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许立强:故事是一部小说的心脏

作者:许立强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125      更新:2015-03-23

        主持人:李茜舒曼

       李茜舒曼:欢迎大家收看作家网的“作家访谈”节目。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济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许立强先生。
       许先生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天字一号工程》、中篇小说《色酒》《过招》《秀水河》、短篇小说《牛大侃,我宰了你》《父亲的窗口》《难得聪明》等。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刚柔之间》、报告文学集《片叶集》和散文集《视野》等。长篇小说《天字一号工程》200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文艺报等百余种报刊进行了报道评论和连载。中篇小说《色酒》被报纸连载后,又被广播电台录制成连播小说在全国部分城市电台连播。有多部(篇)作品被收入选刊、选本,有20余篇作品获省以上奖励。

      李茜舒曼:许先生,你写的作品被评论家评为“好看小说”,作为一名写作多年的资深作家,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

       许立强:我17岁时就在《淄博日报》上发表了一诗首诗歌,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首打油诗:“手捧公报望北斗,颂歌万首涌心头,向着北京放声唱,紧跟党中央大步走。”但我不认为这是我文学创作的开始,就像中学生写作文一样,还属于一种模仿学习阶段,是文学创作的萌动期。我的文学创作应该是从一九八六年开始的,那时候,我还在大型国有企业党委干宣传干事。那一年,我在《当代小说》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生活的旋律》,紧接着又在山东的报刊上发表了小说《老张》《掀先过这一页》和《一封匿名信》等。同一年,我的小说《一封匿名信》还获得了山东省“体育之光”文学大赛短篇小说二等奖。当时的评委是刘冰雁、理由、肖复兴、宋遂良、李存葆、王兆军等文学前辈,评委会主任是省长李昌安。那次大赛,一等奖空缺。我之所以补充说一等奖空缺,是想说,“文革”结束后,文学创作开始繁荣,而发表作品的园地和评奖活动却很少,人们对文学创作这事都很认真,特别是那些刚摘掉“臭老九”帽子不久的中年知识分子更是较真,评奖很严格,没有够得上一等奖水平的作品宁肯空缺。所以,尽管是个二等奖,因为评奖严格,不照顾关系,我仍然很珍视这个奖。我之所以说这个奖公正,是因为那时我正在工厂工作,要关系没有关系,要送礼没有钱,要知名度没有知名度,因为在这之前文学圈没有人认识我,而参赛者有不少人已是在本省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家。这个奖能落在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的头上,让我感到很幸运,它不仅给了我创作的信心,还给了我动力和希望。

      李茜舒曼:你对文学创作有一个比喻,你说文学创作跟吸大烟一样越吸越上瘾,可见你对文学创作的着迷,请你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文学创作的?

       许立强:这个问题很宽泛,可以谈的方面很多。我之所以说文学创作就像吸大烟一样越写越上瘾是因为我有着深刻的体会。我最初写作时只想写点小小说,小小说发表后就想写短篇小说,短篇发表后又想写中篇小说,中篇发表了又想写长篇小说。在地市报刊发了作品,就想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被省级刊物采用了又想在全国文学大刊物上发。评奖也是如此,对自己所写作品的质量要求也是如此,我感觉走文学创作这条路很有奔头,前程似锦。

       李茜舒曼:你是从短篇小说起家的,请问你如何看待现在的微小说和微电影?

       许立强:微小说、微电影这些短的东西其实并不好写。写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有时还可能有回旋的余地,而微小说、微电影则不能有一句废话,它应该是浓缩的精华。我经常收到一些手机短信,有时一条短信只有几十个字,大家看了都觉着很有意思,你转给我,我传给你,其社会影响并不小。因此,我感觉一些短小精悍的东西可能更适合目前这种快节奏的生活需要。
   

       李茜舒曼:有很多人说,在快节奏的快餐文化下,有许多文化很快就没有意义了,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许立强:我不这么样认为。我曾听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国王把许多大臣叫到一起,让他们把那些包含智慧的书籍汇集起来,而后再精简压缩成一本书,以便学习掌握。结果,大臣们把数千册书汇集整理压缩成一本书呈给了国王。国王看了觉着还是太长不便记忆,于是自己又亲自归纳提炼,最后压缩成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句至今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不了解这个道理的孩子,认为“馅饼”会从天而降,这样想将难有作为。而有的孩子牢记这个道理,这对他的一生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所以说,短的快餐文化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李茜舒曼:最近你在《时代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的中篇小说《过招》、短篇小说《难得聪明》《牛大侃,我宰了你》等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描写中年知识分子阶层和略带官场色彩的作品。为了印证这一认识我又阅读了你的长篇小说《天字一号工程》等,更坚定了我这一看法。请问,你为什么偏爱这一类题材的写作?

       许立强:原因很简单,这跟我的生活经历有关。我现在的生活圈主要是官场,接触的人也大都是机关工作人员和中年知识分子,所以我写官场,写中年知识分子不仅有生活而且驾轻就熟。
       其实我最初写作时也不写这类题材。我八十年代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了,那时我20多岁,写的大都是一些带有青春气息和与爱情有关的小说。当时在社会上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是1986年发表在《当代小说》上的短篇小说《生活的旋律》和获得二等奖的短篇小说《一封匿名信》。那时我也想写官场题材和中年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但是写不了,因为没有生活,写出来也是瞎编乱造。

      李茜舒曼:做为一名写作多年的资深作家,你写作的范围很宽泛,无论是官场、商界还是新闻界,你都写得生动而深刻,这一点在你的长篇小说《天字一号工程》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请问你有什么诀窍吗?

