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道语谭辞  退藏于密

作者:崔淼淼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4277      更新:2024-06-25

 

——读程明川《道谭》

                               

       大象无形,道生乾坤。道生之,德蓄之。道,滋生万事万物;人,立天地间,一撇一捺皆有道。德从道生,从道长,从道逝,因道成序。德,即得道,——须有一双慧眼,从万象中洞悉天地奥妙,才能得世间真谛。老子骑牛出函谷关“紫气东来”倡行“无为而治”,王阳明“龙场悟道”顿悟“心即理”,牛顿苹果树下创立“万有引力定律”,耶稣十字架上救赎世人罪孽,释迦牟尼菩提树下坐化成佛。这些古今中外先贤圣人,用自己的方式获取真理和道路,开启世人心智和悟性。

       本书作者程明川,十年磨一剑,用心感悟天地万物,厚积薄发写成了这部汇聚了心血和思想的《道谭》。道语是他观察宇宙的凝括之笔,谭词是对道语的注释。全书行文走笔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之中有烟波涵澹的大成气象,是他多年探索自然、社会、人生之道过程中深度反思的成果。他的写作理路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刚健之道,有剑胆琴心的意态和高屋建瓴的眼界。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生之道、思之道、世之道、学之道、德之道;每一部分都由两大块内容组成,一是道语,二是谭辞,——前者以格言的形式谈做人之道,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与引申,从不同角度阐释对“道”的认识和理解。全书的写作植根于深邃的哲思和广博的学识,立足传统文化中,以超越时空的视野解读生命、道德、处世等的意蕴,是一部集学术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于一体的圭臬之作。

                   

高岸深谷 深山大泽  

 

       自然界日升月落、潮涨潮退都是人生命的一种物化写照,四季轮替像极了人一生的生命轨迹。“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又像对人如何自持立世的图像警示。万物有灵,天地大美,都暗含人类来自尘土、归于尘土的永恒法则。作者在工作之余,凝神观察这一切细微的无穷之理,历经十几年笔耕不辍,倾尽心力写下了他的感悟,将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用笔清晰记录下来。

       他在“生之道”中谈论在世与人生、实相、能与明、人之真、守望之道、生生之道、五命相因、人我同体、人在天中、生命与水火等等,涉猎话题之广泛,解析之通透,立意之深刻,行文之精臻,令人如饮甘茗。他在“人如水”这一篇“道语”中写道:“人之初如山之泉,清澈纯净;人之长如河之流,激荡浑浊;人之成如海之沤,波起浪涌;人之去如水之轮,往复无形。”在注释文字“谭辞”中,他在解释道语之后归结写道:“水无增减,势变则形变。人无生无去,故言往复。……”虽然有些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他用水来比喻人生的不同形态,却是极有新意,他文字的魅力在于开启读者的思索,起到“投石冲开水中月”的点化之妙,同样的妙用也在“水与石”这篇文字中体现。水至柔却能无坚不摧,再坚固的磐石也会水滴石穿。水,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中能量最强大的元素。刚硬易折,柔忍当事,鸣奏大功。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天籁”这一篇,“道语”是“文为众生之情,画为自然之色,舞为万物之存,乐为天地之籁。”,而在“谭辞”的详尽注释中,他提到:“乐者乐也,乐之美在愉悦身心,天下共乐。古人言:天籁不来, 人力无穷。”

       在“世之道”中,他谈及医道、放下、用与费、时与财、三重福、友谊之道、夫妻之道、儿女之道、面目之道、功名与道德、成己与成物、木石与云水、俗道与世道、客道与主道、行为与作为、游戏与人生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木石与云水”中,他说:“怀木石之念,生命久长;生云水之趣,人生灿烂。”从挺拔的木与稳固的石中,他看到了生命的久长与坚韧,从云的升腾与水的自由中,他看到了人生的变幻之美。他在谭辞中引用《菜根谭》中的警示之言:“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坠危机。”正负相生,福祸相依,他从木石与云水中看到了光明灿烂,也看到了危机四伏的黑暗。

 

退藏于密 物穆无穷

  

      “格物致知”的美在于透过纷杂的表象触碰到实在无伪的真相,日月无人燃而自明,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万事万物的奥秘带着一种神秘的美学和玄学,超越科学之上的形而上之美,正是“退藏于密”的一脉相承。《庄子·大宗师》中有语曰:“夫道,有情有信(道体),无为无形(道用),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作者笔下的“道语”就是属于这一范畴。他笔下的“道语”涉及到政治、艺术、伦理、宗教、哲学、文学等等包罗万象的话题,从中可以感悟到他所参悟体会到的是一种“变化之根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在“思之道”中,他论及定力、才与气、心物之齐、哲学之路、出入相异、教育与哲学、辨理之道、思路与出路、心体与性体等等。在“学之道”中他又提到了乱与治、教与爱、世事人情、学习之道、读书之道、读书之境、教诲之道、大道医世、顺听之道、师者之道、大学之觉解、史学与哲学等等与教育和心性成长有关的话题。在“德之道”中,他剖析福报、慈悲心、信与疑、实与公、能与仁、担得誉毁、不求不贪、信人信物、仁义和平、行礼与行道、自律与他律、仁者与仁觉等等灵性与德性层面的深入话题。

       其中的“处世与变世”篇对于历经三年疫情劫难的世人有同频共振的同理心。他写道:“世事纷然,有无穷之变相;人生幻化,有无尽之途程。灾变祸患不一而足,罕有人能预见者。人能坦然择一方向持之守之,趣之赴之,可尽世道人生。”在年轻人纷纷选择躺平与佛系的时代,如何面对漫长人生,如何选择人生的活法,不失为一种劝诫与启示。

       读罢全书,掩卷回味,十分感佩作者对人生真相的探寻功力,以及他笔端流溢出的一种学者的严谨与作家的浪漫的融合之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书中的思想光芒熠熠生辉,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精品之作。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