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烟霞百里桃源居

作者:金兰仁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668      更新:2017-02-17
文/金兰仁

安徽省黟县西递村小桥流水,古宅石板路,典型江南恬静安逸的小山村。然而,西递村优美的桃源风光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处,是一处让人生梦的地方,因为在西递,可以体会民族文化的深厚沉淀,可以触摸流传千年的历史脉搏,可以找寻民族文化的魂魄和根源。
  西递村是有故事的地方,厚重的历史吸引了人们,今日见到斑驳墙面、木材裂理及建筑废墟都诉说着西递村的历史,从侧面也反映祖国悠久的发展历程。
  西递村奠基于北宋时期,发展于明景泰年间,鼎盛于清代乾嘉时期,迄今已经有900余年历史,为明经胡氏宗族所居。明经胡氏起源于唐昭宗李晔,原姓李,为躲避战祸才改姓换宗。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昭宗之何妃生下一男婴后,担心梁王弑君篡位,将幼子交由一位叫江西省婺源县籍胡三抚养,取名昌翼。
  胡昌翼长大后得知身世,遂“义而不士”, 潜心于学,人称胡经公。昌翼公子孙居江西省婺源县考水村四代,至五祖士良工迁居黟县程家李绛上(今村东的片坡地),即西递村的肇端。自十四世起,胡氏开始大发展时期。十四公廷俊公生有九子,而十六世天赐公生有四子,即所谓的九房四家,从而人口激增,村落规模扩大。明中叶,徽商兴起,西递村胡氏后人多经商成功,提供了西递村建设物质保障,不但村庄规模扩大,而且开始出现一些精美奢侈的民居及祠堂建筑,西递村已经有大小祠堂三十余座。经商的成功助力胡氏弟子儒业发展,清中叶,众多弟子相继在仕途上取得很大成就,西递村发展迎来了黄金发展时代,西递人烟发展到了鼎盛时代,号称“三千烟灶六千丁”,精美的祠堂民居及私家花园就更多了。西递村随着清末社会动荡和徽商式微而衰落,民宅荒废,祠堂倾斜。后来的土改运动,西递村民宅被分割农户,祠堂改作学校公署,西递村昔日辉煌不再。今天看到的西递村应当是硕果仅存的村落中心部位,尚不同程度保存有祠堂五座,民居一百二十余栋,牌坊一座。
  我到达西递村时,赶了热闹的趟。人多车多,开车绕村几周后,才在距西递村很远地方泊下车来。不过也好,找车位和步行进村的时间,让我从外围仔细观察了西递村。西递村整体形态为船形,两头尖,中间宽,目前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占地约60公顷。位于两列山峦之间的小平地上,地势狭长,与地势平坦的横岗隔山而立,也称里六都。村北的山峦主要有奢公山,虎形山等,村南有长演岭,金鸡山等,三条主要溪流穿村而过,它们均发源于北侧的山中(金溪发源于冬生坞,前边溪发源于九都岭,后边溪发源于松树山),自东而向西汇入西溪中,总体上,西递村山环水绕,环境极佳。
  据传,胡家五祖士良当初科考路过西递,发现“西递众星皆拱北,诸水尽朝东,今东水西流,其地主富”及“枕山,环水,面屏”,是家族今后繁衍发展之福地,从而搬迁至此地。为此《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记载道:“壬派五世祖道经西递铺,见其山多拱秀,水势西流,爱携堪舆家入西川境,便观形势,有虎埠前蹲,罗峰拱秀,天马涌泉之秀,犀牛望月之奇”,“风燥水聚,土厚泉甘,遂自婺源迁来其间”。 环顾村貌,怎么看都与理学大师朱熹称赞的“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徽州呈坎村有异曲同工之处。
  走进西递,首见高大的刺史牌坊。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牌坊布满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来,每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是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牌坊就是所谓的旌门之制。徽州历史上有不同的制式,八角牌坊,四柱五楼三间坊,四柱三楼三间坊及二柱坊。牌坊的旌表作用,包含着伦理道德威权,体现了儒家“三纲五常”这一封建社会家国天下的秩序之本源。西递曾有15座牌坊,多为旌表贞女节妇、孝子贤孙的节孝坊,文革被拆除。据说,西递村牌坊排列同歙县棠樾村牌坊相仿,密集列于村口,表面是旌表女子而建,其实是压缩女性生存空间。
  看西递地图,发现村中路网密集,大致成网格状,沿金溪,前边溪和后边溪三条平直的水系的纵向街道是主要街道,奠定了村中路网基础,横向街道为次要街道。西递村道路较窄,一般1-5米,道路高宽比可以达到10:1左右。走在西递狭窄的道路上,看两侧建筑外墙高大封闭,让人感到高峻而深邃,主道两则昏暗的巷道,具有强烈的透视感,黟县青路面,苍朴的灰瓦白墙及曲折蜿显示西递村古朴,悠远及绵长,也许是建设者有意,直到今天,我们还倍感村庄高深肃穆。
