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寒窑守望者

作者:高安侠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9444      更新:2021-01-05

      “守望”这个词如果仔细品味本身就带有一种宗教情绪,它包含了信与望,因为相信而盼望,并且坚守着一种信念或理想,让人联想到永恒或执著等词汇。
       秦腔传统剧目里有一个关于守望者的戏《王宝钏》,讲相府小姐王宝钏爱上了穷汉薛仁贵并且不顾父母阻挠嫁给了他。后来薛仁贵率兵征西,一去十八年,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从少女变成了老妇,终于等来了丈夫衣锦还乡,夫妻团圆的故事。
       这出戏像豫剧里的《花木兰》,越剧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里的《天仙配》一样,几乎成了秦腔经典。陕西关中一带的秦腔迷们茶余饭后大多喜欢哼几句“三击掌”,“武家坡戏妻”等等。
       那年我去了西安曲江池附近的“寒窑旧址”,正是隆冬,可是游客仍然不少,导游小姐一边熟练而流利向游客介绍王宝钏守节的故事,一边将“寒窑”内的破旧家什指给人看,那里面简直是“绳床瓦灶”,堂堂相府小姐本该安享尊荣,谁料竟落魄到如此境地。         一位胖胖的女游客操着闽南普通话很同情地问“后来呢”?
      “后来他们夫妻团圆,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游客们发出一种夹杂着感慨和赞美的叹息,算是给这个大团圆的老套故事打了一个满分,好人毕竟有好报。
       可是导游小姐“忘了”给游客们介绍一个细节:“薛仁贵衣锦还乡带来了荣耀地位的同时也带回了代战公主——他的新妻子。
       这是一个尴尬而棘手的问题,再怎么解释也不美妙。还是陕西人厚道,干脆让她再作牺牲,退后一步天地宽嘛。让两个姐妹相称侍候丈夫,就像后来张学良的两位夫人于凤至和赵一荻那样。
        也只好这样,要不恐怕又要续一出《大红灯笼高高挂》式的明争暗斗了。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出戏隐含着一个人性的巨大的悖论。好人不一定好报,付出不一定得到,也许最初的那个编剧早已发现了这悲凉的真理,故尔安排了如此热闹的悲剧性结尾。
       和这个故事相仿的另一个故事《玉堂春》里讲妓女苏三和书生王景隆的悲欢离合。苏三显然不是传统道德的样板,守情不守贞,而她的结局是喜剧的。因为作为她来说 , 有这么一个结局是最好不过的。王宝钏是典范的淑女,十八年的等待足以证明,而她的结局却是悲怆的。这意味着什么呢?在我眼里,王宝钏的价值根本不是道德层面上的,她与吴敬梓笔下“道德模范”王玉辉的姑娘表面似同而实质不同,后者拼却一死只为挣一个“名节”,而王宝钏却像个瘦弱的爱情朝圣者,仅仅以忠诚真挚为食,风餐露宿于没有怨恨、没有报复的土地上,甜蜜而凄凉地守着等着。与其说她是个道德的守望者倒不如说是爱情的守望者。
       可是面对年轻美貌的代战公主,王宝钏,你还肯定你拥有爱情吗?
       当十八年的守望,爱情成了飘逝的风筝,你的心一定会流血的,你终于明白爱情的内核原来是无奈,而孤独就是它存在的背景 ! 巫山神女早已成了石头,而望江楼上的薛涛也望穿了秋水。
       这个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能不变,只是我们误以为爱情是永恒的就像一首歌里唱道“当手里握紧了真情,一回首却发现它早已荒凉。”
       十八年,能将红颜变成枯槁,能将青丝变成白雪,也能将一贫如洗的穷汉变成赫赫有名的将军。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变呢?
       我相信爱情的真挚,但我也理解爱情的变迁,当爱已逝去,守望者只是守望自己心中的爱情,与他人无关。王宝钏也只是守望自己心中的爱情,与薛仁贵无关。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