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浓浓的年味儿常记心头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841      更新:2017-01-14
文/金兰仁

同很多人一样,我有自己动手做年夜饭的习惯。以前是父母做,后来是兄嫂做,现在是自己做,今后肯定是儿女做,代代相传。在我的眼里,过年(春节)不只是看春晚、吃年夜饭那么简单,而是习俗,是文化的传承。由此,每当回忆往日那浓浓的年味时,心中充满甜蜜、向往和留恋。
  在我的记忆里,年少时,富饶的家乡年味儿最浓。当时,国家处于大变革时期,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人们兴高采烈,面貌焕然一新,城乡过年气氛很浓。家乡称春节为“年”,年味儿就是“过年”时的喜庆、热闹的气氛和氛围,其实是亲情的味儿。农历腊月初八,大家吃着红红的、甜甜的腊八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吃到腊八粥后,孩子们都知道要过年了,有好东西吃,可以尽心玩撒了,在今后的时间里,即使犯点小事,父母也不会责怪,调皮的堂哥私下说这叫“过神仙日子”。腊月二十三,全家出动,清扫房前屋后,送灶神。后面的事儿都有口诀,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捕鱼“福”(过年时禁忌说宰、杀等凶词,用福、糕等吉利词替代)猪,二十七对子(联)糊上壁,二十八“糕”鸡鸭,二十九家家有,年三十辞岁祭祖,年初一出“天方”给同宗长辈拜年,初二给舅舅拜年,后面就是满街满村地走亲戚或宴请宾朋了,期间唱戏,唱山歌及闹龙灯,很是热闹。元宵节闹花灯,到四乡八邻看舞龙。正月十六到了,老实地到学校注册报到,背着书包上学了。
  看似简单的日程,其实是有深意的。各项活动,寓教于乐,文化的火种不知不觉地得到传承。特别是孩子,在参与中受到无形的教育,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祭奠灶神、祖先,怀念恩人,祈求来年平安等等,其实不是迷信,是表达人们感激之情和美好愿望,是感恩的行为;帮母亲派送家里做的点心及特产给邻居及亲人,明白了亲情之所在;孩子从大人那儿知道,除夕之前必须偿还债务及归还借用的财物的习俗,明白“借债不跨年”的硬规定里诚信做人的意义;母亲再三叮嘱讲礼貌,不能乱说话,讲禁忌,明白了礼节的重要;随父母做客,走亲戚拜年,明白人情,懂世事;随家人到祖宗墓前祭祖,朗诵墓碑铭文,看望外公外婆及爷爷奶奶,懂得溯源尊老。
  那时候,城里机关单位开始了正常的作息时间,乡村土地承包制开始实施,有了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恢复了过年传统年俗,许多人从农历冬月开始,就开始“办年”( 贮备过年物资)。家家户户做豆粑,油面及豆腐乳等,既可做平常的食物,也当过年物资,邻居及妯娌间在暗暗较着劲儿,谁都不服谁;“福”年猪,“糕”鸡鸭也是无形的比较,主妇持家能力一目了然;当年做了新房就会增加喜庆,当年办了喜事就会更加欢乐,孩子上了大学,家里就要就要大办。那时候的城里人,因条件限制,委托亲属代加工一些食品或下乡采购年货,隔三差五地回家看望父母,带土特产回家过年,吃腊八粥,送灶神,祭祖和拜年样样不拉,年味儿比乡村还浓。
  孩子盼过年,大人重视过年。年夜饭丰盛如否,老人孩子穿着,来客的人数,亲戚走动程度,待客的态度,菜品味道及酒水好坏等诸多事项,都是家里父母的大事,乡邻从中可以看出主人持家的能力,人缘的好坏及对生活的态度。乡亲之间,图的就是口碑,要的就是名誉。看着辛苦换来的缸溢桌满的景象,父母成就感油然而生,幸福之情就会溢于言表。除夕夜守岁,大家总要重温家族的历史,先辈的逸闻,儿时趣事,来年的愿景;父母总是盼望子女健康成长和未来好日子;黄毛幼儿拿着红包四处张扬,其乐融融,亲情满满。
  至今,家乡的味道仍萦绕在心头。家乡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年夜饭是以家庭中的母亲为中心的,她们把做年夜饭视作服务家庭的乐事,她要把亲情融到菜肴里,获得更多持家的成就感。年夜饭是一年之中菜肴最丰富的一餐,是父母的得意之作。平日不常见的小吃菜肴,母亲们会变着戏法做出来,菜肴数量多,放满家中最大的桌子,最显示家人的劳动成就。如今,我更理解父母盼望儿女回家团聚的心情,因为太想听儿女的声音和看儿女灿烂的笑容,太想携带他们拜祭逝去的祖先和看望久违的亲人,太想儿女陪伴度过美好的过年时光。
