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一个乡巴佬和他的边城

作者:韦启文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473      更新:2016-06-14

       说来见笑,我知道凤凰古城是因为看了电影《边城》。后来又读了那篇小说,继而读沈从文的散文。读了沈从文,便产生去一次边城的念头。
       一般人认为,沈从文的边城就是凤凰古城,此中有误。沈从文的边城其实距凤凰古城还有100多公里呢,而且是属于花垣县。
       因为时间紧促,我也没有真正到边城,但我却总把凤凰当边城来看。湘西作家陈女士告诉我,这不是你的错,误把凤凰当边城的人多着哩!她这么一说,我便放心大胆地继续将错就错下去了。
       凤凰古城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她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风貌。城里古建筑颇多,很多新建筑也是仿古的。特别是虹桥那一带,风格犹为突出。古城里保留有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的旧居,还有沈从文旧居,田家祠堂。虹桥是一座建于明代的风雨桥,自从美国影片《廊桥遗梦》进入中国以后,人们也喜欢叫它廊桥。这几处都是外地人到凤凰城必须参观的地方,每一处都诉说着古城悠久的历史。一条沱江悠悠流过城中,沱江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吊脚楼。其中黄永玉的“夺翠楼”也镶在其中。白天泛舟沱江,就像在画中游弋一般。夜晚坐在某一栋吊脚楼里吃饭或品茗,沱江又像一条玉带,把两岸灯火串成了一线。
       出了凤凰古城,周边还有许多历史古迹值得看一看,如著名的南方长城、山江苗寨、书架堂古城堡等等。史书记载有“苗疆边墙”,但“墙”在何处一直争论不休。2000年4月,76岁高龄的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先生一锤定音:他苦苦寻觅50年的中国南方长城遗址,就在凤凰。从明代开始建筑的这条延绵数百里的边墙,有讯堡、碉楼、屯卡、哨台、炮台、关门、关厢组成,是一条边卡防御体系,堪与北方万里长城媲美。出凤凰城约七、八公里就到了。经过修复的南长城,盘桓于苗寨山头,十分壮观。从小只知万里长城的我,也为这南方边地的长城折服了。
       从南长城回来又去了山江苗寨,离县城约十公里。刚出县城,车就停住了,上前一问,原来两头牯牛对峙公路中间。小时候常见的“顶牛”,那是乡间好玩之事。相隔几十年又见“顶牛”,一下感到有几分亲切和希奇。人们只敢从远处看热闹,谁也不敢上前打散难分难解的牯牛。这牛脾气一发,谁也不让谁。我从远处拍下几张照片,算是这次凤凰之行的一哂。后来,两牛好似知道不应影响交通,两国相争,不应殃及邻人,顶着顶着就移到了路边,我们车子也冒险从战场边沿擦过,去了山江。
       山江是典型的苗寨,正逢赶场,满街都是人,有卖土货的,也有卖工业品的,热闹非凡。人们多半穿着苗族服饰,特别是老年妇女缠裹在头上的青头帕最有特色。外地来人在街上多抓拍这些难得一见的苗民生活镜头,其中还有几位香港人。
       这就是当年沈从文成长的环境。时代在前进,但流俗和底蕴不会大变。
       这里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而以苗族、土家族居多。沈从文的父亲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沈从文故居在古城一条叫南中营街的小街上,至今还被很好地保护着。沈从文于1902年2月28日出生在这里,也是他走出湘西之前居住、读书、生活的地方。一个小小的院子,从大门去进是正房,左厢房约有十平方米,一张小床,一个小书桌,一个小书架。这是沈从文的卧室和书房。现在故居里还有从北京运回的藤椅、太师椅、书架等等,其中那张书写过《边城》的桌子,桌面中间嵌镶着一块大理石,好似还存留着大师手腕的余温,雅润可人。文革中他曾下放湖北咸宁向阳湖,他睡过两年的一架单人床也运回了这里。这些遗物与这位文坛巨匠一起回到故里,使这里显得更加博厚了。
       沈从文自幼就不是一个安份的少年,经常逃学,所以小学一毕业就被长辈送入土著部队当兵。但在部队里他的身份却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五年闯荡,为他今后的文学生涯奠定了非常丰厚的生活基础。后来21岁的他只身来到北平,结认了很多洋派的诗人、作家和学者。就像一个背着杂货筐的乡巴佬,由于得知识的沐浴,得时风的熏染,得这些诗人、作家和学者的帮助,完成了从一个乡巴佬到文坛名宿的过程。是凤凰造就了沈从文,也是时代造就了沈从文。我总想,如果没有湘西独特的生活底子,或者如果沈从文不走出湘西,都不可能有后来的沈从文。当年他到北平,到上海,到武汉,接触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踏上了时代的潮流,用他敏锐的目光回过头来观照、品味湘西的生活与世象,才有了《边城》那些风格独特的作品。所以沈从文是湘西的,也是世界的。这也许是沈从文作品品格的内在依据了。
沈从文如今已安睡在古城沱江边的山下。清清的沱江,流过古城,在听涛山的山脚下,有一座坟萤,说是墓,并不见坟包,周围未见任何修整过的痕迹,只有非常留心才能发现,在灌木间有一块一人多高未经任何雕琢的玛瑙石,这是沈从文的墓碑。石头下,安放着大师的骨灰。从沱江边走向世界,几十年后又回到了沱江边。枕着沱江的涛声,一个乡巴佬安眠在他的边城里。
       1988 年5月10日沈从文逝世于北京,他选择回归自己的故乡。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入了沱江,一部分就埋在这块巨大的玛瑙石下。玛瑙石上镌刻着由沈夫人张兆和选定的文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里沈从文遗著《抽象的抒情》中的两句。
       我去拜谒沈从文墓,是在一个薄雾初起的傍晚。拾级而上,路边有一块高约两米的青石碑,上面刻有表弟黄永玉书写的碑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先生另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先生告诉人们,故乡是灵魂最后的归宿,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母亲。我在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这应该是大师的一种故乡情结。沈从文也是如此。从这里走出去,又回到了这里,在一去一回当中,他给世界给后人留下了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学者一份丰厚的财富。他不愧于世界也无愧于古城。他是世界伟大的儿子,也是边城伟大的儿子。
玛瑙石墓碑的后面刻有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献给姐夫的挽联——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内藏“从文让人”四字。或许这可以概括一代文豪沈从文一生为人为文所留给后人的启迪,也是人们从沈从文的边城釆撷到的一枝翠叶。 

上一篇:松石赞歌
下一篇:海峡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