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初期,深圳毗邻香港,在香港耕种的农民便将港货带回家,人们到家中购买。八十年代初,小镇小人物出大省城,我们几个深圳土生土长的小美女,穿着花花绿绿的大喇叭裤,在广州的广交会外,就是因为洋的样子,镇住了广交会看门的,没有出示外宾证和港澳同胞证,就大摇大摆地进入会场,大饱一回眼福。
现在对于洋的解释可就有些不同了,所谓的洋是因为他们能引领潮流,随着时代发展,有人预测:洋人不能简单定义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中国将引领世界潮流!所以中国人也将被称为洋人!
我现在生活在西方社会,也分不清什么是洋了,倒是有点西人的理念和大家分享,新西兰是以欧洲人移民为主的国家,很多体制和习惯延用了欧洲的生活方式和思维。
你知道新西兰的牛是怎么生长的吗?它们自由自在,肥嫩的青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雨水……生活在如诗如画的大自然里。所以新西兰的牛奶没有任何激素(是刺激的牛和有压力的牛),西人认为牛是在非常幸福的情况下,才会产出好牛奶。这是一种理念!大概在中国是说不通的,贾平凹作品《废都》里的牛,还去大城市学习,见识大城市,才让城市人饮它的牛奶。但是在新西兰却经常争议到电视台,并且还得到很多中国移民的赞同,牛必须有幸福感才生产高质量的牛奶。
再说钓鱼,西人的理论是:小鱼属于海洋,只要钓到小的鱼,一定要放回海洋里!在民间也是一样,西人看中国超市卖小小的鱼,他们会很愤怒!甚至会找卖鱼的理论,为什么将小鱼给杀了,它们对海洋是作出贡献的,它们还要生长,整个海洋生态,还需要这些小鱼去平衡。西人不是不吃鱼,而是要吃足够大的鱼。我在钓鱼时经常看到,他们将大鱼钓上来,第一时间,在鱼的脑袋上快速扎一针,让鱼一秒种结束生命。西人说,鱼本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当它们在愉悦中上钩,我们要吃它,就让它沉浸在快乐中结束生命,这样的鱼才好吃,不是鲜与不鲜的问题,是它们没有像餐馆里的鱼,被抓到小玻璃池中,同样是养,但是鱼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总是生活得不开心,然后身体里就会分解出不好的激素,你吃了它,身体中也会有同样不好的激素产生,这就能够理解西人做事为什么会有一种满足感了,吃的东西都要它们先有满足感。
洋味是怎么样的?结论或者很难界定。新西兰家家户户有花园,他们将垃圾分类得非常细致:水果蔬菜类的垃圾就埋在花园里做肥料;胶袋、纸类、瓶子……分得清清楚楚,这些理念从小就知道得明明白白,于是便形成一种习惯。花园里种果树,并不全是为了人吃,还种些鸟儿吃的,让鸟儿能飞到自家花园来。果树大概也说出同样的道理,让它们长出蜘蛛网,让生态保护果子,这就是西人的洋味,来自一种对生活的满足感。新西兰少有比房子,比车子,比品牌衣着的压力,更多的是体验生活感受和质量。家庭观会直接问对方:今天快乐吗?我怎么做才能让你快乐?他们懂得自己幸福,是建立在伴侣是否幸福的基础上,如果伴侣不幸福,你自己又怎么能幸福起来?心存感恩,遵守自然规律,这或者是一种从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品味。
直问吧!别用那种一语有弦外之音,来猜想对方的想法,特别是家人,你需要什么?答案也没有必要让人去猜想,不必隐藏,这是最简单、最直接不会错意,而产生不必要的摩擦。生活将更容易精彩!
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