  其实,母亲的味道就是自然的味道。有人说,小时候盼过年,是物质匮乏,所以留下美好的记忆。不否认有此原因,但根本上还是自然味道留下的深刻记忆。小时候看着母亲做菜,家里顶多买些味精和醋,不是买不起,而是自家产的葱姜蒜以及豆油(酱油)、豆腐乳、豆豉,腌辣椒等土产的品质味道优于外来货,不会用买来的玩意儿待客。村里或城镇的巧妇能做出许多颜色的食品,例如黄色的是玉米及南瓜的颜色,红色的是辣椒及胡萝卜的颜色,绿色是菜汁或菜叶的颜色,紫色是紫薯或者黑米的颜色,糍粑是白糯色,菜油煎炸食品呈金黄色,不会有工业色素;天然的食材,天然的燃料,用心的烹煮,味道鲜美。糯米粑的清香,鸡汤的浓香,煎豆腐的喷香,蹄髈的油腻,鳜鱼的细腻,鸭子的微腥,还有就是多种食材搭配、不同方法烹煮后的香味,穿过门窗,混合着自家酿制的水酒味儿,鞭炮火药味儿,随风在垄里飘散,“顺风十里香”绝不是夸张。
  那时候过年吃得畅快,不担心吃多了调味品和添加剂,吃再多,顶多是肚皮涨得难过和发“年福”,绝对不会出现肥胖,“三高”等疾病。吃得放心,根本不会有中毒的梦魇。乡村实施承包到户后,农药使用量逐步减少,即使种粮食作物也只是使用低毒高效农药,随时食用的蔬菜不使用农药,施肥用农家肥。菜地里菜生虫了,人工或鸡鸭捕捉,要不就是用烟囱灰或白薯叶子水溶液喷撒防治。负责城镇供应的蔬菜副食基地,全程有人监督,乡村农户彼此监督,不会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祸害家人,豁出人格和生计乱施化肥和农药。
  成年后,首次在异国他乡过年,印象更是深刻。当年,先是身临其境,与外国人共同过洋年,度圣诞节。除了新鲜外,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同事说“洋人办喜事,中国人凑热闹”,概括了当时的心情。后来过春节就不同了,团队的人把所有好吃的东西翻出来,能用的东西找出来,大家动手,做了很多菜,喝了很多酒,贴对联,电话拜年,样样不少。吃完年夜饭后,到唐人街“疯”了几天,感受到海外华人对家的怀念和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当时,我的搭档,利马大学马丁教授,看到我们过年的高兴劲儿以及唐人街华人欢度春节热闹情景,特别是明白中国春节习俗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亲情后,感慨万千,由衷地钦佩、赞赏华人顽强的独立性。同时,不无遗憾地道出心中隐忧,流行的印第安人要全盘西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用欧美标准改造,印第安人就会消失;他现身说法(他有二分之一欧美血统),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无论印第安人如何努力学习和改造,在欧美人眼里还是印第安人,不把改造后的印第安人当做是同类,而印第安人的民族传统在很多地方逐渐消失,特质基因慢慢逝去,最后会被世人边缘化,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最后,他不无羡慕地说:“华人多自豪,不用听语言及看肤色,从平日的举手投足和言语行为之间,很容易把你们与其它的东亚人区别开来,因为华人身上,有不同的特质”。
  回忆过去,心中充满甜蜜,看现在,隐忧难去。社会变革导致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俗也随之变化。年夜饭到饭店订,来客去酒店,拜年用微信,对联买来贴,焰火买票看,景点排队进。然而,这种貌似富裕悠哉的生活背后,人们角色和心情发生了变化,自己再也不是年俗的实践者和参与者,已经变成观众,没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生活压力也导致缺少参与的激情,成就感减少,加之为了生计,天各一方的亲情割裂,自然味道的流逝,用传统的尺度看今天,会感到年味儿在慢慢地变淡,年俗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不过,很多人仍在坚守传统习俗,但氛围变了,许多好的传统逐渐褪色,人们感觉年味变淡的同时,继而担忧支撑年俗的亲情会随之消退。处在大变革时代,快节奏的花开花落成为寻常,但文化的异化及亲情流失,足以让人不安和疑虑,人们有失根的危机感及漂浮的恐惧感。我赞同春节申遗,用各种手段保护传统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以繁荣民族文化为目标,采取各项措施来完善、发扬和光大传统文化。习俗是风气的一部分,是不同人群间差异之所在,是法律和道德以外的第三种人类自我管理的工具。习俗没有强迫的义务,靠而且只靠好的氛围引导及个人的参与。写对联,打糍粑,办年货,做年夜饭,祭奠祖宗,陪伴父母,看望亲人,能唱的到山歌场上露一手,能跳的参加舞狮闹元宵,这些都是好的习俗,好的传统,能寓教于乐,愉悦身心,洗涤心灵,看着身边热闹的场景,家人幸福的模样,想想来年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爬不上的坡,幸福的生活不就在你眼前?

二0一七年元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