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王莽岭上连翘黄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4409      更新:2017-06-19
文/金兰仁

——南太行纪行之二
  
  王莽岭是国家地质公园,有着峻峭的岩溶峰林和红崖峡谷地貌。它由王莽岭、昆山、刘秀城和锡崖沟四个园区组成,狭义的王莽岭就是指王莽岭园区。而一脉相承的北麓南坪因属河南管辖,则归属河南关山地质公园万仙山园区。王莽岭高耸险峻,号称太行之脊。同时称得上是本汉书,记录着王莽与刘秀的传说,这些传说因附会了王莽岭许多自然痕迹而神秘,自然的痕迹因这些传说而生动,自然现象与人文传说完美结合,形成了王莽岭的独特观赏魅力。
  南坪村属河南辉县,日月星石是当地人的镇山之宝。它是一块长2.28米,最宽处1.28米,最厚处1.07米的厚层状石英砂岩(当地人称为红石),立于高台上,供人欣赏。红石外形像鱼的前半身,图案特别。鱼的下唇部位有一直径33公分乳白色像太阳圆形晕圈,鱼眼附近有一向后弯曲的直径约16公分的月牙,56粒亮闪闪的石英颗粒均匀地镶嵌在红石中,展示“日月同辉、星映日月”的画面。许多人对其顶礼膜拜,触景生情,说是应验着天象。是不是科学,宗教,乃至哲学的成果都无法安定如今人们的心灵,人们要从想象、演绎中找到自己精神家园?亦或是巍峨的南太行,峻峭的王莽岭,因几千年的文化浸润而显示神奇的力量?
  自南坪村向南,沿着神龙峡向南穿行。眼前绿色山野,清澈小溪,灰色石舍,安详静谧。然而,就是这平静的山野,曾经金戈铁马,叱咤太行的抗日将军曾经在村里石屋里生活工作,太行饥民在附近揭竿而起,久远的王莽及刘秀也曾在这山沟里交兵。
  神龙峡栈道尽头,有一座笔直独立的山峰,似刀劈斧砍般与周围的山体分离而兀立,称磨剑峰,说是被王莽追杀的汉光武帝刘秀在此试剑劈山留下的痕迹。峰顶“鲤鱼石”,是风化残留的巨石,说是刘秀试剑劈山时,声震如雷,峰下深潭中鲤鱼受惊后,冲天一跃,落在峰顶而成。磨剑峰瀑布位于构造侵蚀围谷之中,高120米有余。仰望瀑布,跌水从磨剑峰侧的谷口流出,先是成练,后成帘,到谷底时,化成丝丝银线,动态叠合成一块从峰顶向下轻舒丝巾。围谷底部深潭成圆形,清澈见底,水面的水花及时和应着落下的水滴,迸发出清脆响声,跌水、回音此起彼伏,阵阵入耳,疑似珍珠落玉盘。
  磨剑峰栈道顶部的河谷中,有一块巨大的圆形“神龙石”,传说是当年沉香劈山救母时,与舅舅二郎神决斗,二郎神用神弓射出的弹丸,后被太白金星空中收回,放到此处。神龙石旁南马庵村,是王莽部将定居的地方。当年,他追杀刘秀途径此处,见土地肥沃,风景优美,落伍留下,用石头垒成石庵作为马厩,垦荒植谷,娶妻荫子,世代繁衍。其实,这不奇怪,王莽岭为太行之脊,是人们心灵的依托和生活的庇护。战乱或大饥荒时,许多人依循“穷进山富进川”的迁徙规律,进山保命;山中封闭的环境,受到有志者的青睐,寻找安静的读书修身之地,休息养生,以图霸业。失意者或落败者,也把近平原的太行山作为栖息之地,在这里遥想当年的辉煌,积蓄力量,以图来年猛虎下山。居住生活在这里的人,饮泉水,食野果,背倚高山,心里踏实,久而久之就有了郭亮村,南坪村,南马庵村等村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桃源生活。
