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草书的概念、形态及起源有待重新认定

作者:朱中原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4152      更新:2014-10-21

  现在书法界有一个比较好的趋势,就是比较重视对新发现考古资料的运用,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简牍书。尤其是20世纪以来,简牍的出土与发掘,改变了中国书法史,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字史、社会史,它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但是,关于简牍书法及其与之相关的草书,不论是书法界还是学术界,目前还是存在很多误区。书法界所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误区就是,将简牍书法作为一种单独的书体或书法类型进行独立地研究,从而割裂了与其他书体的联系,简牍只是一种书写载体,但不能因此而派生出一种独立的简牍体;另外,对草书的基本形态及草书的起源问题也存在着极大的误区。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这其中涉及两个基本问题需要重新厘定:一是草书的概念与形态问题,二是草书的起源问题。草书的概念与范畴问题,似乎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作为一种书体,草书就是正书的草写或草化。但今天人对草书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不管是对于今草还是章草,都以为草书是一种独立的定型化、标准化的书体。事实上,草书本身就存在不同的草化程度,不同的草化程度,决定了不同的草书形态,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汉简中存在大量形态各异的带有章草笔意的竹书墨迹的原因。将草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而对之进行创作与研究,乃是东汉末三国两晋的事情了,这时书体已经基本成熟,定型化。但是这并不能作为草书的全部,此是后话。
  事实上,草书的本源形态应该是各种书体的草化。大篆的草化可以是草书,小篆的草化可以是草书,隶书的草化可以是草书,楷书的草化可以是草书。各种正书体的草化,都可以是草书。草书不是一个定型化的书体概念,而是一种变的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草书的概念与八分的概念有某种一致之处。什么是八分呢?古往今来,几乎鲜有人能对八分和八分书有正确的理解。事实上,八分和八分书并不是一回事。八分书是东汉末产生的一种定型化的书体,而八分的概念则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八分”之“八”非数字之“八”,非数字之意,“八”字本意乃是分的意思,“八”,分也,别也,背也。那么“八分”也就是“分”,“八分”的意思就是由篆书笔势中的圆笔顺势向方笔逆势转化,“八分”的进程也就是中国书体演变的进程,按照康有为的说法,大篆的八分即为秦小篆,秦小篆的八分即为西汉隶,西汉隶的八分即为东汉隶,东汉隶的八分即为真书,也即楷书。与此同理,草书的概念也是如此。所以,东汉以前甚至包括东汉时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草书形态,草书的形态可说是千变万化,甚至在春秋战国之际,草书的形态就已经十分丰富。
  那么接下来就有第二个问题,草书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也许目前并没有确切答案。但如果一定要给答案,我的答案是:自有简牍始,便有草书。那么接下来的第三个问题便是,什么时候有简牍?答案是:自有毛笔时便有简牍。现在考古出土的简书基本是由毛笔书写的墨迹书。“惟殷先人,有典有册。”这里所说的“典册”便是简牍。当然,这里的简并不一定是竹子做的,也可能是木头做的,叫木牍。但不论是竹简还是木简,总之是用毛笔写在竹木片上的。那么第四个问题便是:最早的毛笔产生于什么时候?按照目前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应当是西周时候就有了。但这只能说是目前的考古学证据,不代表以后,也许还有更早的。但不管何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周朝时候,中国人就有在竹木片上用毛笔书写的习惯了。也就是说,在那时,就可能有草书的形态了。很多人会问,商周时候不是书写金文的籀书吗?怎么会有草书?事实上这个逻辑很简单。因为,中国的书法往往有两种书写形态:一种是作为公文书写,一种是作为日常生活进行书写。作为公文书写,一定是用严肃的正体,而作为日常生活进行书写,由于追求私人性、随意性和实用性,则行笔较快,这时就要追求正书体的草写和草化,这样行草书就诞生了。当然,这时的行草书和两晋时期的行草书还不是一回事。两晋行草书于此暂不作论。