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纪实·历史

首页 > 小说 > 长篇小说 > 纪实·历史

第三章 探测无人区的奥秘

 科考进入无人区

  一批开拓者在无人区边缘站稳脚跟,用实际行动逐步改变了无人区的形象。近几年,人们似乎猛然发现了这片荒原的特殊价值,掀起一股考察无人区的热浪。
  每当盛夏,藏北高原迎来黄金季节,通向无人区的路便热闹起来,一向沉寂的荒原开始出现外地的汽车。乳白色的、灰色的、蓝色的、红色的;大的、小的、客货两用的;来自申扎、班戈、拉萨的,也有来自西安、北京的……不同颜色、不同型号的汽车云集高寒缺氧的无人区。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这些汽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车上吃穿用应有尽有。这样的车辆大部分是考察队的。
  一路上你会发现坐在车里的科学工作者和影视人员喜怒哀乐皆在举手之间。别人告诉我说这是一种高原反应,仔细回味这话不假。
  在无人区,感情波动的幅度大,因为一件小事,一向沉稳的人会和别人大吵一架;一件令人一笑了之的事,会使轻易不动感情的人一蹦三尺高。
  对于初到无人区的科研人员和影视人员,沿途奇特无比的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高原动植物,大自然变幻无穷的暴雨、大雪、冰雹,湛蓝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一路上迷路、陷车,遇到困难和险情时人们复杂的心理和丰富的表情以及豪爽的语言、粗犷的动作,这一切似乎都与高原的感染不无关系。
  进了无人区,首先必须解决吃、住、行问题,不然,将会寸步难行,甚至会被大自然吞没。
  记得1987年,我第一次独闯无人区时,因没有这些条件,就大大吃了一番苦头,由于语言不通,且不说一天三顿饭解决不了,光是交通工具的问题就让我伤透了脑筋。
  有一次,为了能搭乘一辆去乡下的卡车,我背着牧民送的酥油、糌粑、风干肉,怀揣着装满酥油茶的行军壶,在路边整整拦了一个星期的汽车,眼巴巴看着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汽车从身边一辆辆驶过,谁也不停车。第七天看看手表,已经中午一点钟了,实在没法,只好走到几公里外的一座小木桥上,干脆站在桥中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谢天谢地,两小时后总算盼来了一辆“解放”牌卡车,我手中举着相机和钱,连摇带晃,心里却像打鼓一样怦怦直跳:汽车总不会从我身上轧过去吧?开车的是一位藏族青年,见到我这位像“乞丐”一样不要命的拦车人,气得把头伸出车窗外大声咒骂,摆着手让我躲开。但我已经豁出去要搭上这辆汽车,站在路当中,动也不动。距离我两米远的地方,汽车来了个急刹车。没等我上前解释,从驾驶室副座跳下一人,也许他把我当成了一个发疯的神经病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揪住我的衣领,朝我腹部就是狠狠的一拳。
  当记者头一次挨打,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幸亏司机从车上下来用藏语制止了他,招手让我上了车厢。坐在车厢的货物堆上,心里虽有好大的不快,但过了一会我又高兴起来,心想,如果每次挨一拳能坐上汽车,那也值了。 
  当然,到无人区考察的人多数不会像我这样盲动。进来之前,一般都经过周密的计划,为吃、住、行、安全做充分的准备。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到无人区里走一走,不论科研工作者或影视工作者,都会有所收获,甚至会满载而归。