  高约五米的北门楼上镌刻着“王莽岭”,预示着已经登临海拔1665米的王莽岭山脊了,到达山西省陵川县地界。
  王莽岭原名龟鸵山,因龟、鸵二峰形状而得名。王莽追刘秀,在此地扎营。王莽托词说神龟仙鸵二峰是称帝的符瑞之兆,故改称王莽岭,以欺世惑众。王莽逆潮流而动,托古改制,自走绝路,愿望当然无法实现。后人沿用此名,是要永远记得王莽的骂名。如今,硝烟早已散尽,但传说经久不衰。多姿的峰林因传说而神秘,久远的故事因峰林而隽永,留给人们许多遐想和乐趣。
  北门附近,居高临下,可以一览让人心跳的岩溶峰丛地貌。“北石林”紧挨着北门,群峰如笔,如森似林,叹大自然神奇,即使是人作,也做不到如此笔直整齐。“佛光台”在北门西侧,是洼地中的石台,合适条件下,光的作用可以形成佛光。可是多数人机遇不好,难遇佛光,只能听听传说。“勒马崖”崖高数丈,下临深谷,深谷之中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狰狞可怖。朔风吹过,呜咽之声不绝于耳。谣传这声音是那些欲壑难填的不识畏途、不知进退的人,掉下去变成鬼魂而哭泣,连当年王莽路经“青云桥”走向此崖时,都悬崖收缰,勒马回营。“林芝石”是差异风化的产物,神似救命仙草林芝,传说也与与王莽也有关联。王莽在青云桥患头疼病后,一臣子说,悬崖之上生有灵芝,可治病。但是当士兵从高山悬崖之上采下那棵最大的灵芝时,却变成了灵芝石。王莽长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过那是过去,今日还真有谋事成事都在人的例子,北望昆山,岩壁上向山下斜列的“崖眼眼”是山西通往河南的昆山挂壁公路,河南人称登天路,山西人叫下界路,久居深山的昆山人因此有了与外界交流的坦途。
  老君顶是王莽岭的地理高点。自此地放射状伸出五条山脊。北支山顶成鲸背形。东北山脊崖壁奇险,不时根部内凹,顶部外扑。东支山势由数十座笋状、圆锥状山峰组成,又称东崖或天柱关。大者,峰顶可跑马,小者状如笔尖耸立,有“天下第一卧佛”、“神鸵驰太行”、“一柱擎天峰”、“姊妹峰”、“天官赐福峰”、“龙泉宝剑峰”、“莲花峰”、“仙女峰”等景点,巍峨峥嵘。西支主峰,平坦起伏,公路蜿蜒山顶。南山脊成锯齿状石峰、石柱,或簇集,或孤立,其中小山脊都孤立山顶,大有“群峰笔立太行头”的气势。以老君顶为界,北部地区,陡缓坡相间,巍岩相迭,青莲秀出,群峰连绵。而南部地区,众多深壑,如一石削成,“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小太行”景点面积不足一亩,石芽及溶沟,千姿百态,古老沧桑,沉稳坚强,是太行山地貌缩影,故而称小太行。小太行附近是展示王莽岭东部险峻景色的景点集处。“双柱峰”、“擎天柱”、“野鸳鸯”、“补天遗石”说的都是岩溶峰林地貌中的象形峰或象形石。“方知崖”原称揽胜崖,因韩国棋手曹熏铉与中国前棋院院长陈祖德在此对弈后改称。“观日台”又叫观日峰,是看日出美景最佳处,与同云海、佛光、雾淞合称王莽岭四绝景。观日台视线极佳,鸟瞰远处山谷,嶂谷、砂岩峡谷、碳酸盐岩峡谷清晰可见;遥看远处的平原,近看岭下台地,界线分明;灰岩峰林,砂岩深谷,红石裙边,溪水蜿蜒,顺谷成湖,绿树青翠,莽莽苍苍。“散花台”处,峭壁直下千余尺,崖下围谷呈窝窟状,巨大高差形成冷暖回旋气流。热升冷降,涡旋回环,往复无穷,偶有山间花草,气流裹挟,上下流转,形成天女散花的绮景。散花台常年涡旋飞舞,身处台上的人,会有飘飘逸仙的感觉,特别是散花台上的女人,丝巾飞逸,衣裙飘舞,成了一处靓丽的风景。
