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何谓大师

作者:金山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353      更新:2014-09-09
文/金山

在这个“大师”泛滥的时代,被人直呼“大师”,只能诚惶诚恐、忐忑不安。“大师”泛滥,大师冷寂,大师归来。与大师的“邂逅”,原本是开卷按键般轻易,却突然变得如此遥远、久远、渺远……
为什么不幸被“大师”击中,我突然想出了一个可怕的理由,“厚黑教主”李宗吾说“捧杀”。《风俗通》有载:长吏马肥,观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驰驱不已,至于死。杀马者,即鼓掌者也,此即为捧杀。这一招甚是厉害,不幸被人直呼“大师”,岂不要惊出一身冷汗。
被人直呼“大师”是不幸的,自称“大师”是无耻的。
但我想,中华上下五千年,总会有许多真正的大师宛若日月星辰,在历史的天空耀眼闪烁。



我们先穿越时空,去会晤那些远去的大师。
远古的大师,离我们太遥远,太陌生。从《山海经》里我们可以隐约知道,远古的大师大抵都被神化了。即便是我们常说的“甲骨文”,也就是知道“甲骨文”而已,其他的都“高处不胜寒”,知道的,数千年来,也就寥寥数人而已。我们还是从先秦说起,就是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
先秦之前有《诗经》,它虽然构筑了完整的“中国式审美”,但这种“集体式吟唱”并没有留下具体的名姓,这是历史的亏欠和遗憾。尽管他们都是真正的大师,但却被历史渐渐地模糊和抽象。所以我们不能不忍痛割爱,无奈而纠结地跳过这个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大师集体,从先秦说起。
先秦是一个大师云集的时代。几千年后的我们来看,岁月的积淀让这样一个集体不断地厚重灿烂,历史证明,先秦诸子——他们确实是一个大师团体。
为什么是大师?因为这个集体提出的哲学思想、国家治理思想、社会管理思想以及经济伦理思想等,为整个华夏文明的延绵和传承奠定了严格意义上、真正意义上、学术意义上的第一块基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如儒、墨、道、法等思想,都渊源于这个团体。
这个团队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他们的出场,“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大师们一起组成了一个轴心时代”,标志着人类智能的大爆发。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这些都是如泰山北斗般有分量名字。华夏文明的龙脉,骨在道,筋在法,血肉在儒释,这个大师集团在这个时期就基本上完成了奠基。老庄孔孟大家都不陌生,但有一个肤色很黑的大师,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他叫墨翟。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万物平等、博爱众生”的思想,“言必信、行必果、诺必成”、“不爱其躯”的“任侠精神”,至今也有深远影响,融入了华夏文明的血脉。两千多年前,墨子“以真正的公平来构筑一个不讲等级的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到今天成了我们中国梦的主脉。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师汇集的圣哲高台——稷下学宫。这个最早的中华智库,最大的中华精神会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圣地,是齐桓公名垂青史的文化大手笔。很少人会注意它,却无论如何绕不过它。因为这里有太多足以让中华文化全面升值的大师和大事。它是一个官办的高等学府,又是独立的学术机构,自由的文化学宫,让诸子百家“进入一种高度自由又高度精致的和谐状态”。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那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稷下学宫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的学术博大精深,包含了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有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尹文、田巴、儿说、鲁仲连、邹爽、荀子等。这些大师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也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荀子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将诸子学术推向高潮,成为战国诸子学术的真正总结者,其中有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礼法结合”政治思想。
诸子之外,还有一位“出入于文字内外,游弋于山河之间”的独行侠,这是一位悬崖独吟的大师。他叫屈原,中华第一诗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仰天叩地,江风草泽,孤傲天真,凄楚高贵,离群悯人,这位忧忧郁郁的大师,在汨罗江畔悲愤地吟诵着他的《离骚》,不经意成了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桂冠。



接下来要腾跃一段历史,说一位重量级的大师,他的出场,足以让世人提高几个格次的心里高度和品鉴高度。
司马迁因谏言汉武帝获死刑,但是汉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话可以接受两条路,要不交50万钱,要不接受宫刑。为了继续活下去完成《史记》的写作,在交不起50万钱的情况下,他只能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转机。这位重量级的大师,在当时不得不选择宫刑。宫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及此事中说道:“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断送了性命。可是他都忍受了,无论是肉体上惨无人道的折磨,还是精神上令人发指的折磨,他都忍受了,他完成了矗立在中国文脉高峰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位大师,以他不屈的人品和不朽的作品,抬高了整个华夏文脉的品位和高度。



