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故乡的雕像

作者:潘京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402      更新:2015-08-31

——厉彦林《故乡啊,故乡!》人文意蕴解读
 

       “故乡”一词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饱含深情的词,是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这种感受在翻阅厉彦林乡土散文的时刻犹为清晰。厉彦林笔下的村庄有着温暖诗意的情节,读来令人感怀不已!2012年,刊登在《北京文学》第1期上的乡土散文《故乡啊,故乡!》,再次通过对故乡外在形象的深入刻画和对故乡灵魂的挖掘,使故乡犹如一尊承载着人类丰富情感与文明的雕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似乎没有谁像厉彦林那样,以如此长久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样的主题——故乡。在漫长的离开故乡的20多年里,他深情地描绘着故乡的一草一木,以诗意地笔触构筑着故乡那绿水青山的画卷。在他的散文集《春天住进我的村庄》中,故乡犹如心灵深处的净土,犹如人类精神的家园。今天,当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来临,面对着渐行渐远的绿色原野,厉彦林创作的长篇散文《故乡啊,故乡!》,以一种迥异于以往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在我们的阅读视阈中呈现了他对故乡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的冷峻思考和深切忧思。面对这样一篇作品,我们的品读将不再止步于文中的诗意与技巧、形式与语言、情节与故事。在这里,乡村的命运是与我们自身、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一个话题。2012年7月27日,《瞭望东方周刊》的一篇报道用了这样一个标题:《能想象齐鲁大地上找不到古村落吗?》。通过一项对山东地区古村落所做的调查表明,山东现今连一座完整的原真古村落也不存在了!在人类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还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它已经消失了……且不说这些古村落的命运,我们熟悉的这些乡村呢,乡村——我们的故乡,不仅仅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历史文化的根的乡村,现在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英国人曾说“英国就是乡村”,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我们的乡村对我们意味的是什么呢?“故乡给予人们最美好的一代代传承的品格——诚实、勤劳、善良、宽容、尊严、仁爱、快乐、幸福。”消失的农村,不正是我们正在建设着的文明与精神的根基吗?
       厉彦林的散文《故乡啊,故乡》无疑是对这一历史性课题的沉思与叩问。常常,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落在他诗化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上,其实,从对故乡诗意般的追思到对故乡失落的焦虑,厉彦林已完成了对故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他对故乡发展、变迁的文明进程的沉思和人文关怀,构成了他的散文《故乡啊,故乡!》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构成了他故乡系列散文的内在人文精神和时代特色。
       与他以往的乡村散文创作十分不同,《故乡啊,故乡!》对故乡的认识与描述是建立在一个哲学的、历史的、人文的高度上。这一特点,使其作品的气象与诗情、结构与语言更增具了理性的光芒和哲学的深度,文章在审美取向上凸显出冷峻、沉郁和浓烈的反思力量。他这样描述故乡与人的关系“一个人假若没有故乡,就像庄稼、树木失去了汲取水分和养料的根须,难以根深叶茂、茁壮成长......不管你走多远,故乡就是你胸前的徽章,是连接你与母亲生命的脐带,是深刻在你身上的独特胎记。经历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心灵渐渐回归的时候,只有乡村才是最好的心灵栖息地。故土情结,给人依靠、温暖的感觉,她是纯正的流淌在你血液和灵魂中的DNA。”在这篇越万言的散文中,故乡已不单纯是一个久别故乡的人的思乡情绪的流露与娓娓的述说的动听故事,而是通过对故乡与人类关系的内在精神关联性的思索,揭示出故乡所具有的深厚人文主义底蕴,为人们深刻认识乡村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打开了一个通道,或桥梁。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寻和挽救是当代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不论人们是否觉察,这个历史性的课题正在被一代或几代知识分子或有识之士以敏锐的心灵触角去触及,并以一种深刻的思想方式去求索,以身体力行的实践去践行、叩问!《故乡呵,故乡!》是厉彦林对乡村长期思考(不仅仅是欣赏)的升华。这篇散文洋溢着深刻的理性色彩,引出的是一个较大的社会话题: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乡村该保留什么,摒弃什么?这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也是一个为政者在文化层面上所做的一次艰难的文化苦旅。
        厉彦林在《我的散文观》中曾经谈到过:“高度发达与繁荣的时代,往往钝化人们的生命感知。有时个性的感悟,会呼唤群体的共鸣音。丰富真实的生活,能真实折射出时代的身影以及对现实的观照、对人生的启迪。”从这样的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厉彦林创作上的思想深度和理性追求。
       在写作散文《故乡啊,故乡!》之前,厉彦林已经用了20多年的光阴来描摹他视野和心灵深处的故乡容颜,用20多年的光阴来刻画他对故乡的灵魂的认知,直到故乡的影像和内质幻化为他生命和精神的菩提。他终于发现,不仅仅在他那里,在更多人的心底里,故乡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是人类精神的根和源泉,是衍生人类城市的祖先。如果城市化的进程是使人类失去“故乡”,人类的梦想将魂归何处?
