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我看中国女性解放

作者:叶匡政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2879      更新:2016-05-10

       我很少把女性世界当作一个特殊的世界来观察和思考。这或许和我的生长环境有关,我家兄弟三个,父母是知识分子,家中的管理权和家务活各有分工。倒是父母常常不自觉地表露出对别人家女孩子的羡慕,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后来的学校教育,都没有人告诉过我男女有什么不同。
       从小学到初中,男女同座,我常被身边的女孩欺负。写诗后很容易被女诗人的作品吸引,比如我喜欢的女诗人索德格朗、狄金森等,都让我感觉到她们的话语与自己天然地不同,像从生命深处直接发出的声音。工作后,有过很多女同事及女领导。做出版时,做过像刘索拉、残雪、林白等一些女性作家的书,与很多女作家有过愉快的交往。
       总之,从我个人的教育和工作经历,或家庭生活感受来说,中国女性解放60年是实现了男女平等的,甚至平等到让我们忽略了还有女性意识或女性身份的差别。我是在30岁以后,才渐渐发现女性的思维、意识与男性如此不同,也仅仅停留在发现阶段,并没有做更深入的了解。
       如果让我对中国女性解放发表看法,我认为这种解放大致是粗犷的、是政治的、是社会生活层面的,也是缺乏理论认知的。应该说中国女性解放,在男女平等方面做得卓有成效,但并没有注意到男女的差别。我们所说的平等,几乎完全抹杀了性别差别,抹杀了女性生理的特质,这使得女性解放陷入了另一种尴尬的境地。
       中国从有女性解放这个概念起,就是与“革命”联系在一起的,虽然革命的理念各不相同,但对女性解放的理解都差不多。曾读过青年毛泽东的文稿,他在1919年喊过“赵女士万岁”这样的口号。赵女士是湖南长沙人,因不愿成为填房,在新婚时用剃刀自杀于花轿内,当年引起很大反响,青年毛泽东一口气为此写了10篇时评,发表在当时湖南的《大公报》上。比照一下1949年以后的社会现实,在女性问题上,毛泽东是完全实现了他当年理想的。读过刘索拉一篇写女性的文章,她母亲是出自延安的革命女性,在改革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女儿抹口红等女性行为,是女性解放的倒退。可见在那个年代,革命女性的女权意识是多么浓厚。
      与西方的女权运动不同,中国女性解放一直没有像伍尔芙、波夫娃这样的思想领袖,我们多的是现实样版,多的是女革命家。如果说改革前30年女性解放是以抹杀女性性别为特征的,后30年呈现的倒是对女性意识的回归。但由于国家话语和教育意识仍停留在前30年,所以这种回归仍是一种民间回归。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女性意识和身份的认知,都比较混乱。如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就没有女性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这种区分。这种混沌在社会层面,因有很多制度化的措施,很容易让大家觉得男女平等。但在个人生活中,这种认知的混乱,给很多人带来了实际的生活痛苦。有的人对女性认知还停留在一百年前,而有的人意识已赶超世界潮流了,这种分歧特别普遍,也是目前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女性与男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个人生活中,像怀孕、性、抚育孩子、家务劳动等这样的实际事务上。如何认知这些行为与女性角色的关系,并达成一个相对主流的社会观,其实是女性解放在今后更为重要的议题。我们多把解放看作是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摆脱,其实更有对女性责任的承担。如果全社会没有一种对女性意识和身份相对主流的认知,所谓的女性解放只会成为家庭生活的离心力。
       很希望能诞生一门女性学,对女性特质及社会性别有一个相对主流的说法,这门课最好能进入学校教育,这样能更大程度上解决很多女性对女性解放的误解。对女性解放来说,暴风骤雨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和风细雨地实现与男性的合作,才是重要主题。女性特征是感性、仁慈、包容,而男性特征多为理性、控制、冲动,女性解放决不是在这些性别特征上的男退女进,而是如何更好地张扬这些性别特征。对社会来说,女性的素质其实比男性更为重要,因为她们大多会成长为母亲,母亲的素质也就代表了未来的素质。如果她们所有的教育都与男性一样,我对我们的未来还是充满担忧的。
       未来的女性解放,肯定不只是男女平等那么简单,而是如何建立一种尊重性别差别的平等。它意味着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要有更多的对异性的了解和尊重,也要有更多地对自身性别的内省。社会已经为女性提供了各种选择机会,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质,来确立自己的社会性别与身份,是所有女性真正要面对的问题。有一个古老的宗教认为,男人与女人的性器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同一个口袋,只不过一个翻出来悬在了外面,一个卷进去藏在了里面。我想,无论女性如何解放,这两只口袋的用处肯定还是不会相同的。

下一篇:后方的光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