下一位出场的大师会是谁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多列了几句,实在不忍心删掉哪句,都是心头肉。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中绝品,你很难想象出自一位戎马倥偬的军人之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对,他就是“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操。曹氏三父子都不错。曹丕当了皇帝,对君臣操守的思考多于宇宙人生,虽也有《典论·论文》这样的文学专论,但无论是文治武功,都比其父曹操差了一个档次,因此只好委屈于大师之外。曹植被哥哥曹丕逼出了才情,却戕灭了天性,他对人性的关照、对人文的关怀不够大气,太子之争加上兄长的迫害,让他有太多的压抑和郁闷,“忧生之嗟”降低了他的普世情怀,也降低了他的气度和格局。
魏晋从曹氏开局,却也有收不住的精彩。“魏晋风度”成为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和文化现象,找寻大师,这是没办法遗忘的一段历史。在一个无序和怪诞的时代,阮籍和嵇康完成的是一种生命的绝响,就像刑场上那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把魏晋名士的真性情和高智商挥洒得淋漓尽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田园和桃花源把“此岸理想”和“彼岸理想”梦幻般连接起来,他是想用“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来营造真正的空间独立”,那样从容淡定,却不经意让中国文化获得了一种“超然的文化定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首短短的民歌,永久地弥漫着大草原的泥土芳香。这又是一位不知其名的大师,但和这段历史一样精彩。
从曹操到阮籍、嵇康,到陶渊明,再到这位不知名的敕勒人。为什么是大师?大在气度和格局,大在把宇宙人生都关照进去了。



接下来就是让中国人十分自豪的唐宋时代了,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枚不胜举。从李白、杜甫、王维,到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再到王之涣、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他们把华夏推上了诗国的巅峰。苏东坡、陆游、辛弃疾、李清照,让宋词在中华文化长河里千古传唱。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用二十八个字吟成了元代孤独的绝唱。
恐怖的明代只有文化郁闷,难出大师。
康雍乾过后,暮气沉沉的清朝步履蹒跚。曹雪芹的《红楼梦》简直是历史意外的惊喜,他对人性美的舒张和收缩、存在和幻灭,架构得让人无法企及,硬是隆起了中国文脉的“珠穆朗玛峰”。



这些大都是与文学密切关联的中国的大师,历史,还留有其他国家其他方面的大师,但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在中国,书画大师,有顾恺之、阎立本、张择瑞、黄公望,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有了书画,整个中国文化的美学品格得以提升。



大师,从古找到今,难免有纰漏。但这些人,应该是公认的。
现在来说一说离我们近一点的几位大师,更有感触。
先说说季老吧,对,就从季羡林说起。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聊城人,和比他大15岁的傅斯年是老乡。头衔一大堆,我不想列,列出来就有辱大师了。季老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留世《季羡林文集》24卷。
大师总会有一些非常人所为之事。当年季老的高考数学仅4分,但他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在北大,季老每天都是早晨四点半起床,风雨无阻骑自行车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季老视书如命,连自己的孙女都借不到书来看。季老交友从不避嫌,达官权贵要不到他的墨宝,但他却欣然为他的掏粪工人朋友魏林海书写“六郎庄农民书画展”。
大师的人格是常人无法想象也无法企及的。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季老以毫无矫情的行动,诠释了人格魅力才是最高学府、人格魅力才是最高学位。对于季老,我们要传承延续的不仅是他高深的学问,更是他独具的人格魅力。
大师不是神仙,也有七情六欲,大师的感情是炽热的。季老留德十年,留下了一段美好的恋情。一个叫伊姆加德的德国女孩,为季老而坚守,独身至今,和当年那台经常给季老打论文的老式打字机静静地守候着、等待着。六十多年来,季老心中的爱情火花并未熄灭,而是深深地埋在心底。当季老独自默默地承受着心灵上时时袭来的痛楚与折磨时,这种撕心裂肺的滋味怎不让人扼腕长叹!



