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荒原不老,爱恋一生

作者:樊拥军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591      更新:2016-07-15
——读谢耀德长篇小说《荒原之恋》

文/樊拥军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在亘古荒原上,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城镇,即便是放在人烟稀少的新疆;然而在共和国石油工业的分量,她又是很大很大,即便是放在全国。她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据说还是新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的所在地。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基地——独山子石化公司就坐落在这里。这就是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熟悉中国石油发展史的人都知道,独山子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的缩影。城市很小,企业很大,起步很早,这样的特点集于一身,不用说,一定蕴藏着很多神奇的故事。
谢耀德的长篇小说《荒原之恋》,就是描写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小说以中国劳工李长庚、俄罗斯姑娘爱莲诺娃旷世的跨国之恋为主线,着力刻画了以李长庚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的形象,再现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通过这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主人公的多舛命运,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诠释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创业史,具有强烈的史诗气质和浓厚的悲剧色彩,读来令人唏嘘感喟,掩卷深思。

一、小说讲了一个生动传奇而又真实可信的故事

文学的表达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个性。但是,故事是小说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谢耀德的《荒原之恋》有一个很真实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描写的爱情,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极具个性而又兼具坚贞、忠诚共性。一般地,我们用“一段爱情”来述说爱情,但《荒原之恋》描写的不是一段,而是一生一世的爱恋,这是其“奇”之一。文学中的爱情,不外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或者有情人未成眷属,悲壮凄惨。但《荒原之恋》则不同,有情人终成眷属了,然而在他们的后半生,虽有夫妻之名,却被国境相隔,至死想念,至死未见,彼此忠贞,至死不渝!这是其“奇”之二。可以说,小说描写了一个神奇的、感天动地的、伟大的爱情故事,这样奇特的爱情是中国文学长廊中罕见的。
但这个罕见的爱情故事又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真实可信,因而具有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的部分队伍被迫转移到苏联,也有一些“土匪”经历了同样的命运。这些人到了苏联以后,有些被迫做了劳工,还有一些,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抗战胜利以后,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绕道中亚返回祖国,因为时局所限,大多留在了新疆。其中不乏与异国女性结为夫妻的情形。在新疆的塔城、伊犁等边境地区,这种家庭组合并不罕见。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在独山子并非孤例,因而格外引起当地读者的共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是一条主线,串起的是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特别是李长庚夫妇回到独山子,也就是小说中的黄土山,参加了新中国这个最早开发的油田、炼油工业基地的建设,他们在这片亘古荒原上创业的故事,既有后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也有西部苍凉雄浑的气魄。这些故事在作者的演绎之下,充满了人与自然、人与政治、人与命运等等矛盾冲突,张力十足,引人入胜。作品中,李长庚和爱莲至死也未能重逢,不免让人觉得过于残酷。然而现实生活中,这是最符合逻辑的结局,因而更具悲剧性,更具震撼力。