  即使光线再黯淡,徽州三雕都会发出艺术的光芒,它成就了西递村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出牌坊,沿大路街前行不久就到了西递村旷古斋,它是一座由庭院、花园和多单元房子组成的私家宅院,这里许多精美的三雕。旷古斋建有门楼、门罩,客观作用是遮风避雨,保护门扇、门框,主观上是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所以人们很重视,有“千金门楼,四两屋”之说。门楼上雕刻有精美徽州木雕、砖雕及石雕,富丽堂皇,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的中国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门罩呈元宝形,两头翘角的下方各有“富”、“贵”二字,富表达了主人希望经商赚钱,招财进宝的追求,贵字则是反映了主人亦商亦读,以商促仕的愿望。
  在西递,每栋房屋,或多或少都有三雕作品,看到窗洞旁秀气的雕刻,欣赏高大门楼精美雕刻时,不禁为工匠技艺高超及艰苦卓绝劳动而赞叹;道路的铺设,前边溪及后边溪的整修,民间祠堂建设,每一西部的雕刻都浸透着营造者的力量、决心及高超技艺。
  继续行走在村子里,粗看村落建筑随意,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村里的建筑是循着定规建设而成的,是血缘宗族文化具体体现。“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据说,历史上西递曾经有祠堂20余座,以宗祠明经祠为核心,分为总祠,总支祠,支祠和家祠,分别祭祀不同的祖先。而祠堂占据有水的风水宝地,沿近溪流地段分布,村落以祠堂为中心发展,依照人的血缘关系,亲疏远近以地域形式固定下来。以明经堂和敬爱堂为核心,分支祠则细化了族权等级,非胡姓的小姓只能住在村庄外围,依附胡姓生存。
  敬爱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毁于战火,青乾隆年间重建,面积1800平方米。原为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厅分上、下庭,左右分设两庑,下庭的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举首环顾,对联楹柱,梁檩上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 四世承恩”及“ 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向后人展示胡氏宗族荣耀;上庭对面的横梁上悬挂着一个3米见方的大牌匾,理学大家朱熹上书 “孝”字,据说当时朱熹所书为四个字“礼、义、廉、耻”四个大字,因一村民将孝字匾拿回家作谷仓盖而保留,其它三块均毁于文革。后人根据朱熹的笔迹图形,对孝字作了诠释:“孝则为人,不孝则为猿”;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悬挂着祖宗的画像,上悬匾额“百代蒸尝”,意思是要世世代代不忘祖先的恩典;“百代蒸尝”匾额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是族长之位,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为族中年长和有声望之人议事或祭祀时所坐,威仪非常;厅前还有一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宗神位,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之序左右排列,尊卑有序;而敬爱堂本身名字就是教育后代敬老爱幼,教育族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其实,祠堂就是教化之地,内中的一切都显示出祠堂中心位置,指引、规范族人人生的方向。
  敬爱堂不仅是族人思想及宗法中心,而且是西递村位置中心,是地标性建筑,整个村落都是以该堂为中心布置设计的,依形成的秩序规范下,逐步建成村庄。现存的西递村有明清时期建筑中,敬爱堂和追慕堂规模宏大,形制巍峨;膺福堂,大夫第,惇仁堂,迪吉堂,西园等大宅也堪称精美;枕石小筑,临溪别墅,青云轩,旷古斋,尚德堂等建筑规模较小。位于村口的走马楼,相传是当年西递首富胡贯三家族为迎接歙县的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的到来而突击营造的,富与贵的结合才能选择如此地方动土营造,常人可及?无论是建筑位置或是规模,都充分体现了旧时人们心目中“高不过祠,大不过官,深不过富”的规矩方圆。
  村内建筑密度很高,具有典型的徽州建筑特点。以天井、厅堂为核心的内向性显示了徽州家庭秩序。一门二窗的封闭正立面及跌落的封火墙,外立面的封闭性是徽州人的特殊心理反应,同时,人地竞争结果,导致村内少见四合院,多用三合院采用楼房,从而外立面高耸。村落里经常看到的建筑门向内凹,就是要避免与其它门正对和气外露的手段,横弄处,有的建筑则采用把门稍稍转向的办法。距敬爱堂不远的大夫第是村中徽派民宅的代表,处处显示着儒家文化脉络。
