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在方框里求变

作者:洪永争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716      更新:2015-10-10
——我看西北狼的长篇小说《川军》

文/洪永争

在佛山作家群里,有一位军人出身的小说家:西北狼。他是一位敢说敢做、思想独特却又古道热肠的人,许多场合,他都敢放上一炮,或提出不同见解,或鸣不平,或为他人慷慨解囊,让人印象深刻。
西北狼一直专于小说创作,发表过很多有一定影响的小说,有的小说甚至过长江、黄河拿大奖,其实力可见一斑。最近几年,他把精力放在军事小说创作上,美其名曰:新军事小说。《川军》就是他创作的一部长篇军事小说力作。
最初听到西北狼要创作《川军》时,我为他捏了一把汗,有关川军题材的小说、影视作品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类型文艺体裁。所谓类型文艺题材,就是被人写烂的、陷入模式化创作的某一领域的题材,例如:武侠类、间谍类、抗日类等题材。川军题材也是近几年来被人们大量写作的一个门类,其热门程度可以用泛滥二字来形容。西北狼在这种背景下写川军题材无疑是冒险的,这相当于戴着手铐跳舞,相当于在方框里求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中秋前夕是我最忙的一段时间,但我还是抽空把西北狼这部洋洋洒洒十万字的《川军》看完,小说还是很好看,并非我想象中那么艰涩。这部小说总共由五个系列组成,初看,似乎不像是一部长篇小说,就像一个中篇小说集子。但如果你细细阅读,你发现这确实是一部长篇小说,因为每一篇中篇小说之间气息和血脉都是相连的,只是每一篇小说的视觉都不同、故事不同而已。在我看来,西北狼这部小说较之相同川军题材的文艺作品,无疑是特色鲜明的。下面,我用传统的解读,全面地谈谈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一、叙事方式
作家很多时候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两方面纠结,其实对于一个成熟的作家来说,我觉得“怎样写”更加重要。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之所以被誉为“作家们的作家”,关键是他创造性地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许多题材在他笔下变得与众不同。所谓“怎样写”,说的就是一位作家叙事方式的问题。西北狼的《川军》避开了那些一味表现川军将士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故事套路,通过不断转换视觉和大量使用意识流的手法,在塑造川军群体形象的同时,揭露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不仅是肉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其中,不断转换视觉,我觉得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亮点。显然,西北狼不是刻意这样做的,其实是因为战争异常残酷,小说里众多的主人公不断死去,人不同了,视角当然就不一样了。通过这些川军士官不同的视觉,让读者进一步感受到战争的惨烈,而并不是像别的川军文艺题材那样,那些主角像天神一样,相反,日本人倒成了豆腐。显然,西北狼这样写,更加客观。
意识流在小说里的大量运用,也是这部小说的亮点之一。小说无论是全知式的叙述,还是主人公心理独白,都以一种细致的肌理展示给读者,例如,小说在刻画黄二毛、何长风等人的时候,大量使用这种方法,通过意识流,让人触摸到这部小说与众不同的体温。
二、人物塑造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发展到现在,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世界上不少小说名篇是没有人物的,一样是小说。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时至今日,“小说是不是一定非得有人物”这样的疑问还是不绝于耳。不管怎样,我认为,没有人物的小说最起码缺少了可读性。
西北狼的《川军》塑造了一帮匪气十足却又珍惜荣誉的川军士官形象,但是如果仅仅以匪气十足来说明该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突破的话,这未免有些井底之蛙了。因为之前不少文艺作品刻画了这种匪气十足的人物,例如:李云龙等。尽管《川军》中某些人物与一些相同类型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有些许雷同或者重合的元素,但我认为,它最成功之处在于原生态地刻画了一群川军士官形象,让读者读起来觉得真实动人,仿佛就在眼前。亦兵亦匪的陈老五,作风正派的刘侠风,忠勇好色的宋济公,勇敢而忠心耿耿的黄二毛,还有爱憎分明、武艺超群的何长风,被迫反对日军的胡财来等等,这些人物非常原生态,简直是和你同村或者隔村一样。这些土得就像农村的农副产品的人物,平时你甚至不屑一顾,可关键的时候却能“解饥解渴”,成为民族的脊梁。
这些人物构成了小说的灵魂,也成为《川军》的灵魂。
三、语言表达
语言是小说的气质。一部有魅力的小说,其语言起了很大的作用。小说《围城》的语言多少有点卖弄才识的嫌疑,但你不能不惊叹它的绝妙,正是小说象形的语言,才让《围城》不朽。
在西北狼的《川军》的叙述语言中,剔除个别时候作家突然跳出来说话的语言外,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作家大量使用四川话中的俚语和俗话,让小说富有生活的质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例如写刘侠风接手当连长第一次动员大家作战时,想叉腰学陈大山说话,又觉得别扭,做回自己,说话时反复强调自己是连长,惹得全连大笑。这里可能是作家的神来之笔,赋予了人物新的内涵。
但我觉得该小说的描述比叙述逊色,有些描述性的语言甚至破坏了小说原有的氛围。例如在描写日军炮轰无名阵地后的情景:“烧剩一截的树桩桩,永远失去拥抱春天的权利”,这样的描写,让人觉得过于现代化,破坏了小说原有的语境。
四、小说情节作为长篇小说或者中篇小说,情节是推动小说发展的主要手段,西北狼的《川军》也不例外。在我看来,该小说前三个系列主要写川军出川前的境况和与日军进行游击战的内容,虽然写得精彩,但我觉得这里基本上没有跳出传奇的故事写法。这三个系列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作家没有把这些川军刻画成神,该倒下的时候让他们倒下,把战争的残酷性渲染得很到位。
《川军》的小说情节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后两个系列:《少校之死》和《我叫黄二毛》。《少校之死》大量加插意识流的方法,让读者在了解人物来龙去脉的同时,看到了小说的厚重感。而《我叫黄二毛》是所有系列中写得最有现实性和现代感的章节,在这一章节里,作家以国内一位汪记者在国外偶遇一位叫黄二毛的抗战老兵的事情铺开叙述,追忆了远征军老兵们在缅甸的种种遭遇,以及讲述了汪记者为实现他们回国看看的愿望来回奔走的一系列事件,读起来让人泪流满面。在这里,我读到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是什么都无法弥补的,也读到了历史的沧桑感,更读到了作者的言外之音:无论哪一种战争,正义的,非正义的,它带给人们的伤痕是永久的,难以痊愈的。可以这么说,《川军》如果没有这一章节,它的气质和内质将大打折扣。
谈到这里,我想说的是:西北狼的《川军》作为类型小说,它已经跳出了类型小说的方框,写出了同类小说所没有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这样的题材毕竟还是限制了西北狼的才华。一个再有才华的作家,如果把自己放置于一个方框里求变,我觉得,哪怕有所收获,但我觉得这种收获也是有限的。长篇小说《川军》从更高的层面来说,还是没有让人读到特别新颖的思想和陌生的文风,这对于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西北狼来说,不能不是一种矛盾所在。
现实是宽广而精彩的,我期待西北狼能够关注更有现实价值的东西,把自己的好钢打在刀刃上,完成他伟大的文学野心。

于2015年中秋节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