接下来说说两位大师,都姓钱,都是江苏无锡人。
钱穆1895年出生,比钱钟书大一点,先说他。钱穆是国学大师,幼时记忆力极佳,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他最爱看《三国演义》,9岁时便能背诵。钱父的一位朋友听说后,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出来,众人惊为神童。钱穆也沾沾自喜。第二日,他随父亲出门,经过一座桥时,父亲指着桥问他:“你认识‘桥’字吗?”钱穆答识。父亲问:“用木字易马字旁,是什么字?”答:“是‘骄’。”父亲接着说:“骄字何义,知道吗?”钱穆点头道:“知。”到这时钱穆才知道父亲的真意,脸一下子红了。9岁便能知“骄”而改,十分难得。钱穆留下《钱宾四先生全集》,一千七百万字。
钱钟书生于1910年,当年高考数学分数比季羡林多一点,但也就15分。钱老留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等大作。钱老有两个关于“钱”的趣事。电视台拟制作大型纪录片《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名列其中。摄制组几次与钱先生商议,均遭拒绝。后来,摄制组了解到,只要能做通杨绛工作,事成大半也。他们给杨绛打电话,一打便是一个多小时。可时间再长,得到的回复仍然是两个字:不行。组织者在电话中说:“被录制的文化名人,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先生立即从旁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这钱吗?”钱先生有一本长期使用的《牛津大辞典》,这本书中密密麻麻布满了钱先生的批注,惹得牛津大学以巨款求购。钱钟书仍是那句老话:“我姓了一辈子钱,还迷信钱吗?”
大师自有大师的过人之处。钱钟书的记忆力超群,在美国耶鲁大学为他举办的茶话会上,他应付自如,迷倒了所有与会者。钱钟书博闻强记,出口成章,把许多美国人都唬着了。他在茶话会中,提及一位英国诗人,就用优美的英语背诵一段这位诗人的诗作;提及另一位德国诗人,就用德语背诵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又用拉丁语背诵一段其作品。



写得有点累了,看得也会累,再写两个罢。一个是王国维,一个是南怀瑾,他们是浙江老乡。
王国维生于1877年,浙江海宁人,与王懿荣、刘鹗、罗振玉并称为“甲骨四堂”,研究甲骨文很厉害。王国维性格淡泊,不喜欢与人交游,在清华除了讲书授课以外,一般不主动跟学生谈话。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回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钻进自己的书房研究学术。但是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或是辩论,从来都是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王国维遇到某些问题常以“这个问题我不懂”一语带过。语言学家王力当年曾师从王国维,起初不理解为什么先生常说“我不懂”,后来悟出,这正是先生治学严谨的表现。在他的《人间词话》里也谈到了治学经验,足见其治学的严谨态度。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最终最高之境界,做学问、成大事业者,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领悟。
南怀瑾生于1918年,浙江温州人,有“南师”之称。其实,南怀瑾没有什么文凭和学位。曾经有日本的、韩国的人士找过他,说要送他一个名誉博士学位。南怀瑾说:“笑话!我要它干吗?你到我这儿来,我给你一张。两毛钱买一张草纸,盖个大印,可以给你100个名誉博士学位。我还站在你的前面,为了这个,行个礼,拿来,弄个帽子戴着,我一辈子难道玩这个?我才不会受这骗呢!那是虚名骗人。”
南怀瑾说,他没有一个学生,因为他从不以老师自居,看学生都是朋友,以友道相处。然而,学生如果不叫他老师,南怀瑾也会骂他们,说他们没有礼貌。有人问南怀瑾:“你讲真话,你有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南怀瑾答:“没有。”他摆出理由:“当我的学生,得文武都会,至少同我一样会。古人说‘上马杀贼,下马作露布’、‘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宗教、哲学、科学、吹牛都要会,风水、卜卦、算命、骗人的都要通,无所不通,烟、酒、赌、嫖没有哪一样不懂,然后才可做我的学生。我的条件是这样,所以我讲我没有学生。他们道德好的、文章好的,各有所长,那不是我希望的。换句话说,做生意马上就会赚钱,如果做小偷,一定要偷得来,如果被抓住,就不是我的学生。这只是个比方。”
南怀瑾就是这样一个爽然大方的人,但他对儒、释、道的研究和精通,尤其是对《周易》易理的详解,迄今难找伯仲,他的著作《论语别裁》、《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等使中华文化的底层结构更加坚实厚重。