        我们应该看到,《故乡啊,故乡!》是创作者对乡村与人类情感之间关系的一次感性觉察和理性的认知。阅读厉彦林的散文可以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在他的笔下,一捧土、一片叶、一块石,一弯月、一阵清风、一片袅袅升起的炊烟,无不饱含深情。他几乎把所有闲暇时光都给了他的故乡,他用思念打量故乡,用故乡温暖他的世界。从故乡的淳朴中,发现人类的生命底色;从故乡的一草一木中发现生命的终极归属。欣赏着他故乡的画卷,感受着他故乡的情怀。我们可以尽情地品味他那舒朗清澈的文字,倾听那如歌的欢快行板。故乡是人类“英雄而壮美的史册”,是大多数人“人生的终极归宿”。
       他用情感为他的故乡雕像,“父亲正如沂蒙山的清茶一般,不很清澈却也透明,虽含苦涩却清香,虽淡然却深刻。其实父爱的深沉与厚重就蕴涵在平淡如水的现实生活中,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感受到,并由此真正读懂人生。”(《父爱》)
       他用诗意为它的故乡雕像,“炊烟就长在乡村脊背上的图腾树,穿越五千年乡村文明的土壤,长成村庄向晚最为动人的风景,似一幅清淡而雅致、价值连城的水墨画。任凭风吹雨打,炊烟不会被风雨折断。一茬茬庄稼被收割,一代代村民在老去,村庄虽然驮背但不曾老去,炊烟未断,人烟兴旺。 (《炊烟袅袅》)
       该怎样为故乡雕像呢?“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和时间、空间的概念,而且有着容颜和记忆的影像,有着生命的年轮和亲历事件的垒砌。”于是“他自愿终生成为一位故乡的歌者,成为普通平常、让人怦然心动的,可以静心、净身的故乡的虔诚朝圣者,或者故乡古老与年轻壮美史诗的忠实见证者和记录员。”唯有来自内心深处的眷念,才会唤醒心灵深处如此感性的觉察;唯有无法排遣的深爱,才会产生这无与伦比的激情篇章。正是这样质朴的表达,故乡,在我们生命历程中那些生死相依的章节与段落才为我们所知晓和拥有!
