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值殡奶奶

作者:郭光明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500      更新:2016-09-23
  
   文/郭光明

  知道母亲能做值殡奶奶,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年,村里还没收割机,割麦子还需镰刀,打麦子还需碾压,似乎忙碌的一切都很原始,因而每年麦黄时节,在外打工的、上班的、做生意的,都要舍了生意、丢下工作赶回来收麦子。我也毫不例外。请了三天假,本以为不到一亩地的麦子,连割带碾再晒,三天足够。不曾想,第二天早晨,我和母亲刚刚把麦子铺展在麦场上准备碾压,就见村西头的一个街坊,冲我们急匆匆赶来,见到母亲,扑通一跪,说他娘‘倒了头’,请母亲做值殡。我这才知道,原来母亲还懂得如何给死者沐浴,懂得如何给死者穿衣,还懂得如何给死者供五谷饭、点长明灯,懂得如何把死者的灵魂送走……而这一切,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她说这是传统,不是迷信。
  生老病死,本是人之常情,再自然不过。但在“死者为大”的古代,死,成为人们最深重最关注的命题,置于“天”的高度,归于“礼”的范畴,因而有了“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的风俗,并得以传承。而这样的传承,在我们村,犹为注重,它体现在不管谁家老了人,首先要请的,就是“值殡奶奶”,因为由值殡奶奶来料理丧事,既不会破了仪礼,也不会坏了习俗,更不会离了大调儿。
  值殡奶奶,虽称作“奶奶”,但与年龄、辈份无关。在我们村,我家的辈份不能算是高的,许多比我大不了几岁的街坊,我须用叔叔或大爷这一尊称,因而在平时,他们与我母亲啦呱交谈时,多数以“他婶子”,或者“他大娘”,替代对母亲的称呼,就是有人喊母亲为奶奶,半数以上的,都是年轻的新生代。但是,如若谁家的老人去世,停柩待葬的那几天,都约定俗成地称母亲为“奶奶”。
  去年五一,单位放了小长假,我回了一趟老家。
  一进胡同口,远远看到,平庸了一个冬天的苦楝树,这会儿探出浅紫淡红的半个身子,香了大半个胡同。墙根下,一架简易的“串心炉”,支在两块立起的砖头上;炉口套着一只锈迹斑斑的烟囱,像是那伙戴红箍的人用来喊话的铁皮喇叭,下粗上细,差不多与炉身齐身长,现在盖上了半块青灰瓦片。母亲是怕火苗太旺才压上的,只是瓦片黑乎乎的,看不出以前的颜色。母亲的这一压一盖,若在十五年前,那是不得了的事儿。其实,母亲的本意就是怕浪费了烧柴。炉前横躺着几根苦楝树枝,有拇指粗,一尺左右长,不用说,是母亲刀砍斧断出来。一缕淡淡的青烟,从瓦片的缝隙中,散淡地冒出,母亲烧水时常坐的那个马扎子,还端放在炉前,只是不见她的身影。看得出,母亲走的很是匆忙。
  几只布满茶渍的白瓷茶碗儿,洗去了多日的灰尘、冷寞,翻扣着,孤寂地摆放到八仙桌上,好像等待客人许久。同样孤寂的白色瓷茶壶,被母亲用麦秸编织的“茶壶囤子”紧紧包裹着,一摸,不但不凉,而且还有些烫手。我知道,这是母亲给我准备的。不知从啥时起,母亲把我当成了客人,只要我回家,她都提前给我泡上茶,至于类似涮锅、洗碗、做饭的活儿,都是她的亲力而为,从而都不让我插手。
  除了母亲泡好的茶,灶台上,还有母亲切好的葱花,焙出的花椒,而盖垫下的搪瓷盆里,还有一块手掌大小的面团。这只搪瓷盆,用了多少年,我不知道,只知道盆沿儿上打上的那圈铜扒锔,早已铜锈斑斑,叠印出岁月的沧桑,凝滞着时光的醇厚,还知道这只搪瓷盆是母亲出嫁时带来的……葱花自不必说,剁的很碎,面团揉得也很顺滑,似乎醒了许久,只是暗红色的花椒皮,熥得发了黑。我不喜欢黑色,但喜欢熥得发了黑的花椒皮,散发出的焦糊味儿,有些像苦楝花儿的味道。这是母亲是知道的。
  烙好油饼,等着母亲回家,忽然,一阵呼天抢地的哀嚎,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奔向了村头。我知道,村头曾有座土地庙,只是庙已作古,荡然无存,甚至连个砖头瓦块也没留下,但那地方却依然是土地庙。土地庙,它在我们村的习俗中,是人去世之后的第一座“驿站”。所以,村里只要有老人去世,不管离土地庙多远,都要跑那里去 “送盘缠”。
  “送盘缠”的仪程,现在简单了许多,无非就是焚上一炷香,烧上一刀纸,再把水桶里的一碗米汤泼掉就算送上了盘缠,但需要由值殡奶奶来主持。而母亲是村里人铁定的值殡奶奶,只是不知道母亲是从哪学来的这本事,只知道她读过私塾,是她这把年纪的人群中,少有的文化人。之前,破“四旧”,传统的风俗被革去了命,像母亲这样固守传统的人,像我家院子里的那棵孤独的苦楝树,总与满村的杨树、柳树、剌槐树格格不入。尽管那棵苦楝树是母亲亲手种下的。尽管母亲种下那棵苦楝树是为杀虫、疗癣、驱赶土炕上的跳蚤。
  天已傍晚,我知道,母亲要回家了。我打开煤气灶,一边煮着稀饭,一边坐在“串心炉”旁烧着水,抬头仰视那棵苦楝树,发现满树的苦楝花儿就像有了灵性,峥嵘的枝头上,淡淡的紫色花朵儿,赶趟儿似地次第绽放,热烈,繁茂,密密匝匝的,尽染院子,像是等待着什么。
上一篇:归来的温馨
下一篇:同学李抱驴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