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暧昧的批评

作者:朱中原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2772      更新:2013-12-21

  在中国,做批评是一件很痛苦、很暧昧的事情,当然,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得面临很多扭曲道德、扭曲人格和扭曲人性的挑战。不但如此,批评家还得面临双重痛苦,一方面,得面临不能吃好饭、不能升官发财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面临各种外部环境的挑战,包括你的批评对象。
  谁都知道,批评与学术,本身是不能当饭吃的。但是,批评就正如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格一样,它是你的安身立命之道。批评是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坚守,但坚持批评,就意味着,你有可能会失去很多,而得到的唯一一个或许就是很虚的荣誉:人格、精神与信仰。
  换句话说,批评虽然是批评家自己独立的事,但他同时也是一种公共行为。而现在的不少艺术家,更多的却只是一种私人行为,和个人手工作坊似乎没什么两样。
  中国现在很多艺术家,之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原因就在于,自身格局太小,除了关注自身,除了自己吃好喝好玩好,修身养性,很少关注别人,很少关注公共社会,这也是传统的书画艺术难以成为公共艺术的重要原因。但古代的艺术家还不一样,古代的艺术家,其实大多是文人和知识分子。艺术之于他们,仅仅只是一种支撑其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工具或手段而已。而且,绝不是说仅仅拥有了知识,就是知识分子,那只能叫知道分子。知识分子的本质就是批判性,当然这种批判是理性的批判。而现在的艺术家,除了吴冠中、陈丹青、艾未未等少有的几人之外,几乎难觅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当然,有人或许会说,我只是艺术家,我干嘛一定要成为知识分子呢?当然,这样说也无可厚非。因为,艺术家的本职工作就是写好字,画好画。这当然没有错。然而,如果艺术家仅仅停留于此,那他注定成不了大艺术家。
  对于真正的批评家而言,批评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或者说,批评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而非终极目的;而且,真正的批评家,甚至反感批评。但是,为了心中的正义,他必须具有批评的姿态。批评家必须经受三重考验:一是物质考验,二是人格与精神考验,三是伦理考验。一个在圈子里混久了的人,或者一个与这个圈子的艺术家打得火热的人,他是难有真正的批评的。一个人在批评的同时,又在患得患失,那么他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批评,而一个将批评建立在纯粹的人身攻击或者私人恩怨基础之上的人,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批评。所以,批评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你能否战胜你自己,能否战胜你自己的世俗观念,是能否赢得批评良知的关键性因素。
  当然,话说回来,批评家自身人格与知识结构的完善,也建立在一个社会大环境基础之上。
  现在不要说艺术圈,就是整个社会,都是想听好听话,不喜欢听批评,尤其是在当今书画界,这个人人都很尊敬自己、却不尊敬别人的社会,是很难很难听进去别人的意见的。至少我所遇到的不少艺术家,几乎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做得好、水平比别人高,虽然很多人在公开场合嘴上说自己不行,故意谦虚一下,但内心里却狂傲得不得了,几乎谁都看不起。而且,很多书画家,几乎都不关心别人在写什么,画什么,也不关心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媒体报道了什么。他们很少看报,甚至也不看专业媒体,当然,更不会关心什么是学术。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看书看报呢?那就是哪一期有登载了他的宣传报道的时候,他才会仔仔细细地看。书画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大多数书画家都讨厌书画类媒体登载书画家的宣传版面,然而,几乎大多数书画家又都喜欢买版面登载自己的书画作品。这就是中国人的矛盾心理。这就像我们对待“富二代”一样,几乎所有不是“富二代”的中国人都痛恨“富二代”,但是,几乎所有不是“富二代”的中国人,又都痛恨自己没有成为“富二代”。然而,当那些不是“富二代”的中国人,忽然什么时候成为“富二代”的时候,他就不会再说“富二代”的不是了。这就是中国人的屁股决定脑袋的心态。所以,中国不缺批评,缺的是真正理性的批评。
  对待批评的不理性心态,不仅表现在批评家身上,而且也表现在艺术家身上。几乎所有艺术家,都喜欢看批评别人的文字,而不喜欢看批评自己的文字。因为,还是我前面那句话,他只关注自己。
  我这样说,当然不是怨愤,也毫无指责之意。因为这不是艺术家的错,而是整个社会的错。你不能指望人家要去读书读文章,尤其是读那些冗长的、沉闷的、枯燥的、谁都读不懂的充满了西方理论色彩或者是充满了中国老学究式的学术文章。因为这个社会已经不是一个读书的时代,更不是一个学术的时代。
  一个搞批评的人,你不能奢望书法家画家要去读你的文字。因为,他只需要写好字画好画就可以了。但是,当书画家需要你为他撰文的时候,他就要看你的文字了,而且会一字一字地读得非常细致,甚至就跟文字学家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拿着放大镜抠你的字眼。因为他可以不对你负责,但他需要为他自己负责。他可以不关注你,但他决不能不关注自己。
