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溯本清源话诚信

作者:郭光明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686      更新:2015-05-21
  
   文/郭光明

  信,从人,从言;象形为“人之言”,而“人之言”不足以“信”,需“践己所诺”,故尔《说文解字》说:信者,诚也。那么,何以为“诚”?古人解释说:诚者,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说文》:“言己所思为。由此可见,当仓颉造出“诚”、“信”二字之后,便组合在一起,昭示人们:信守诺言,保存诚实。

  真实无妄谓之诚,言行有征谓之信。

  关于诚信,古代先贤,各有体味。老子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意思是说:人若无信,则无以立足;做事无信,难成事业;国家失信于民,必将导致国衰,甚至走向灭亡。而孔子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质之终始,无诚不物。”也就是说,“诚”是一切事物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的和重要的人格品质。孟子在孔子诠释的基础之上,延伸其意,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何谓天道?天道即自然之道。孟子认为,天地之间,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的交替,花鸟鱼虫自然万物的生长繁息,都是真实的、实在的,没有丝毫虚妄的东西。而人之诚信,也是“天之道”,也是真实无妄的。所以,孟子把诚信作为人生的最大快乐,要求自己“反身而诚”。荀子虽然“不求知天”,但也把诚信看作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范畴,认为“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而荀子的“之守”“之行”“之本”,既是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质,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守诺、践约、无欺、有诺必践,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倡导治国、齐家、修身、正心,其基础就是诚信,而除了儒家,佛、道两家也讲“诚信”。虽然佛家主张的是普度众生,宣扬的是“忍耐顺从、四谛五戒”,但“五戒”之中的第四戒就是“不妄言”。所谓不妄言,即言而有信。也就是说,皈依佛门,不能说谎,不能搬弄是非,不能出口伤人,不能胡言乱语,不能花言巧语。凡虚伪夸张、虚言掩饰者,都属妄言妄语。而道家认为,“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也就是说,“诚”原于乾元,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一切道德之基础。也就是说,只有讲诚,才能通达至静安乐、至灵明彻、至净开达、至空尽虚。而建立互诚互信、互尊互爱的人际关系,既是稳定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更是德治社会建设的必然。

  古之先贤之诚信,含三层意思:从道德层面讲,诚信是人之精神支柱,道德行为之动力,支撑道德生活之基石;从社会层面讲,诚信是对待他人的态度,是个体的人格魅力;从个人层面讲,诚信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是个体道德品质的外显,值得别人信任的前提。因此,诚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那就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好。人,生活在群体之中,人与人相处,能否得到别人信任十分重要。而如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自己要讲“诚信”。因此,曾子在“吾日三省吾身”中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诚信”二字在个人修养中所占据的地位。“信则人任也。”一个人只有讲信用,会得到人们的信任,这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行、发展的基础。

  那么,如何做到诚信呢?笔者以为,一要主敬存诚,二要露胆披诚,三要殚诚毕虑,四要开诚相见,五要推诚布公。

  主敬存诚。主敬存诚即恪守诚敬,语出《易•乾》之“闲存其诚”。理学经师孔颖达说:“闲邪存其诚者,言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也。”意思是说,为人处事,应返妄归真、保存真诚。诚信作为一种品行、一种责任、一种道义和准则,就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是正常的生活秩序。如果一个人的诚信缺失,就会自陷难堪之境地,难于对个体生命的存在作出肯定性的判断和评价。同样,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也是如此,如果失去了人们对它的信任,同样会失去立足之地、生存之根基。因此,讲信誉、守信用不但是社会对一个人的约束,更是社会对一切组织的要求。只有树立良好的信誉,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形象。

  露胆披诚。露胆披诚即敞开胸怀,示人以诚;竭尽忠诚与思虑,显示诚意;形容待人诚恳,显示出真心实意。“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虽然管子把诚信提到了治国之高度,但作为个体而言,真诚守信可交结天下之人,否则不仅要吃大亏,还将寸走难行。那么,如何露胆披诚呢?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他说,真诚的话不一定华美动听,而华美动听的话不一定真诚。而一个人若缺失诚信,那他欺骗的不仅仅是别人,还有他自己。而这种口是心非、华而不实、表里不一、言不由衷的自欺和欺人,不仅破坏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毁坏的是健全的自我。所以,孔子说,这人处事要“言必信、行必果”。 民间所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是这个道理。

  殚诚毕虑。殚诚毕虑指竭尽忠诚与思虑,为的是志在使家兴旺。曾子在谈“吾日三省吾身”时,除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外,还谈到“为人谋而不忠乎”,而且他把“为人谋而不忠乎”放在了首位,他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的自我检讨,检讨自己的今天,在为别人做事时是否做到了尽心尽力。可见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时刻反省自己,处事之中是否诚信守诺、诚恳诚实、诚信于人。只有每一个人都能恪守自己的诺言,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塑造起理想的人格,才能将每一个涓涓细流的诚信,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托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开诚相见。开诚相见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原话是“且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略与高帝同”。意思是说,对人坦诚真切;与人接触时,诚恳地对待。古之先贤崇尚诚信,他们将其作为立国之本、做人之本。应该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孙中山先生在《革命最后一定成功》说:“诸君在革命政府之地,彼此应该开诚相见。”柳亚子在 《林老伯渠惠顾赋呈一首》诗中说:“杖国未妨君齿少,开诚相见我心倾。”也就是说,无论在何朝何代,只有人与人之间开诚相见,才会“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才会“小信成则大信立”, 才能逐步积累自己的威望和信誉,成就一番事业。

  推诚布公。推诚布公出自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讲得是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时,无论在“抚百姓、示仪轨”方面,还是在“约官职、从权制”方面,对上对下都能开诚布公、推诚布信,都能以诚待人、坦白无私。而后人之所以如此推崇诸葛亮,除了推崇他的人格魅力外,很大程度上推崇的是他的“诚信”,因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已把“诚信”作为统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一。诚信在他们看来,只有取信于民才可政通人和;倘若言而无信、掩人耳目、弄虚作假,社会就无从安定。所以,中国的典故中才会有商鞅立木树信的佳话、烽火戏诸侯的恶果。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诚信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不仅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为政之法,更是社会和谐之根基。而一个人的诚信,既是社会、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也是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但自己的诚信不能以他人的诚信为前提。否则,将会造成人情的淡漠、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因此,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需要大家积极参与诚信建设,为诚信建设添砖加瓦,需要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人充分享受到诚信的“红利”!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