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打磨与品读(外一篇)

作者:张笑春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128      更新:2016-06-24
文/张笑春

打磨与品读

201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从事诗歌创作57年,所写的诗一共只有163首,平均每年不到3首。与之相比,本人当年写诗高产期时,一年就能整出百十来首,还自鸣得意的不行,以为有多了不起,但离获诺贝尔文学奖就不知差了几多远呢。
说实在的,一个写作者创作不出代表作,或者一直创作不出精品力作,那这个写作者的作品则有可能成为流俗一套,登不了大雅之堂,有的竟落魄成故纸堆里的垃圾一类也未可知。“世界上最可怕的垃圾是什么呢?也许就是文字垃圾,生活垃圾污染的只是人的身体,而文字垃圾损害的则是人的灵魂。”此话并非吓唬人,我们平时只听到垃圾处理无害化云云,很少能听到如何减少文字垃圾,不给心灵添堵,原因就在于前者是及时性的,不主动除之立马就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后者则是延时性的,耽搁多久也无伤大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谁摊上了就自认活该倒霉呗。
写文章或著书立说,越远离膨胀的急功近利的私欲,就越有可能远离心浮气躁的恶劣的环境,甘愿沉下心来成就一番美事。王蒙,可谓中国当代大文豪,他三十几岁写新疆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历经四十多年风雨之后才改定出版,这就不是一般的涵养和定力所能担当的。“将军作家”周涛,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游牧“心灵的长城”,终得累累善果。他在《与青年朋友谈文学》一文中讲:往往一时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不容易长存,不容易有穿透时间层层靶纸的力量。轰动现实效应和穿透时间的历史效应往往成反比,两者需要的力量不一样。一个是地毯式轰炸,一个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不管不顾,强弓劲射。从文因此也要有心理承受力,还要有宽容和自信。文学,比赌博更冒险、更没准儿,身家性命全投进去,也许颗粒无收,输个精光。但文学的魅力也正在这儿,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豁得出去、输得起的人,跳进这无底深潭。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打磨与推敲的力量,其不可言传的魅力和穿透力也正在于此。这也是作家的功底,抑或是作家的运气,其中的甘苦与奥妙难以尽数,比如贾平凹,比如莫言……有了好的作品方有机会传世,正如有了好的读者才能帮你的作品插上灵动的翅膀一样,这一点像极了一部影片里编剧的角色,为原小说的想象空间增光添彩!简单地说,只要作者用心创作了作品,读者就会用心品读该作品,这在一般情况下都能讲得通。
作者出版了一部作品,才算完成了任务的一半,另一半得交由读者去完成,这才算取得了完满的成功。一唱一和,一诵一悟,曲中通幽,相得益彰,成全了一次次神性的契合。一篇文章的出笼,道理亦然,没有坚毅的寂寞的付出,便不可能有沉甸甸的喜悦的收获,那种只贪数量而不求质量的“快速码字法”,到底能经受住多长时间的考验呢?
我自认不是一个快枪手,写东西好琢磨,胸中无数的时候绝不硬写,不拿时髦之类呈一时之快。读到我作品的人反映,我的随笔(杂文)比我的诗歌耐读,包括部分报刊编辑也这样讲,我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要想流芳百世,何必鸿篇巨制,一首小诗足矣。”周国平先生的这句话,大抵是让我们用心记住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的写作经验吧,决不在数量上占优势,只求在质量和社会效益上盖压群芳、独占鳌头。
这应该就是打磨与品读内在的辩证关系,由内心出发的爱与情感,终究要回到丰富的内心里去,不掺杂任何枝蔓或拖泥带水的东西。这应该就是在神性光芒的照耀下,作家与读者之间默契交流之后留下的甜蜜的微笑与感动吧。

