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质朴中凸显风骨精神

作者:徐春林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4153      更新:2021-04-29

       彭晓玲的历史散文集《寻访谭嗣同》,以一种跨越时空的质朴情怀,以技巧新奇的视角,细腻温暖的心思,围绕谭嗣同身边的人,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把谭嗣同一生的风骨和精神凸显得淋漓尽致。拿着这本43万字的厚实大著,着实让人爱不释手,意味深长。

      谭嗣同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诗人,伟大的爱国者、戊戌六君子之一。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谭嗣同奔走呼号,寻求救国真理,积极参与湖南维新运动。1897年至1898年间,他于长沙参与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创办《湘报》,力主粤汉铁路取道湖南,抨击旧政,宣传变法,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中流砥柱,湖南因此而成为当时“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1898年8月,谭嗣同抵京,担任军机章京,参与新政。9月24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谭嗣同拒绝出走,被捕入狱,于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年仅33岁。谭嗣同的一生充满传奇,又非常坎坷。他的“硬质”和光亮,一直影响着后来人。

       如何让读者更加清楚地辨识谭嗣同,彭晓玲可谓是费尽心思。在选题上,作者着重从谭嗣同的身世、功名、访学、投身维新及戊戌北上所接触的重要人物进行寻访。从2016年开始,彭晓玲决定写作《寻访谭嗣同》。2016年元旦过后,从故园出发,走访浏阳东南西北四乡、商洛、天水、兰州、武汉等地,通过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深入实地调查访问,通过一年的时间,捕捉到了大量关于谭嗣同短暂丰富、曲折艰难的生命历程。然后通过深刻体悟,用质朴的文字将其个性张扬的一生付诸于笔端,让读者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谭嗣同的人道精神、民族大爱、独立人格和悲悯情怀。

       在《寻访谭嗣同》里,史实与史识同在,历史与现实交融,思想与艺术并举,历史性与文学性相映成趣。阅读此书,人们可以体味到历史文化散文的史学内涵、美学潜质。可以说,整部书里所写到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浏阳文化的宝贵财富。每个人都有他的相貌,都有独立的特征。最主要的是这些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有了新的见解,这些见解是历史赋予的。使得谭嗣同这个人物,无形中有了天公地道。

     “风骨”是《寻访谭嗣同》里最深刻的内涵,作者在探索和寻访的同时,也给整部书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柱。由此,“风骨”构成了社会发展与文化精神的双重气象。谭嗣同不屈不饶的刚强形象,在作品中彰显出时代之“风”,在语言上凸显“骨”的力量。

       文学个性风格历来是反复驳的理论场。以文学构建历史,寻找人生中的重大意义。作者采取后现代主义手法,将人物的心情尽量与作品交融,却又为历史与文化插上思想与艺术的双翼。使得《寻找谭嗣同》呈现出顽强拼搏的精神,推崇备至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博大的时代情结。

      《寻访谭嗣同》个性高扬,风格突出。通过“寻找”把谭嗣同的史识与风骨融合在一起,述怀言志,特立独行。尤其是在“寻找”人性的坚贞上,有着无限的自由空间。

       当然,涉及到历史的复杂性,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我想这些丝毫不会影响到人们对谭嗣同的敬仰。在今后的写作中,再版时还可以不断完善加以修订。我想,这会是一部深入了解谭嗣同的大书。

 

     徐春林,80后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江西修水人。此文刊于《文学报》(2020年7月23日书评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