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康体传人李永良

作者:申志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4111      更新:2015-04-03
文/申志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作为清末风云人物康有为真正的“同乡”,来自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的本土书法家李永良,他专攻康体书法,并在省级、国家级书法比赛上屡屡斩获大奖,他的康体作品甚至被地方政府当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礼品赠送升迁的领导或外来的嘉宾,他还被人戏称为“李康体”。
李永良1970年出生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当他出生时,清末那场声势浩大但却中途腰斩的戊戌变法已经过去了72年,而他的“同乡”康有为离开人世亦有43年。
在早期的成长过程中,李永良与康有为这个“同乡”并无任何交集。1977年,7岁的李永良在大湾小学(当时隶属小塘公社上安大队)开始上学,1982年到小塘中学读初中,1985年到南海一中读高中,高中毕业后考入南海师范(中专)就读。1991年李永良师范毕业,到上安小学任教,从班主任到教导主任,他一共当了七年“教书匠”。
李永良在参加工作那一年结婚。妻子是河对岸人家(丹灶镇沙滘),农村户口,一直做家庭主妇,当时夫妻俩已有一个孩子,“教书匠”的工资太低无法养家糊口,于是李永良辞职下海办厂。丹灶是著名的小五金之乡,做五金的家庭作坊非常多,部分作坊在发展过程中还升级为公司,李永良因地制宜办起了线切割模具厂,为这些五金作坊提供模具。因为有很多学生、朋友撑场,李永良办厂一直很顺利。后来,李永良又建起了厂房,并将多余的厂房出租,在当“厂老板”的同时亦当起了“收租公”,一家人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衣食足而后知礼仪。重学书法的念头就是这时起的。
李永良认为自己有从事书法的天分,因为还没上小学之前(没上过幼儿园)他就已认识五六百个汉字。他说是老爸教他的。过目不忘的李永良,能把广州的亲戚姓名、门牌地址准确无误地写出来。那时,他常常用毛笔蘸水在地堂(铺了地板砖)练字,用粉笔在墙上写字。
除了学龄前的自发“练习”之外,其实早在小学四年级时,时年11岁的李永良就曾在语文老师李应滔的指导下练习书法。李应滔是一名书法家,现为佛山市三水区政协副主席,曾在广州师从书法家梁锦英。
在跟随李应滔练习书法的时候,写行草“业精于勤”这四个字时,老师说做什么事情都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达到目标。从此李永良对这四个字的含义印象非常深刻。
上初中时,李永良临摹过庞中华的硬笔书法,还曾临摹过中国当代“隶书王”佛山张槎人陈景舒的隶书,虽然他并没见过陈本人。
在重学书法的时候,一开始李永良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学写康体,并以此为自己的专业方向,则是因为丹灶镇搞了五届康有为文化节、两届广东书法比赛,丹灶本地人却没有一个写康体的。作为康有为的故乡人,李永良内心深有触动。从那时起,对康有为有初步了解的李永良,决定学习康体。
其实,早在1998年带朋友到康有为故居参观时,李永良第一次见到康有为的真迹就被震惊了。
之后,李永良多次前往康有为故居参观,并想方设法搜集相关材料,遇到康有为本人的作品一定会想办法拍照或索要复印件。此外,他还上网找山东、青海、广西等康有为足迹所及的地方的朋友,让他们把康有为留下的墨宝拍照寄来,或者是把复印件寄来。有人收藏了康有为书法作品的集子,见李永良如此虔诚,于是将集子转让给他。
李永良在学习康体的过程中,感觉很艰难,因为康有为的字独树一帜,很特别,是用行书写魏碑,特点是古朴、厚重、大气。他在《学康心得》里这样说,“康体雄奇宗石门,宫收字拙四周宽。笔尖篆气飞虹势,天马行空龙虎盘”。
李永良剖析康体书法的两个要点:首先是圆笔,其次是大气。康有为推崇的《石门铭》正是魏人圆笔的典范,以圆笔作碑,能消除北碑中干硬板滞的缺点,笔势更显灵动。而康有为独创的“康体”以碑入帖,富有金石味。
学康体,学的不仅仅是书法,更有康有为的为人。一介书生发动“公车上书”,并与光绪皇帝一起推动变法,为国为民不顾个人荣辱与安危,当年康有为曾被称作“康圣人”,其忠君爱国的思想亦是李永良所崇敬的。李永良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晚年的康有为居住在山东青岛,日本人想让康有为支持清王朝复辟,被康有为严辞拒绝。而这些经历与品德,亦化作书法作品里的气蕴与内涵,让李永良在面对康有为留下的书法作品时仔细揣摩,回味再三。
自2009年练习康体,至今约六年,今日的李永良,学康体已颇有心得。但见他用笔迟送涩进,气雄力健,时而尽力放出、沉猛排沓,时而戛然而止、骨气内藏。其作品字如大刀长戟,笔势开张,落墨于纸,常似铸件一般,筋丰力满,痛快淋漓。
李永良自我感觉功力还没达到康有为本人的五成,还很不满意。但是,他已经收获了不少荣誉,如2010年4月他获得了广东省新人新作奖,2010年5月获得广东省第三届中青年书法展优秀奖,2010年10月获得第三届康有为杯书法大赛优秀奖。2011年,因为之前一年三次进入省展,还不是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区书法家协会会员的李永良,在镇文化站的牵线搭桥下,加入了省书法家协会,不大不小地创造了南海区的一个奇迹。2013年10月,李永良获得了第四届康有为杯书法大赛创作奖(最高奖),与河南书协主席常朝振、广州书法家曾庆丰等四位名家一起站上最高领奖台。
名声鹊起的一个标志是,很多人开始找李永良索要书法作品。
对于李永良在康体书法上的造诣,本地政府非常认可,每年丹灶镇送春联下乡都会邀请李永良出面,丹灶镇政府更是于2013年请李永良创作了128幅作品当作政府礼物送给重要客人。而原南海区某主要领导调任佛山市,南海区赠送的礼物就是李永良的书法作品。
2011年,央视《看佛山》系列纪录片在佛山开拍,其中一集为《变》,涉及到康有为。该片有一个桥段,话说1913年,年过花甲的康有为回乡葬母与弟。为此,孙曾田导演赶赴丹灶康有为故居取景。他偶见李永良留在故居中的康体作品,惊觉此字颇有康有为遗风,便邀请李永良入剧组,作为康有为演员的替身拍摄了10分钟的泼墨镜头。后来,该片中所有的康体书法作品以及片名都是李永良所写。
2013年10月,丹灶镇在仙湖景区成立了康有为书法艺术院,里面除了康有为本人作品的复印件,更多的是展示李永良的康体作品。李永良就这样真正成为了康体传人。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