何谓大师?其实我自己也是“不懂的”,回答不出来。但胡乱罗列了那么多,我想大家都悟得出来,都会“懂的”。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胡诌几句。
我想,学识渊博谓之大,品德高尚谓之师。纵观这些大师们,大抵都有这几个方面的特点。
有魏晋之风度——真性情。就是有率真的性情,从不虚伪,不矫情,知行合一,表里如一。你像屈原、陶渊明,是愤就是愤,是静就是静,没有半点拉扯,看得泾渭分明、一清二楚。曹操也不矫情,只是后世把他说成“奸雄”。李白和苏东坡简直是不知奸险的“乐天派”。王国维“不懂”就是不懂。还有钱钟书、南怀瑾,说话就是实在,一点都不虚情假意。真性情表现得最彻底的,当然是魏晋名士阮籍和嵇康了。阮籍的邻居是一酒家,卖酒人的妻子美貌而有风韵。阮籍对这位美少妇十分爱怜,就经常到酒家饮酒,喝醉了就随便倒在那个女子的身边呼呼睡去。这在世俗之人看来是很不检点的行为,完全违反了礼教规矩。但美女的丈夫却毫不介意,因为他了解阮籍只是放浪形骸、不拘小节,内心却是纯洁坦然、毫无邪念的。离阮籍家不远,有一户军籍人家,生有一女,出落得婷婷玉立、美丽非凡。不料红颜薄命,尚未出嫁便不幸夭折。阮籍早闻姑娘美貌,却一直与这家人无缘相识。得知美女病逝,心中悲痛不已,竟然独自前往吊唁,扑到姑娘灵前大哭了一场,哭得比这位美女的父母还撕心裂肺、真切动人。阮籍的母亲去世时,阮籍正与朋友下棋。来人报告噩耗,朋友就说快回去吧,不要下棋了。但阮籍却坚持“请终此局”。终局之后,阮籍“举声一号,吐血数升”。阮籍时常独自出行,总是驾着牛车,载着美酒,毫无目的、“信牛由缰”地到处走。总是走着走着就发现前面没有了路,看看天色已晚,却不知自己应当向何处去。于是扔掉缰绳,放声大哭,似乎要将满胸的愤怨委屈都发泄出去。等到哭够了,心情平静下来了,再挽起缰绳,赶着老牛,慢慢地调头回家。这就是真性情——“信牛由缰”。
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嵇康年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嵇康回归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显赫后的钟会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此记恨在心。后来嵇康因吕安的案子入刑,钟会居然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哥哥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这份真性情。
有佛家之情怀——度众生。大师的心里,均是宇宙人生。大师的笔下,皆是慈悲箴言。佛家主张自重自爱,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命,万事皆有定数。大师们的佛家情怀,体现在他们要的是普度众生,而不是明哲保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会因民生多艰而太息掩涕,这就是一种“自觉觉浮屠,自度度他人”的佛家情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戎马倥偬的曹操也会发出如此感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长叹的是一种怎样的悲悯。“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是大师,都会有与生俱来的普度众生、悲天悯人的佛家情怀。
有服众之作品——等身著。就是著作等身。《诗经》,大师不留名,著作却永存。老子《道德经》,孔子《论语》,屈原《离骚》,司马迁《史记》,曹操《观沧海》等,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列下去会十分累,我还是说说那位鲜为人知的大师吧。
他是元代画家黄公望。黄本姑苏陆姓,少丧父母,贫无依,“髫龄时,螟蛉温州黄氏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时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于是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这些历史已无可考证,但不影响他的气度和格局。黄公望画了什么呢?《富春山居图》,让世界上多少欲据之为己有的人斗智斗勇斗命,它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有立身之根本——若虚空。就是虚怀若谷、低调谦虚。大师们做人都有人品——上善若水,做事都有事品——善谋实干,都甘愿处下,为而不争。惟其自小,故能成其大。惟其处下,故能成其上。这个立身之本前面也说了很多,不说了,“你懂的”。
我总觉得这些大师们还在某个鲜为人知的时空活着,不会在这个多维的宇宙时空里轻易地逝去。他们就像日月星辰,深深划过历史的天空。有他们永不熄灭的精神光亮,世界永远不会黑暗。
大师在今天只有等待,惟其等待,才具魅力。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