这并不是一个什么高深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史实问题,从目前出土的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简牍书迹来看,即有大量的草书或草化的简牍书,楚简中的大量字体,其实就是大篆的草化书写。当然,春秋战国的简牍书法,并不单单是楚简,还有吴国简、晋国简、齐国简等等。相比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之际,贵族开始没落,贵族阶层发生变动,产生了一批新兴官僚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又通过自己的学问修养,得以进入官僚阶层,比如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即是如此,这一时期的阶层流动特点是,大批社会群体由下层往上层流动。而文人知识分子阶层的诞生,使得书写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这个巨变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由青铜铭文书写向竹简书写方式过渡,由于作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的文人知识分子的需要和推动,文人对毛笔、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的需求就越来越强化,这时竹木简被大量运用,因为竹木简比青铜器要廉价、实用得多,书写也相对比较简便和随意,而文人书写相比于贵族书写,一定是趋向于简便、随意、自由、开张,所以,我们从大量的楚简书法中,可以看到烂漫、开张、自由、随性的书写,那么楚简的字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字体呢?楚简书很难说是一种独立的字体,但它基本还是比较接近于中原地区大篆化的字体,当然,相比于大篆的严谨、规范、典雅,楚简的字体更为开张、自由、灵动、烂漫,而且点画之间有粗细、轻重、快慢之别,且相对于原有的篆书的圆笔,它开始有了方笔、尖笔等笔势,有了逆势,甚至还有了提按和转折,提按和转折实际就是行草书笔法的基本特征,当然隶书也追求转折。这实际就是一种大篆的草化,也即是一种草书。
  可以说,先秦古文字体系的草化,开启了中国简牍之旅的进程。大篆的草书化,实际也是秦代隶书的发端。隶书的特征是用笔与结字开始规整化和简化,笔势出现逆势,逆入平出,蚕头雁尾,出现大量方笔,结体呈扁形和横势,笔画也呈螺扁形。规整化和简便化,是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基本进程和总体趋势,而大篆的小篆化和隶书化,则恰恰遵循了这个总体趋势和规律,而草书的特征之一便是简,简化结字,简省点画。所以,大篆的草化,也即草书,恰恰引领了小篆和隶书尤其是隶书的诞生。这一基本特征,在中国大量出现的战国竹简书法中可以见到。
  这其中就有一个问题,草书与隶书的诞生时间似乎产生了错位,本来,隶书应该早于草书,但现在来看,是草书之后才有隶书。当然,隶书本身也产生草书,隶书的草写也是一种草书。但总体来说,篆书的草化形成了草书,而篆书的这种草化式的草书是隶书诞生的前提。这个问题又涉及对草书的概念及范畴的重新界定。所以,如果仅仅以张芝、王羲之时代的草书作为草书,则显然比较狭隘。但此间还有一个问题:汉代诞生的章草书又当如何认定呢?章草与之前的这些草书形态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联呢?
  章草书大约诞生于西汉章帝时期,章草是怎样诞生的呢?现在说章草是由哪一个书法家创立的肯定是不对的。章草也是在漫长的书体演变过程中诞生的一种相对标准化的草书体。那么章草由什么书体演变而来?在什么书体基础上诞生?章草诞生于由隶书向楷书转化时期的真书基础上,也就是说,章草是真书的草化,那么真书是一种什么书体呢?真书实际是隶书的标准化,隶书的标准化又是一种什么书体呢?就是少了蚕头雁尾,笔划平直,结体开始由横扁形向方形过渡,这一过程,也是由隶书向楷书进化的过程,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书迹很多,如《张迁碑》就是其中典型。史游的《急就章》上,能见到楷书和章草两种书体,这两种书体之间的用笔显然有前后的演化关系,可见其中的章草书是由楷书演化而来的,但这种楷书与后来的唐楷显然不是一回事。这时的楷书还带有较多的隶书笔意,也即是一种隶书的标准化。
  所以,章草书是一种比较晚的书体,是草书的一次总结,也是草书的标准化和定型化,而简牍草书(不妨简称简草吧)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可以说,有毛笔诞生,便有草书。草化的历史伴随着隶变的历史,甚至比隶书还要久。但是章草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新出土的大量汉简中,能见到比较多的具有章草笔意的作品,如居延汉简、长沙马王堆新简以及简牍名迹《神乌傅》等,都是比较著名的汉简,这其中大量的墨迹,都带有比较浓厚的章草书笔意,而不再是规整的隶书体了。这种简牍体章草书相比于成熟的章草书,用笔更为自由、率意、放任和烂漫,体现了汉代书法的那种博大气象。所以,把章草和简牍书中的简草完全地割裂开来讨论,也未免有偏颇之嫌。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