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美术品读

首页 > 评谈 > 美术品读

书法道路上的“苦行僧”

作者:白杨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547      更新:2014-11-19
文/白杨

在天高云淡,菊花吐芳,瓜果飘香的9月19日,“2014青城古镇民俗文化旅游节”终于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拉开帷幕。古香古色的古镇青城街头人头攒动,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来自兰州、白银等地的万余名游客聚集到这里,亲身感受古镇魅力与民俗文化。作为离开家乡多年的游子,我骄傲地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凝神入迷地看大戏、赏艺术,竟然忘记了早错过了午饭时间。
我生于青城,长于青城,家乡的建筑布局早就刻在我的脑海之中。于是,我随着人流走向了教场巷小吃点。然而,步入充满浓郁文化味儿的教场巷后,鼻子闻到的是各种小吃散发出的诱人味道,眼睛却看到的是一字排开的书画作品展。突然,我的眼球被《中和至正--关惠宗书法作品展》的白底黑字横幅吸引过去,立马改变了要从头至尾一一观看书画的计划,直接走向了关惠宗的展室。
关惠宗熟悉我,我熟悉关惠宗。这种熟悉源于故土,缘于文学和书法艺术。在2010年春节的文化活动中,《白银周刊》编辑李晓琴提议我同她一起到阿惠的办公室去“淘宝”。阿惠的书法作品我喜欢,但未曾谋过面,加之喝了点白酒,满脸通红,便以此理由谢绝了她的好意。李晓琴见我打退堂鼓,便埋怨了我一番,说我老乡观念淡薄,不与老乡交往。其实,关惠宗作为白银的文化名人我是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他是白银区水川镇关家沟口人,与我是一河之隔的老乡,擅长书法创作,真草隶篆,四体皆能,尤工隶书,擅长篆刻,偶尔还赋诗言志,其书法作品备受人们的喜爱和书家的推崇,索要他的墨宝也是我这多年的一个心愿。就这样,我拗不过李晓琴的软磨硬泡,答应一同前往。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总觉得,在远离家乡的城市与老乡在一起喧关,且这个老乡有文化,那真是莫大的幸福,我很喜欢和向往这样的感觉。果然不出我所料,敲开漫溢着墨的清香的房间,关惠宗便立马起身,微笑着迎了上来,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顿时,回到家乡、见到亲人的温馨便在我的周身弥漫开来。没有客套,没有伪装,没有距离,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畅所欲言,谈人生、谈历史、谈社会,同样的文化认知和同样的价值观,让我们谈得越来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寒暄品茗、煮酒把盏,好不快活。
我喜爱书法艺术,崇拜书法大家,时常关注相关方面的文章。《中国艺术报》曾刊发过一篇题为《对“书法热”乱象丛生的思考》的文章,文章掷地有声、切中要害:“当下书界和社会众生,将许多非大家、非名手的书法作品抬到很高的地位,使当代书法史黯然无光,使当代书家贻笑历史。”于是,不禁让人产生了一些联想。近些年来,书法的确是“热”了,而且热得乱象丛生,有的人三五句话都写不通顺,便敢自称书法家。有的人还未入书法之门,竟号称名家。有的人与大家见过面、留过影便谎称是关门弟子。当这些所谓的 “圣手”、“大师”、“大家”泡沫喧嚣般夺目的时候,关惠宗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身居闹市寻幽处,云涧深深忘名利”,沉潜在书法艺术这方天地间,远离外界的浮云与蔽日,摒弃纷繁的意念和幻想,感受着墨香宜人的滋味与美妙。
书法是生命的艺术,只有倾注内心真情,付出毕生心血,历经无数次的涤荡磨练,方能尽情展示书法艺术之高雅、俊逸。关惠宗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受家乡文化的熏陶和祖辈的影响,他自幼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启蒙点化下,楷书初学清黄自元,后习唐颜鲁公,再摹二王和赵孟頫。隶书初临《曹全碑》,后临《张景碑》,又学《乙瑛碑》和《孔庙碑》,并临习汉简。关惠宗对书法有股子钻劲儿,得空就会练习,春去冬来,他的字越写越好,逢年过节应邀给乡亲们书写春联,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小书法家。17岁那年他考入榆中师范,书法方面的天赋让老师倍加赞赏,尤其是他对字形过目不忘,且能很快领悟其笔法与间架结构要领的本事使许多人望成莫及。1987年参加工作后,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醉心于书法艺术之殿堂,星月作伴,纸墨为伍,笔耕不辍,书艺大有长进,2009年5月在白银成功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收藏其作品的人络绎不绝,媒体竞相做了报道,并以“给人以精神的鼓舞、智慧的启迪、美的享受”3句话给予了高度评价,书法、篆刻作品被多家单位和个人收藏。2009年8月,他出版了《关惠宗书法作品选》。从此,他的书法渐为业内人士认可,喜爱书法作品的人民竞相索要。然而,当人们估计关惠宗将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他却一度“消沉”了下来,熟悉他的人们知道,关惠宗遨游在了书的海洋中,潜入了幽幽的书香里。