  1984年,西藏区域大队百名地质人员比计划提前五年完成了以藏北高原无人区为主的49万平方公里的地质调查任务。
  这支地质调查队伍从1979年开始,连续五年活跃在无人区。他们忍受了强烈的高山反应,在无人走过的地方开辟道路,走到哪里就住在哪里。五年时间完成了百万分之一的地质填图49万平方公里,地质路线21000多公里,实测地质剖面791公里,采集各种化石11000多件,发现28个矿种、200多个矿点和找矿线索,查明无人区里铬、锂、硼砂、钾、盐、石膏、金等蕴藏量丰富。
  同时,他们根据大量实物资料初步提出了地层区域划分,较系统地建立了各地层分区,掌握了沉积岩相古地理特征,划分了岩浆岩带和变质带。尤其令人鼓舞的是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系统地发现和研究了几条蛇绿岩剖面,划分出若干构造单元,结合其它地层、古生物、岩相古地理特征,有说服力地提出了关于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模式。这对于青藏高原的地质研究,明确找矿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次艰苦而成功的考察活动。
  1987年,我独闯无人区时正值夏季,也是考察无人区最“火”的时期。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西藏电视台、陕西省援藏土地普查队、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西藏地质队等近十个单位进入无人区,他们艰难跋涉数万公里,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可喜成绩。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的姚建初、陈兴汉、邵孟明、章广平四位科技工作者,乘橡皮艇开进无人区边缘地带的错鄂湖,登上湖中一个小岛。那里鸟类密度之大,为国内所罕见。他们实地测量了面积仅900平方米的小岛,但就是这弹丸之地竟栖息着上万只棕头鸥、斑头雁,还发现少数秋沙雁、鸬鹚、赤麻鸭……在这个鸟类王国里,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他们激动:这里有2600多只渔鸥。它们属于渔鸥中少见的一个品种,比青藏高原常见的渔鸥要大。这种渔鸥的繁殖区按说应该在地中海,而这次考察,他们发现藏北高原也有这类渔鸥的繁殖区。
  在双湖西亚尔雪山,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科技工作者考察发现了8群有蹄类野生动物,其中有藏野驴、藏羚羊和藏原羚(俗称黄羊)、野牦牛、盘羊、岩羊等。他们还在申扎县的洛波错沼泽地带,发现了一群稀有珍禽黑颈鹤,共23只。
  这个考察队连续三年在无人区对濒危动物和珍禽进行详细考察后,得出了令人鼓舞的结论:无人区这样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在国内其它地方未曾发现过。
  在通往无人区的路上,我遇到了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技术人员段同林、范子丹、谯建军。在狂风里,他们使用测量观察仪,进行无人区大地的水准测量;陕西省援藏土地普查队的科研工作者则是首次对无人区进行国土资源和土壤调查;西藏自治区旅游局的同志进无人区也有自己的任务,对无人区开发旅游业进行首次调查研究,提出设想;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万里藏北》摄制组在进行艰苦的拍摄工作。(完)

