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纪实·历史

首页 > 小说 > 长篇小说 > 纪实·历史

宜侯,穿越千年来看你

作者:龚舒琴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90244      更新:2019-02-08

有故乡的人,都会有乡愁。无论深浅,但都会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哪怕天涯,哪怕海角。关注东乡文化,始于对徽州文化的痴迷。那一年,徘徊在徽州一个一个的古村落,一座一座的老宅子里,看到操不同口音的异乡人都深深沉醉在徽州故国家园的乡愁里,我的心里顿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故土眷恋。在我的老家,江苏镇江的东乡,也曾有过这样的村落,这样的老宅,这样的故人。但是,如同这世间所有的过往一样,伴随着镇江新区政府日新月异的变化步伐,走着,走着,我故乡的村落、老宅,渐渐地,都已然成了记忆。坦率说,这样的丢失,无论如何,对于土生土长的东乡人来说,尤其是将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籍贯由文化厚重秦朝就已经开设的丹徒古邑改为镇江新区的时候,是很难平复内心的彷徨的。这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沧桑故国家园啊。村落可以暂时没有,老宅也可以异地重建,但文化呢?文化的承载呢?文化的重建呢?这成了我心里一种难以掩饰的惆怅。

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个人感觉,镇江新区文化的定位处于徘徊漂泊游移迷茫的状态。直到今天,“宜文化”的横空出世,我的心头才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释然。

经济需要不断创新,文化也需要创新。但文化的魅力却更需要古老,需要沧桑,需要历史的承载。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必定蕴藏着这个地域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东乡也是。在这块土地上,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原始、粗犷、古拙,也有古吴文化的儒雅、温润、敦厚,更有楚文化的浪漫、鲜活、卓然不屈。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现成的文化概念可以简单地标识出本土文化的丰厚。

现在好了。终于有了一种称谓可以成为镇江新区本土文化的鲜明标识:“宜文化”。那个黄昏,正是冬末,在新区名茶小镇,第一次,我读到了这三个汉字的最新组合,我的心不由得怦然一动。这是对东乡文化的一种妥贴安放,也是对长期以来对东乡在“吴文化”发展史上定位纠结的另一种暂时性的搁置和超然解读,更是让新区文化这坛香馥的新酒换上原包装的一种精神回归。至少,从文化层面上来说,这是一种睿智,也是一种灵活和豁然。

文学需要在场,文化也需要在场。从空间距离上,我离开东乡很多年了。但在心里距离上,我一直都在。尽管,我无法全部了解“宜文化”的提出和倡导者的最初动因,但因为,东乡是我的衣胞地,我父母一辈子扎根东乡教书育人,是东乡厚重而多元的文化素养给了我写作的永恒支撑。所以,这几年,写东乡,说东乡,关注东乡,宣传东乡,几乎成了我的一种习惯。“宜”在东乡。当然,宣传“宜文化”又将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那一天,走在镇江新区大港的街头,我随机问了几位正在悠闲散步的本地人,我咨询他们什么叫“宜文化”,出乎意料的是,几乎高达90%以上的人都给了我茫然的目光。我再咨询为什么叫“周章路”,也仅仅只有不到20%的路人给了我准确的答案。由此,我知道,解读和推广“宜文化”,真的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一种成熟文化的打造,需要各种声音的诠释和解读。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必须探本求源,探索他的本质内涵,才能全面把握他的发展演进脉络。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更不是历史学家。我只是一个热心本土地域文化的写作者。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传播,能够为“宜文化”走向寻常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正是我开设这个专栏最原始也是最高的愿景。希望各位行家和广大读者跟我一起,关心“宜文化”,传播“宜文化”,让“宜文化”成为东乡,成为镇江新区一张独特而靓丽的文化名片。本周开始,“宜候, 穿越千年来看你”开栏啦!

 

下一篇:戏装
评论信息
龚舒琴(2019-04-29 20:33:14)
谢谢朋友鼓励!我会加油!
匿名(2019-04-26 16:47:24)
作者文化底蕴扎实,期待下文!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