二、小说成功塑造了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文学是人学,好的小说必定要塑造出引发读者共鸣的个性人物、典型形象。我们之所以赞叹鲁迅的短篇小说,难道不是因为他成功塑造了狂人、祥林嫂、阿Q、孔乙己、闰土等等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典型形象吗?这是最考验作家的地方。我们欣喜地看到,谢耀德的《荒原之恋》,确实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李长庚嫉恶如仇,勇敢正直,忠诚执着,还有一点侠士的色彩。他生长于山东一个有着习武传统的地方,因为对地主恶霸的抗争失败,不得不闯关东。彼时的东北,已经沦陷在日本的铁蹄之下,李长庚九死一生误入苏境,被征为劳工,与遭流放的苏联人一起伐木修路。他眼见单纯可爱的少女爱莲诺娃受到恶棍阔阔夫的欺侮,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不料失手将其打死。此后,李长庚和爱莲一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这时的苏联,遭到德国的入侵,进入到了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他们逃往莫斯科,年轻的李长庚加入了部队,在战争中立下战功,成为英雄。他们的爱情也受到各种考验,终于修成正果。新中国成立后,李长庚携爱莲诺娃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来到了黄土山(独山子),加入中苏石油公司,成为一名石油工人。虽然荒原上条件异常艰苦,但李长庚感受到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感受到祖国建设的美好前景,投身到石油开发的建设中,历经三反五反、文革等逆境,忍受与亲人分离之苦,无怨无悔。这个人物,融合了第一代石油工人的优秀品质,很多人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父辈的影子。在塑造这个人物的过程中,作者颇费心思。譬如,他起初对爱莲的感情,是中国人的深沉含蓄,与另一位追求爱莲的俄罗斯青年的热情奔放形成对比;他在战场上机智勇敢,扭转了苏联人对中国人固有的偏见;他面对欺凌弱者的情形几次挺身而出,强化了他正直的品格;他对于被污为“苏联特务”、“里通外国”一直坦荡面对,即便被打致残,也没有低下头颅。特别是他在任何艰难困苦、任何诱惑之下都不背叛爱情,忠实守望爱人回来……这些情节的设计,使李长庚的形象非常饱满、生动。
小说的女主人公爱莲,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她出身于俄罗斯贵族家庭,父亲不幸被“大清洗”,一家人颠沛流离。她气质高雅,纯洁善良,忠于爱情,在小说中贯穿了始终。特别是跟随丈夫李长庚来到独山子,她处在远离父母、远离祖国的境地,但因为爱情,她都坦然接受。她外表柔美,但内心强大。当遇见罕见的洪水时,她救出了别人的孩子,自己还没满月的孩子却夭亡了,她本人在精神和身体的打击之下近乎崩溃,但她在丈夫和邻居的帮助下终于走了出来,发挥自己能歌善舞、精通双语的才华,成为独山子令人瞩目的“明星”。即使后来回国探亲,却因中苏关系突变滞留国外,历经入狱、母亡等变故,她依然坚强,依然至死终于爱情!这个女性的形象,在中国文学中应该说也是不多见的,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把她塑造得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性格鲜明,令人印象深刻。譬如,仰慕单恋李长庚的袁萧然,年轻时敢爱敢恨,但又识大体顾大局,在自己丈夫死后,面对在政治风浪中沉浮的李长庚,一生都在默默照顾,不惧流言蜚语,不求任何回报,她对李长庚的感情早已超越世俗之爱。这个人物,既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也有超脱世俗的大爱,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形象。“二转子”依布拉英,英俊潇洒,工作能力很强,但喜欢沾花惹草,在文革中吃尽苦头。这个人物特长突出,缺点明显,不拘小节,知恩图报,作者着墨不多,但很有光彩。此外,像文革中靠整人起家的副书记,名为“赵有才”实际没有才,溜须拍马,嫉贤妒能,擅于揪辫子扣帽子,工于耍权术玩女人,表面上道貌岸然,私下里蝇营狗苟,作者通过有血有肉的细节,准确刻画了这样一个反面形象,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形成找到了支点。

三、小说反映了时代风貌,具有悲悯的人文情怀

我们欣喜地看到,谢耀德的这部小说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史诗般的气质,这是很难得的。李长庚、爱莲这对异国情侣,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卫国战争、中苏友好、伊塔事件、文革、改革开放等各种历史阶段,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白山黑水、西伯利亚、莫斯科、中亚的阿亚古斯,最后落脚到祖国的西部边陲黄土山,空间跨越几乎整个欧亚大陆。他们的爱情可以说历经全世界最为动荡、变化最为巨大的半个世纪,经受住了风风雨雨的考验,特别是在黄土山的创业、发展中得到升华,不是小我,而是大爱。
作者选择跨国之恋作为作品的切入点是独具匠心的。我们知道,小说中的黄土山是以独山子为原型的。独山子的发展历程,中苏合营是重要的起点。早在解放前的1936年,独山子架起第一口蒸馏釜,当时的新疆地方政府就和苏联进行了合作。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炼油厂在风雨飘摇中挣扎。新中国成立后,独山子获得新生,中苏石油公司的建立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重要源头。而这些建设者中,不乏李长庚这样的归国者、苏联专家,跨国之恋在当时并不罕见。以此贯穿全书,可以把作者精心打造的黄土山油矿“这一个”的特点更加突出出来,增强作品的鲜明特点和传奇色彩。
整体说来,小说虽然以传奇的爱情为主线,但主题是讴歌石油建设者,因此是非常主旋律的作品。对于黄土山油矿的开采,继而发现了克拉玛依大油田,然后又促使黄土山炼油厂率先成为我国第一座百万吨级炼油厂,小说都有极为细致的描写。恩格斯说过,“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谢耀德的《荒原之恋》在这方面的把握相当出色,作者在为创业者立传的过程中,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主人公的生活、在历次大的政治社会变化中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艺术地反映出在这片荒原上,石油工业发展的轨迹。作者毫不讳言反右、文革对人性的摧残,毫不讳言中苏关系巨变对小人物命运的影响。李长庚时而被戴上右派帽子,时而被污为里通外国,备受摧残,然而他始终坚信党,坚信正义终将到来。爱莲回国以后也被当作中国间谍投入监狱,历尽苦难……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悲剧色彩,给了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历史悲剧中,作者似乎不经意间描写了许许多多小人物的人性之善,读者通过这些人性之善,感受到了人间真情,不但增强了主人公旷世之恋的可信度,也使黄土山走向辉煌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长庚等石油人的后辈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在风风雨雨中走向成熟。改革开放使黄土山焕发了第二次青春,包括赵有才的儿子在内的第二代石油人,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发扬老石油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吃三睡五干十六”,使黄土山成为了共和国第一座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基地。小说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都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我认为,正是对主人公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命运描述,反映了作者始终关注人性的人本主义精神,正是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变迁,反映了黄土山发展历程的坎坷与艰难,因而构成了作品的史诗气质。