雅与俗

今天拿出这个话题,仍是多余,因为早已有人道明了个中玄机:雅有雅的韵致,俗有俗的妙法。二者并行不悖,携力共进,真是喜煞了古今一干人等。
“贤者避世”虽为一套,俗人避雅也是行得通的。著书立说如此,书画歌舞影视雕塑亦应如此,既然避不开历史,也逃不出现实,就只有几头罩着,来它个左右逢源、鱼与熊掌兼得。
雅俗备具虽好,其内里的弯弯绕却不好整,捯饬不对了,或雅得费眼,或俗得倒牙,弄出来的夹生饭,叫人怎么受用得起?
惟大雅和大俗还可以说一点事。凡怀有大雅量者,其美文中的刚柔通络之气自不消说,只见有一种坚毅凝神的眼光漫过来,撩人又暖心。大俗博爱之人也不少,他们每每涉及生活和文化,必举几斤薄酒,外加大枣茴香豆哈密瓜等,倒也成全了一批就近沾香的人们。
如此说来,雅是为有深度的人准备的“百鸟朝凤”,俗是为乐呵之人提供的种种小吃,相看两不厌的时候,解饿又解馋,自是最好。
在文坛领域,大声嚷嚷、小声嘀咕者也多,你自不必去理会便是;埋头干好自己的活儿,也会免生许多事端。那么,亦雅亦俗、文白相间者,又当如何?鲁迅先生讲:“不述而作,最为犯忌。即使有人见到,也不肯用性命来换真理”。此之节烈观,一句便能顶它万言。
中国艺术或是影像,大抵是最讲神韵的一种,玩不好新俗就讲旧雅,或将旧雅翻转成新俗来耍,似乎都不是万全之策,弄不好绝要倒毙。书画作品、影视艺术、雕塑风格里面的巧妙运作,自是有一套方略在,违之者鄙,逆之者亡。这种残酷,是轻易不能违反的规矩。
雅的可观,俗的可爱,雅俗融通得浑然天成一般,这样便好。一颗仙桃悬在那里,看着眼红,却长久也够将不上,终至无趣得心灰意冷;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蚁,它在自己的巢穴旁舞之蹈之,虽说本不关你甚事,但你遇见了,感知了七情六欲,自是喜极莫名,从此做梦都想搞建筑。
我们的学问,外面的新事物,有许多本就应该好好整理一番,才够安全受用的。儒学之道,柔而有余,刚劲不足,弥之又恐生疾;西洋之法,趋向自然定律,多所开放与自由,却少了许多严谨的态度。凡此物件,都须褫(chǐ,剥夺)其华衮,示人本相,则众人不再莫名其妙地瞎整一通。
关于影视、娱乐类节目,国家广电总局前日叫停了安徽石家庄“情感密码”栏目和湖南卫视2012年举办群众参与的选拔类电视活动,但江苏卫视等一些相亲节目仍在那里夸夸其谈、大声叫卖,不知何故?国家已明令今后不准再拍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实则远比这多得多),可为什么有人装傻充愣,一拍再拍,且大都俗不可耐,叫人恶心得吃不下饭?
我们不屑于无端观赏“脑残、恶俗、疯狂炒作、骗钱、山寨、雷人”等节目,我们遏制谍战片、案情剧的频繁播出,以及某些卫视节目“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说明国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大有提高,靠恶搞逞一时之能的花招,终究是会玩完的。
关于雅与俗,好像它们一旦得志,便可风生水起,拽不住缰绳了似的。这种见怪不怪的现象,要监管始终才是,法与罚也要及时跟进,只要与钱财挂得不那么紧,又与道德良知挨得近乎了,情况定会有大好转之日的。
我本俗人一个,过去看简装本,还有小人书,物美价廉,直觉得过瘾。现在看大部头的书籍和影视剧,又多提不起散漫的精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该不是气血不畅、两眼昏花造成的吧!
看《百家讲坛》,也常有叫好的时候,但凡有喋喋不休的文学翻版,又将耳朵闭着;夜间看动物趣闻类节目,算是一件美事,只是听不得主持人那千篇一律的说辞,最后还得自我安慰一番,也是可笑。
古今多少事,雅俗翩跹来。赏阅之路上,但得雅俗都能兼备,愉悦灵性,满口含香。那转身返回的风骚天使,惟愿不会牵着你又跑入无边的青纱帐里。也罢,只是不被强奸了美意就好。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