       许立强:要说诀窍还真没有,如果说有,那就是我写作的原则是只写我熟悉的人和事,写有创作冲动的人和事。小说的人物和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要想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就需要作者有这方面的生活,熟悉生活的典型细节。小说的细节是作品的活性细胞,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能给读者留下难忘印象的往往都是那些生动鲜活的细节。而小说的细节描写是需要真实的。当然,这种真实叫作艺术真实,它不是照镜子,它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没有生活的作品不会打动读者,更不会引起读者共鸣。我的长篇小说《天字一号工程》200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曾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文艺报》《文化报》《中国改革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济南日报》《济南时报》《前沿》、新浪网、搜狐网、新华网、凤凰网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近百家媒体相继发表和播发文章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评论,有的报纸还进行了连载。当时,济南电视台邀请我去做了一个专访节目。在节目中我曾解释说,我之所以写国企改革这一题材是因为我在国企工作过,调到《济南日报》社当记者又主要负责国企的采访和报道,所以我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所熟悉的人物,或者说是我所熟悉的许多人物的代表。当时《大众日报》在一篇题为《关注热点引来热点关注——〈天字一号工程〉反响强烈》的报道曾这样评论《天字一号工程》:“许多人企图写国企改革,但全遭惨败,原因很简单,作者不懂企业,不懂上级的改革思路。前者导致生活细节虚化显得空泛,后者则使作品缺乏高度与深度,流于一般化,显不出作家的智性。”《齐鲁晚报》在报道中说,该小说的作者许立强因为拥有在大型国营企业、报社和政府工作的经历,所以在创作时,无论是写官场、商界、新闻界,还是写企业职工,都能写得真实可信,入木三分。可以说,这是一部真正零距离透视官场矛盾,曝光新闻界内幕,刻画商家老板谋略,为下岗职工呐喊,为弱势群体代言的现实主义作品。”

       李茜舒曼:在文学创作中,内容是虚构的,细节是真实的,你认为文学创作会被生活范围所限制吗?

       许立强: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我以前当记者时曾采访过许多我不熟悉的人和事,而且我写的一篇题为《好闺女为何难找婆家》的调查报告还获得了“山东省报纸好作品”年度一等奖。这个例子告诉我,有些事情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调查,再凭借自己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理解、去感悟,同样能写出引起读者共鸣的好作品,因为人们在艰难困苦和喜怒哀乐面前的情感体验是相通的,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具体到我的小说创作,我认为小说的真实,不是照镜子,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这种艺术真实是经过作者提炼加工了的,不是原生态。另外官场生活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我的全部,我除了写一些与官场有关的小说之外还出版有散文集《视野》、报告文续集《片叶集》,这些都不是写官场的。我曾写过一些我和外祖母在一起生活的散文,讲述人生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情感。另外我节假日外出旅行,被一些美丽的景色所感染、所陶醉,还写了一些游记发表在报刊上。

       李茜舒曼:你是一个局级领导干部,既要工作又要创作,你是如何平衡这两者关系的呢?

       许立强:我认为我目前的这种状况对于我的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优势。一个作家如果被社会边缘化,远离了社会,远离了社会热点、焦点,对生活的感悟就会迟钝,创作素材就会渐渐枯竭,其作品也会逐渐边缘化,要写只能去写一些回忆录之类的东西和写一些怀旧的小说,这也是作家为什么要经常深入生活的原因。而我的公务员身份正好给与了我天天深入生活的便利,给了我丰富的的文学创作素材,它不仅不影响我的文学创作,相反,是一种促进。我坚持认为要想写出时代感强的好作品,必须得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吮滋润作品的养分,因为作家对生活的熟悉感悟程度决定着所写小说的质量优劣。而我的这种深入生活的方式跟那些刻意深入到社会某个领域和基层的作家不一样,我是真正置身其中,他们是观察和体验生活。这就跟一帮孩子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个外来孩子站在教室窗外听课一样,其心理感受和听课效果完全不同。

       李茜舒曼:你写的一些小说很受读者欢迎,并被一些评论家称之为“好看小说”,有的还被报纸连载,被广播电台录制连播,你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有什么技巧吗?

       许立强: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是有技巧的,或者说是有写作经验可总结借鉴的。我也认为小说写得好看很重要。前不久我参加了山东一个文学作品研讨会,在会上我谈了我对小说创作的认识。我认为,评价一部小说写的好与否,首先要问这部小说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吸引人,没有读者,你自己认为写得再好也只能是孤芳自赏。那么什么样的小说才叫好看呢?,用一句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写得挺有意思。”这句话虽然表达的是一种感觉,但仔一细琢磨,它包含的内容其实很多,是指小说的故事新颖、曲折、引人入胜,情节生动、感人,语言朴实、幽默、有个性等。“好看”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涵盖了思想深度、艺术审美、阅读倾向和读者情趣等许多方面,是对一个作家综合素质的检验。
  好看小说故事性要强。故事是一部小说的“心脏”。故事精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说是否好看。好的故事应该是与小说题材相适应,相吻合,浑然一体,有助于人物的塑造。小说里有了这样的故事,才可以引领着读者进入到你所描写得那个环境和氛围中,而后再用故事的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让读者去关心小说人物的命运、事态的进展和矛盾斗争结局。而作者正是利用读者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态,声东击西,让读者一会儿去看到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一会儿又出乎意料地看到人物命运和事态的转换。而且,还不能让读者看出这是作家故意设置的圈套,而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你虚构的故事深信不疑,爱不释手。当然,小说故事的精彩只是小说好看的一个方面,再好的故事遇到一个不会讲故事的人也会把读者赶跑。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写小说是有技巧的,是需要学习的。作者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还应该研究怎么写好小说,写的让人读时爱不释手,读后回味无穷,这才是作家的目的。

         2014年8月20日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