  “刘秀跳”是刘秀传奇的核心。天生一座山峰与主峰分离,二者之间深涧相隔。史书记载,刘秀被王莽追杀得无路可逃。逃过老君顶,逃过南哨台,逃到深涧边的崖上。此涧宽有丈余,深不见底,冷风飕飕,水声呜咽。生死只此一步,不容刘秀多想,纵身一跃便跳了过去。刘秀跳过峡谷,跳出整整一个东汉王朝。王莽的士兵追至悬崖处,退缩了,缺少刘秀的胆魄和勇气,在附近驻扎下来。“刘秀跳”的勇气在此后“昆阳之战”中放大,最终以少胜多,拥有整个江山。王莽因刘秀的一跳失掉江山,付出生命。刘秀跳的故事肯定是附会,但在这里,将畏首畏尾与义无反顾做了鲜明的对照,告诉人们理想与现实从来没有天梯,只有披荆斩棘、不屈不挠后才能到达日出之巅。毛泽东称赞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抗战时期,八路军转战太行,太行山成为杀寇的英雄名山,杀出中华儿女抗御外侮的万丈豪气,凛凛威风。解放战争鏖战中,革命的中心从延安移至太行山中,在太行山与国民党军队举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上党战役”,为新中国成立带来希望。南太行地区的辉县、陵川人,向大山和贫困宣战,自力更生,修建了五条挂壁公路,不也是当代的“刘秀跳”吗?
  园区南部的“天授兵书”给人神秘的感觉,传说王莽与刘秀对阵,天帝派一龟一驼,授王莽兵书数卷,助其攻刘秀。无奈王莽未阅此书,于是兵书化为石卷,层叠堆摞,苔痕斑驳,于此地搁置了二千余年,寓意天要帮你,但自取其灭。其实,天授兵书与蘑菇石形成的科学道理一致,是自然的产物,只不过是形似书籍,横卧山岗而已。它记载的不是什么兵法,而是记载着王莽岭的前世今生以及自然的奥秘,王莽与兵书的故事,是后人对失败者的诠释和鞭挞罢了。
  峰林绝壁让人炫目心跳,而漫山的连翘则给人美丽安详。放眼望去,连翘或成树成丛,或成簇成片,满枝都是嫩黄。连翘因不高大,只能给绿树增翠意,给泡桐描紫白,给草儿籿青色,然而,万绿丛中,王莽岭上,最绚丽的还是连翘的艳黄。连翘亦花亦药,适于贫瘠的土地,只要有土壤,就能生长。山区人说,岭上的连翘是先辈的化身,看倒今天的太平盛世和幸福生活,年年“心花怒放”。
  西方人认为连翘花隐藏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受到这种花祝福的人,都具有神奇的洞察力及通灵般的第六感,远古的刘秀,抗战时的八路军,肯定受到连翘的祝福,从而绝处逢生,以弱胜强。如今连翘,漫山遍野,自然祝福着来往客人,与奇峰、峡谷、瀑布和松涛一道,还原昔日厮杀的战场,展示愚公的身影。更重要的是,经年开放的连翘黄花,伴随着老子背诵《道德经》的读书声,愈伯牙《高山流水》的神音,白居易《太行路》的感慨声,用其神奇的魔力提示人们永远不忘太行山的沧海桑田及太行人的风雨历程!
                 
                 
                 二0一七年五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