  当然,大部分书画家还是很通情达理的。但我也遇到过极为可笑之人。明明自己对文字一窍不通,然而却喜欢胡乱指指点点,甚至还有人可笑到教你第一部分该怎么写,第二部分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就好像在教小学生作文一样,甚至细致到一个字和一个标点符号上面。有一次给一个画家写文章,本来我很不情愿,但由于是朋友的关系,碍于情面,只能勉强应承,结果文章出来之后,这位画家却拿着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指点”,教我如何写文章。我写了这么多年的文章,说实话,除了以前小学中学老师教我如何写文章之外,还确实没有第二个人教我。能受到这位画家的“指点”,我感到有点“受宠若惊”,本来我想好好听听他究竟有何高论。但是听了他的“指点”之后,我发现,我竟然不会写文章了。因为他说的实在太离谱。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我说你还是另请高明吧。后来我把所有费用退给他。他后来也感到可能有些过分,但这已经晚了。老实说,钱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但是人格对我来说,更重要。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一个非常自以为是的人,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当然,这样的事毕竟还是少数。但是,在当今书画界,却存在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很多人自己本来不懂,却喜欢胡乱指点别人。人不聪明不要紧,我也不聪明,我也很愚笨,尤其是脑子经常不开窍,总觉得说假话难受,但是,我不喜欢不懂装懂,不聪明装聪明。当然,反过来,我也不喜欢故意装傻装逼。
  这个圈子里,几乎难有真正的批评。所谓的批评,其实很多都带有一种功利主义性质。比如,要么是打着批评的旗号,而行吹捧之实,要么是打着正义批评的旗帜,而行人身攻击之实。尤其是在书画界的媒体上,我们很难看到有针对性的点名的批评。如果有,那也未必就是真正的批评,而是多少带有私怨的发泄或怨愤。之所以缺少有针对性的点名的批评,是因为这个圈子其实很小,转过去转过来都是那么几个人,你稍微批评一下,马上就会被圈内人传开,然后被对方知道,这样,你便难以在这个圈子立足,或者被抛弃,或者被“潜规则”。
  所以,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批评,其实已不是圈子内部的互相批评,圈子内部之间,大家都玩熟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谁还会看到谁的不行呢?谁还会去说谁的不行呢?除非你不想跟大家一起玩了。如果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互相抬轿子、没有批评、没有诤友的时代,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幸还是不幸。而所谓的批评,要么是圈子与圈子之间的互相攻伐,要么是帮派与帮派之间的互相鄙视,要么是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互相较劲,要么则是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的互相批评。总之,同一体系之内的批评,是绝少见的。至少,公开意义上的批评,是很少见的。当然,私下的批评,那就不好说了。也许,公开场合没有批评,恰恰表明,私下的批评太多太多。有时圈子里朋友在一起聚会时,经常会听到有人放言:那谁谁,字写得跟狗爬一样,还耀武扬威的;那谁谁,整个一江湖混混,我根本就没把他放眼里;那谁谁,从来就没把字写好过,别把他当回事;那谁谁,当年我在干什么什么的时候,他还没出门呢;等等。总之,类似的语句与口气,你会在书画界听到很多很多。其实,这样的所谓批评,已然离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很远很远了,最多只是一种情绪化的发泄。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同一个地方的书画家,有些人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如果一方有活动,那么另一方则坚决不参加。还有些人则说:凡是某某某举办的活动,我都不参加;凡是有某某某参加的活动,我都不参加。之所以不参加,他言下之意是,因为对方太差,我看不起他,我参加有损我的名声,所以我不跟他一块儿玩。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心理,其实还是名利心和面子思想在作祟。有些艺术家,就是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很扭曲很纠结:既怕被冷落了,特别渴望被邀请到,而一当被邀请到之后,又故意摆架子,装清高,生怕出席这个场合的人级别太低,把自己身份给降低了。于是,骑虎难下,很是纠结。其实,何必呢?与其这样矫情,不如活得真实一点,想参加就参加,不想参加就不参加。有人请那是看得起你,没人请就自己玩自己的。如果人人都抱着那种矫情的心态,那么即使有批评家出现,又有什么用呢?
  我以为,一个社会不但要有好的批评家,而且,也要有能接受批评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心态。若不如此,则不能产生真正独立的批评。当然,批评之所以不能独立,另一重要原因则在于,艺术家和批评家在经济上不能获得独立。经济独立是精神独立和思想独立的前提。中国的大部分批评家,目前还不得不依靠艺术家来生存。批评家的独立批评本身是不能当饭吃的,那么,批评家只能靠给艺术家撰写表扬和推介文章来获得生存。
  而中国的艺术家就更不可能独立了。因为大多数艺术家,也是被老板“包养”起来的(这里所说的“包养”是中性词,不含贬义)。艺术家如果脱离了老板,批评家如果脱离了艺术家,就如同鱼儿脱离了水一样,是难以生存的。中国直到现在,都还没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艺术基金会制度。西方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虽然未必富裕,但基本不缺钱,但是,西方艺术家的钱,不是来源于自己推销自己的画所得,而是来源于艺术基金会和画廊的赞助,西方的艺术批评家,也是来源于艺术基金会或艺术机构的赞助或奖励。
  当然,西方的艺术批评家,也会给艺术家撰写评介文章,进行学术包装,但是,批评家并不直接从艺术家那里获得报酬,当然,艺术家也不直接从老板那里拿钱。而且,西方的批评家,在学术和市场上,往往走在艺术家的前面,艺术家一般不直接介入市场,一般不自卖自夸,这些都是策展人、画廊和艺术机构干的事。而中国则恰好相反,艺术家往往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参与市场运作,艺术家充当策展人、炒作人等多种角色。
  所以,中国的艺术家其实活得很累很辛苦。因为,很多人并不尊重自己的角色定位。艺术家自己首先站出来把市场搞乱了,然后发了点财,也把艺术批评给搅乱了,让批评家生生眼红,从而丧失了批评的锐气和勇气。另外就是,批评家经不住诱惑,看着画家大把大把的卖画,拿钱,自己心里憋屈。其实也没什么,这个社会,生来不平等,谁让你做批评呢?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个社会对每个人又是公平的。因为你干不了别的。画家干不了别的,他就只能画画,人家画画能卖钱,那是人家的本事。批评本身是不能赚钱、不能生财的。有人叫我写文章,就是一篇一万两万,与卖字卖画比,还是比较低的。但我认为这已经是对你很好的尊重了。

上一篇:女儿毕业了
下一篇:美来自心灵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