       以庸常的观念来判断,厉彦林从乡村来到城市,城市的繁华与丰富更应让他留恋,然而,他内心的情感却随着城市面貌的不断变化和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滋生出一股强烈的隐忧,“城市化进程加快,村庄无论是数量还是面积都在减少。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许许多多头顶草屑、脚踏泥土的农民开始享受城市人的生活,这是广大农民多少代的期盼和梦想,令人兴奋和鼓舞。但冷静地思索,竟隐隐滋生出惋惜之情,希望能挽留下部分有代表性的村庄,尤其是把村庄的形态、传说和精神留下来。”(《挽留村庄》)
       许多年前,我曾经在俄罗斯的一座小城镇做过一次短暂的停留。他们对古老村庄的爱护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村庄外在的形态的尊重似乎已是一种文明的惯例。他们不会因为现代化的进程,毁坏历史的痕迹,特别是对历史久远的古迹。生活的现代化程度体现在屋内的设施上,别看一座座屋舍古意盎然,里面的现代化程度却能让你瞠目结舌。这种守护何尝不是一种对人类精神观照?我们可不可以说,乡村情结是对人类最本色最质朴的品质的守护和固守,是我们人类精神难以割舍的最深远、最浑厚的精神底线。乡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根,中国需要对人文历史有起码的敬畏之心。就像厉彦林在文章中写的那样:“敬畏土地是人类从远古就开始形成的神秘而古老的情感,它源于摆脱饥馑呵险恶自然环境的渴望,最终形成为图腾与信仰……”
       其实,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到,许多欧洲城市的老城区建设样式,比如道路的铺设,石块路。这种石块路的修筑工程远比铺设水泥路面复杂得多,但欧洲人却乐此不疲。2005年欧盟把其10年农村建设经验向刚加入欧盟的10个国家推广,制定了它的“2007—2013年农村发展政策”。政策要求城市和乡镇在建设中保留自然传统的乡村风貌。走在欧洲各国的乡村,你会发现,居民住宅建筑风格、城镇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都依然保留着中世纪的原貌;那些古老的民宅、教堂、水井、磨房……不管今天是否失去效用,都被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在欧洲行走,看到他们的农村即便是旧了的房子,门前也摆着一盆花、一盆草!思古怀近,我们对我们正在开展着的新农村建设,可不可以思考的再周全些、再深入些、再人文些、再可持续些、再非急功近利些,为了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的记忆,我们可不可以谨慎地修建我们的村庄!
       在阅读厉彦林的《故乡啊,故乡!》的这一刻,我想起了法国作家蒙田和他的《随笔集》,同样平易通畅的语言,同样亲切活泼的表述,同样充满了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在《故乡啊,故乡!》这篇散文里,厉彦林把目光转向了对人的自身局限性的思考,转向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他不仅仅是像《春天住在我的村庄》里那样诗意的描写那些记忆久远的村庄、亲人、河水......在他的笔下,故乡成为一个审视、衡量物化现实的价值尺度,成为一个拷量人类精神、灵魂的文化形态。
       对于当代社会与人类的真实生命状态做出反应,而又不仅仅是不满与批判,而是怀有对人类的大爱。如他所言“故乡”这个话题“外延太大,内涵太深,负载太重。”雕,不足以尽其貌;歌,不足以尽其情。思之痛其心,梦之断其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地方在记忆的最深处,终生难忘,这就是故乡。能从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发现人类的本真与自然的本真的契合,并把它作为一个创作母题,正是厉彦林通过传统文化不断修养自身的结果。没有旷日持久的对故乡的思考、内省、追寻,故乡今天的境况,就不会令他滋生出那样扣人心弦的至情;没有对民族人文精神的关注与传承意识,就不会让他陷入如此冷静、理性的诘问与思考。他不断地把笔触置于农村发展变革的历史视阈之下,他的追溯越是久远,越是能唤起人们的对今天眼前的一切的反思:故乡是英雄而壮美的史册;故乡情结,是流淌在我们血液和灵魂中的DNA;故乡是大多数人人生的终极归宿;故乡情结,始终存活在灵魂中和绵绵的文字与记忆里;故乡被毁容,心灵在哭泣。          《故乡啊,故乡!》以五个层层递进的章节,雕刻出故乡的画像,这是一幅怎样的令人悲叹可歌可泣的雕像啊,它有着“沧桑的形态和容颜,珍藏着许多久远的秘密。”
       在一个经济和竞争、城市和人欲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淡化,越来越隔膜。故乡也因城市欲望的不断膨胀而面目全非。曾经有人对我说,不要去读官员的作品,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各种破坏因素的推手。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身处变革层面的为官者,他所承担的心灵重负会更沉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文。从沂蒙山区一路走来的厉彦林,有着深厚醇正的传统文化底蕴,沉潜诗性的精神气质,勤奋朴拙的思想感情,敏锐深刻的哲学思想。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深刻、爱憎、忧思皆源于此。而中国,我的祖国,作为一个文明的国家,他更需要用一种人文的情怀和理性的思维,更为长远的眼光,来表达他对人类发展历史和自然生存环境的审慎与敬畏。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