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也是一个文化人的重要标志和精神境界,乃至学识修养的标尺。关惠宗注重个人的修养,美学、文史、诗词、金石等无一不涉,特别是2004年以来,他陆续购买了上千册书籍,摆放到书架和案头上,挤时间进行研读,尽情吸收其营养充实自己。《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等小册子中的诗他张口即出,《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大部头他至少通读两遍,《千家诗》、《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等读物上他留下了许多圈圈点点……就这样,他持之不恒地学习书法理论,钻研中外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加博大深厚,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创作终于步入炉火纯青之佳境,作品独具格调,意味十足。
关惠宗非常喜欢和接受新鲜事物,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把网络看做与同道和书法爱好者交流学习的平台,选择一些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发布网上,受到人们的热捧。发表在北京的《鉴赏收藏》和《中国食品》、贵州的《春晖》、江苏的《声屏盼望》等刊物上的60余幅书法、篆刻作品,都是刊物编辑从网上下载后刊发的。全国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从网上看到他的作品后,特邀关惠宗赴京交流,不仅收藏了他的隶书作品,还给予了“关惠宗笔,墨下精彩;惜华斋主,书之奇峰”的高度评价。书道好友在网络留言中赞誉:“平中见奇,稳中藏险,有苍松劲柏之风。”“俊逸生动,清气逼人。”“厚重有正气,沉着且飘逸。”“才昭日月鬼神惊,随意挥洒皆成景。谁说纤管难为韵,先生毫端七彩虹。”
关惠宗历来践行“少张扬,多恬淡”六个字,但他的名声还是通过作品走进了千家万户,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人民网、中国书法网等媒体的宣传报道,使他走进了全国书画界的视野。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分外香。关惠宗以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书法艺术,作品深受各界好评,不仅屡屡参加各类展出,还有120多幅书法、篆刻作品见诸省内外刊物,并被国内外多家单位和众多人收藏。2012年,他被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评为“人们需要的艺术家——艺坛领军人物”。2013年,他被中国书画院联谊会玉泉山书画院和书法第一网分别聘为书法家、艺术顾问。2014年,他被选举担任了白银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的最终追求不是技法,是修养、是人格。在我看来,真正的书法家不仅博学精通文学和汉字,临池过多年古人碑帖,功底深厚,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而且人品应该上乘,关惠宗无疑是这样的人。然而,他并不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忘乎所以、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傲气十足。凡上门索要作品者,他都一一满足。凡前来求教者,他有求必应,从不厌烦。凡有机会奉献爱心的时候,他都主动参与和组织。2013年7月22日,甘肃定西发生6.6级地震后,他组织白银区书法家协会进行书画作品赈灾义卖,把40461.5元义卖收入及募捐到的善款送到了灾民手中。2014年“八一”前夕,他组织开展了书法进军营活动,为解放军某部送去书法作品20余幅,现场创作书法作品40余幅,表达了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之情。2014年9月23日,他在青城举办《中和至正——关惠宗书法作品展》期间,为乡亲们赠送书法作品60余幅,并特别为青城书院赠送18米手卷《阿惠隶书千字文》,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好评。
在一个清风徐徐,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再一次离开喧嚣的闹市去找关惠宗。步入幽静的阿惠书法工作室,似乎进入了一个书法艺术的殿堂,四壁挂满散发着墨香的书法作品,茶香与墨香混合的气体四处弥漫,轻轻一吸便弥漫到我的每一寸神经。于是,我想到了寺院,想到了参禅,想到了六根清净的佛教徒,关惠宗不就是一个远离繁华的世俗,心境安宁清静,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虔诚的苦行僧吗。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然而,我完全相信,在朝圣路上踽踽前行的关惠宗,终有一天会修成正果,步入“无上正等正觉”的真如妙境。


作者简介:杨文虎,笔名白杨,1964年出生于甘肃榆中青城镇,现供职于白银市直某机关,系中国散文学会、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美丽文章委员会和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文学创作涉猎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散见省内外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曾出版《光彩之路》《希望之光》《心中的白杨》,主编《凤舞铜城》《绿色华章》等。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