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掠过茶饮料,武平中山古镇记忆里的清补凉,始终带着夏天的蝉鸣与树影。
第一次品尝清补凉是童年的一个夏天。父亲带我去赶圩,天气炎热,蝉鸣声在河边老树上织成一片滚烫的网。父亲牵着我向树德桥旁走去:“带你吃去清补凉。”
阿婆笑着从冰柜里端出两盒清补凉,小铝盒凝着水珠。我打开铝盒盖,眼睛倏地亮了,盒中食材宛如一幅雅致的画:白木耳舒展如云朵,花生米清香,枸杞籽像红宝石般点缀其间,冰糖水清澈透亮。舀起一勺送入口中,冰糖清甜在舌尖漾开,冰冰甜甜的凉意直沁心肺,白木耳的软糯、枸杞的微涩在味蕾上绽放,暑气竟在顷刻间消了大半。
阿婆说:清补凉看去简单,做起来工序很多,要选材定料,清洗浸泡,煮熟装盒,冷却后再放冰箱保鲜或速冻……
自那以后,赶圩日的清补凉成了我的期待。小店渐渐成了古镇的消暑驿站。午后时分,挑夫们卸下竹担,擦把汗便要上一盒清补凉;放学的孩子们攥着零花钱跑来;后来发现许多的外乡人,也被小店吸引,坐下歇脚尝鲜。
那以后,每每经过小店,我都会要上-盒。后来看见她的生意做大了。阿婆把她那个勤快能干,忠厚孝顺的儿媳妇叫来一起帮忙,婆媳关系胜过母女,几十年亲密无间,古镇成了美谈。
前些日子回武平中山古镇,特意去小店。阿婆的儿媳正在柜台前忙碌,鬓角已添了几丝白发。她一眼认出了我:阿婆在家歇着了,这店现在交给了我儿子和儿媳打理。而今阿婆不只是古镇的有店,还在县城以及别地也开了店。
熟悉的清香扑面而来。入口的刹那,还是那恰到好处的甜,还是那口感,原来有些味道依然如树枝上夏日里的悠悠蝉鸣。
清补凉,带着中山古镇的清甜,悠悠流淌。祝愿舒婆婆全家生活如清补凉一样甜蜜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