圣湖与湖怪

  当惹雍错——文部草原上的“圣湖”,远近闻名。
  当惹雍错水草茂盛,据说常有像栋房子一样大小的湖怪浮上水面,仅眼珠就有脸盆那么大。十年前,文部办事处副主任才旺连珠向我说起湖怪时讲得神乎其神。 
  我一人走到神奇的当惹雍错湖边,神经顿时兴奋起来,端起长镜头相机,两眼不时地紧盯着湖面等待奇迹的出现。“湖怪”,诱惑力多大啊!青藏高原关于湖怪的传说很多,可都拿不出确实的证据来。我带着一种莫名的侥幸心理——那怕是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不能错过,只要湖怪出现我一定要拍下这一难得的瞬间,留下珍贵的照片。
  站在湖边,不由想起一个关于当惹雍错“湖怪”的传说,它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部区政府办公地点还在当惹雍错湖畔,区委书记刘文学闲暇到湖边钓鱼。他用拴牦牛的牛毛绳系个大铁钩,挂上大块牛肉当饵料,绳子另一头系在腰上——愿者上钩。一会儿,他感到水中有一股巨大力量往下拖他。他急忙解下腰间绳索,拚命逃跑,牛毛绳顷刻间不见了。
  眼前的当惹雍错湖,曾经叫唐古拉攸木错,是冈底斯山北麓的内陆湖,长70公里,宽12至20公里,湖面海拔4535米,面积1399平方公里,是西藏高原的第三大湖。它由高山雪水积聚而成的。每到夏季,冰雪融化,湖水上涨;当严寒来临时,冰封雪锁,湖水开始回落。
  在圣湖之畔,端起相机良久,我盼望的“湖怪”没有出现,只好悻悻然离开湖边。
  记得十多年前,在文部区政府门口,我见到藏族区委书记时,便急切地打听,湖里是不是有水怪,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有”,“你见过吗?”他摇摇头。“有人见过吗?”他点点头,“老人在冬季湖冰面上行走时见过。”我高兴地接着追问:“能告诉我是哪位老人吗?”他却说不出一个名字。但无法解释的是,确实有人见过“湖怪”。在那曲镇,那曲地区文化局局长阿布曾带我访问了文部办事处帮多区区长玉珍。
  1974年夏季的一天,时值中午,帮多区区长玉珍带着乡里的几位妇联主任去参加地区的妇代会。牵马行走在当惹雍错湖东岸的山梁小道上时,她发现了湖里有两个四五人之高的怪物。怪物全身呈黑灰色,像旱獭一样站立着,两后蹄踩在水里,两前蹄弯曲胸前。同水里怪物打了个正面,可把几位妇女吓坏了!区长玉珍以为湖里的怪物是云彩的影子,抬头看天空无一丝云彩。她们稍一定神再细看时,这两个怪物脑袋有点像野驴,有耳朵,还有犄角。相互对视了十几分钟,那两个怪物悄无声息地直直地坐着下了水,没有了踪影。
  阿布和玉珍还介绍说,现任那曲地区政协副主席江白家人在60年代也见到了当惹雍错湖中的怪物。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江白的家人在当惹雍错湖畔的夏季草场挤牛奶,一头种牛耐不住热跑到湖水里泡凉。不一会江白的家人发现种牛不见了,而种牛泡凉的湖水却泛起一股股殷红殷红的血,江白家里的几个人跑向湖边,所见的是一个巨大的黑砣砣,两只眼睛的大小如同汽车的一对大灯,明亮明亮的。等怪物转身游到湖底时,才发现它是一个长形的大东西。
  看来,这谜一样的湖怪是否存在,仍没有人能解。不过,湖里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倒是实实在在的。湖里的无鳞鱼,样子颇像黄河鲤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是适应高原严峻自然环境的一种特殊的鱼类。(完)

未来最佳的旅游地

  8000万年前的印度板块构造运动,造就了约有60多万平方公里、脱离海洋成为陆地的藏北。也正是这片高原陆地汇集了高原最奇美的自然景观。
  科考人员在藏北考察旅游资源时,无不为那犹如金字塔般耸立的雪峰、原始辽阔的草原、纵横曲折的河流、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等组成的自然景色所陶醉;无不为那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古朴的民俗所痴迷,并由此提出开辟“羌塘草原无人区探险游”的旅游设想。
   十年后,这一设想终于变成现实。1999年,西藏在已开辟一百多条旅游线路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包括“羌塘草原无人区探险游”在内的五条生态旅游线路,并很快成为游客趋之若骛的地方。
   按照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干部汪剑明的科考建议,藏北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按其属性可分为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和天文景观。
   说起地文景观,值得一提的还有雪山景区部分。藏北著名的雪山景区包括格拉丹冬雪山景区、念青唐古拉山景区、甲岗山景区、达果雪山景区、玛依雪山景区、藏色雪山景区、江爱日那雪山景区、西亚尔雪山景区等。
   此外,藏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还包括独特典型的高原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这里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藏最大的野生动物繁殖地,仅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达三十多种,其中首推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和黑颈鹤等野生动物。   
   汪剑明认为,从长远来看,保持羌塘土地的健康根本方法是寻找替代性收入,逐步减轻人类对草地的压力。在许多人眼中,这里仍是特殊的土地,其山川和野生动物有足够的吸引力,管理得当的旅游是将资源转化为财富的对环境破坏较小的方式之一。
   这次科考人员从文部乡境内的当惹雍错向尼玛县进发的简易公路,是条备战公路,也称黑(那曲)阿(狮泉河)公路。它横穿藏北,修在丘陵山脊之上。坐在车上看远山起伏,雪野一片格外爽目。这是一条极有发展前景的旅游线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里是“阿里大北线”自驾游最为推崇的一条旅游线路。
  2000年,羌塘草原从西藏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典型、最完整、最大的高原生态系统。其顶级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使它成为未来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