队献爱心,不到一小时就捐款1.63万元。 
  “我捐的100元钱微不足道,”家庭困难的藏族医生白玛曲珍说,“一人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祝愿卓玛早日康复。” 
  一周后,卓玛被“接力”到北京安贞医院,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经诊断,她患的是颌下腺混合瘤。
  “这是一种口腔系统常见肿瘤,但长这么大非常罕见,而且肿瘤内最粗的血管有小拇指粗,术中稍有不慎,极易大出血。”考虑到卓玛的生命安全,伍冀湘决定向专业力量更加雄厚的北京口腔医院求援。
  爱心接力棒又传了下去。4月14日,全国妇联副主席甄砚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委托,到北京口腔医院看望卓玛。手捧甄砚送来的2000元慰问金,卓玛眼中泪光闪动。 
  “从今天起,我代表全国妇联接过爱心接力棒。卓玛康复后,我们将协调西藏各级妇联,为她提供小额贷款,帮她发展生产。”甄砚说。 
  当天,北京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召开术前第一次讨论会。卓玛是这个科收治的第一位高原病人,手术安全成为重中之重,会场气氛凝重。 
  “充分备血”“保护面部神经不受损伤”“注意修补破裂动脉”“考虑恶变可能,做好淋巴清扫准备”……针对卓玛的特殊病情,近20名医护人员献计献策,生怕遗漏了任何细节。 
  4月19日,北京口腔医院请来安贞医院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专家,又进行了一次规模更大、更加充分细致的术前讨论。 
  4月21日9时,在安贞医院专家配合下,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韩正学率领医护人员,向他们手术史上的新纪录冲刺。 
  温暖的无影灯俯视着手术台上的卓玛;护士递上了钢刀、电刀、氩气刀;医生切皮、修补血管、缝合……2个多小时的手术一切顺利,没出现术前最担心的大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突发状况,术中出血不到300毫升。
  手术台上的卓玛心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平稳,她正从麻醉中逐渐醒来。
  我激动地走出手术室,与等候在手术室门外的李一超,陈志清等人击掌相庆,一同欢呼!
  8年里,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西藏到北京,爱心点燃了爱心。在这场跨越时空的爱心接力中,永恒的大爱彰显出振奋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