  大夫第位于西递正街,建于1691年,为朝列大夫、知府胡文煦故居。四合院二楼结构,正厅高大轩敞,厅前设天井。天井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过去徽商巨贾为了藏富防盗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闭的屋墙,很少向外开窗。设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户,也可见天日,客观上起到采光、通气诸功用。其实,主人心中主观愿望是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房顶上的雨水,汇集于天井内,不致于外流他家,从而“肥水不外流”;绣楼是主人利用正屋旁侧隙地,建起的一座临街阁楼,俗称“小姐绣楼”。楼额木刻分别为清进士祝世禄手书“山市”及清代本邑书法家汪恩道隶书“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书写时,有意移一点于“源”头上,益显整体美;尤其是“人”字,活脱脱像一位倾躯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后生。楼下的小门户比正屋墙体缩进一大步,主人自书石刻门额“作退一步想”,以期做到“进也风流,退也潇洒”,体现了主人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类似情况在西递常见,如东园门口门洞上的扇形窗被说成是“抬头见善(扇)”,因而扇的形象也就成为了充满文化意味而被欣赏。
  而遍布西递的楹联则是儒家文化文字表述,到处都是经典。履福堂中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几百年来,徽州人尝到读书的甜头,无论经商、做官都需要知识,行好积善是徽州人处世之道,精辟地概括了主人的人生哲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徽商及儒生追求;“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道出主人的经世之道,在徽州人眼中,“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循环方是经世不败之道,光读书不经商太穷,光经商不读书入仕又没有权势。表现了很高的社会礼义价值追求和个人行为节操的自我约束,成为中国商界的儒商;“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里存一点,子种孙耕”说出了主人的人生见解:凡事都要谦让,生活天地才会宽阔,做事要留有余地,子孙才不会吃苦头。
  许多人来过西递村后,都把坐落在横路街上的瑞玉庭一副错联作为自勉:“便宜多自吃亏来,快乐每从辛苦得”。楹联中,刻意将“辛”字下方多加一横,寓意多一份辛劳,自然会多一份收获;将“吃亏”二字繁体中的“亏”字右上部多加了一点,意为多吃点小亏,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在今天看来,这种意识与思维方式也是受用的。
  中午,坐在观光园区高坡处,品着西递特产甜芦栗(糖高粱)和石头馃,欣赏露天画家的习作,看到西递之美跃然纸上。蜿蜒而行的前边溪,后边溪,传承百年的古建筑,斑驳的花白墙,夹杂青苔的青石勒脚,裂纹横生、色泽暗红的木质肌理,从古走到今的青石路,溪边沟旁浣洗的村民,房前屋后追逐觅食的家禽,袅袅的炊烟和淡淡的远山,一切都在恬静中诠释着简朴而隽永的生活本质。没有飞跑的汽车,喧嚣的工地,匆忙的上班族,宽阔的马路,也没有被铝材和玻璃包裹,绚丽而时髦的建筑;这里一切,让人远离喧嚣和名利,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找到安息,大夫第中的“桃花源里人家”匾额就是最好的诠释,陶渊明笔下的“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及“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的意境在西递重现,难怪许多大都市的人踊跃来访,因为这里是人们心灵小憩及暖心之地。
  西递村呈船形,给了人许多遐想和比喻。经常有人把西递村比作一艘古船,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是间间船舱,舱里盛载中华文明的硕果;昔日村头高大的树木和牌楼,就是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往日村民都是水手,在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动力驱使及号令下,乘风破浪,在封建社会行驶几百年。今日看来,虽然西递村与历史上的辉煌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高墙深巷,深宅大院,灰白的马头墙,高大的门楼,潺潺的溪水,古朴的石板路,简朴的村人和悠闲的生活方式构成西递村独具魅力的山间古村景观。而且,来这里的人们,能回溯祖先辉煌的历史,聆听先人的教诲,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为民族复兴大业获得更多更好的营养,为民族崛起再积蓄力量!


二0一七年二月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