四、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石油工业的特色,是这部小说独特价值的一部分。

作品之所以吸引读者,异域风情、新疆风味也是重要因素。小说地域跨度很大,前半部分的俄罗斯风情,让人感到非常新奇。主人公李长庚在苏联的那些日子里,中国人的思维和苏联人的思维表现是不一样的,并且时时碰撞出火花,譬如爱情的方式,俄罗斯青年甚至提出用决斗来决定爱莲的归属。而爱莲来到中国,同样也会遇见观念的碰撞,思维方式的碰撞。这些对比非常有趣,令人新奇。作品的主要活动空间在新疆,在独山子。这里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也是一个民族的大家庭。作品中的人物,苏联专家、维吾尔青年、哈萨克姑娘、“二转子”(混血儿)等等非常丰富,也是新疆的真实写照。这与内地的居民构成完全不一样,新疆独特的人文风貌在作品中自然显现。同时,作者偶然使用俄语音译、维语音译,特别是恰当使用了一些新疆方言词汇,烘托这种地域风情,读来很有情趣。
这部作品又有鲜明的行业色彩。有人把这部小说归于工业题材,我认为不一定确切,因为她和过去我们通常认为的工业题材小说不一样,更偏重于人性的探讨和命运的描述。但是作品是以石油工业的发展为背景的,石油工业在作品中实际上也不仅仅是背景,而是除爱情之外的另一条主线,所以归于工业题材也不为过。作者重点描写了青疙瘩山勘探钻井发现大油田、大跃进会战建成百万吨级炼油厂、文革末期大干快上建催化以及改革开放建乙烯等几个重大项目的建设过程,对应的时间节点,遇见的政治事件不同,面临的困难各异,人物的命运也大相径庭,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建设过程写出来,必须要对石油工业各类技术非常熟悉,没有长期的浸淫是不能完成的。作者毕业于石油院校,长期在石油石化系统工作,写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我们注意到,谢耀德是一位新疆本土的重要诗人,他的小说也必然流露出诗性的一面,感染力很强。读完小说,我感到作者感情浓烈而有节制,是他写作的一个特点。作者不是一味追求故事的传奇性,而是把握情绪,有时候极力铺排,有时候点到为止,大悲之中安排一些小温暖,让人在痛苦中看到光明,没有让时代悲剧压倒一切,使作品充满正能量。诗意的语言把苍凉的荒原推向一种意境,借小说人物穿插了一些精美的诗歌,丰富了文体的表达,读来感觉舒张有度,收放自如。诗歌一样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是他写作的另一个特点。作品的整个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按照主人公的命运大体分为恋爱时期、婚姻生活时期、分离时期,每个时期又有若干个故事组成。其中,歌曲《喀秋莎》的使用独具匠心。这首歌在三个时期都曾反复出现,卫国战争中唱过,中苏合营石油公司时候唱过,恋爱时唱过,分离时也唱过。歌曲每次出现,都因为场景的不同、人物心情的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带给读者画面感、音乐感,更是一种气氛的烘托,调动起读者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一起体味作品。
《荒原之恋》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好作品,但也有些许不足。作者为创作这部作品无疑是下了巨大功夫的,他对苏联卫国战争、中国现代史、独山子石油发展史做足了功课。但是,我感觉作者在上篇描写主人公在苏联的生活还力有不逮,甚少对衣食住行等细节涉猎,而在中篇、下篇就不一样,自然流畅,不乏生活细节。也许是没有亲自到俄罗斯的生活体验吧。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