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含泪的微笑

作者:张靖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462      更新:2016-06-25
        ----读俞胜老师《城里的月亮》

文/张靖

              一

《城里的月亮》是俞胜老师近年来的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集,作品借助都市生活,探索中国城乡居民生存现状及精神宿求,书中《我在学报当编缉》、《水乳交融》、《城里的月亮》、《老乡》等一系列的作品,包容了中国改革大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外乡人与城里人的矛盾与冲突,异乡人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愁,带给我们的不乏深思、启发和拷问。
  文人的魔力,就是反偌大一个世界生僻的角落变成心灵的故乡。作者习惯于用冷峻的眼光审视社会、审视群体,重视现实与实践的探讨,从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错纵复杂的关系中,将生活舞台中的各色人物、心灵世界的各种反应,生动地凝练和表现出来,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今社会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找出城乡间的各种差距与发展的不平衡点。作者善于从最底层的小人物打开缺口,关注普通人命运,从他们生活的点滴来挖掘了外乡人生存的艰难、打拼的不易、待遇的不公。作品情感真挚、张驰有度、开合自如、形神兼备,充满了人间的温暖,既让人感受世间的平和,又让人们从中体验孤独,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复杂世界的思考,让孤独的灵魂找到了与世界温柔相处的交点。
  将思想的触角伸向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作者抓住了当下形形色色、繁纷复杂的社会关系,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令人感慨的城市画面,有即将待考的研究生、有学报的编缉、房屋待迁的甘四男、想留在城里的文生、小科员姚小帅……. 生活的困顿、生存的压力,将一个个异乡人游离在陌生都市与街道,他们时尔迷茫、时尔不安、时尔痛苦、时尔快乐,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即鲜活灵动又富有张力。既有温馨感人的场景,又有肮脏与丑陋的交易,在美丑之间,展示出物化的生存环境中,高度异化的都市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
  作者常常站在故乡和异乡之间沉思和观望,从各个角度扑捉最朴素的人物与事件,租房、买楼、找工作、寻关系,在纷纷杂杂中来阐述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身体与灵魂的不协调、精神向往与物质缺失的双重矛盾,追求、痛苦、失落、迷茫,汇集于俞胜的笔下,作者满怀怜悯的笔触,漫画般的构图,富有讽刺的机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从中也深深地感受到隐藏在和谐里的人与人潜在的隔膜、不信任和冷漠,暗示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在为中国百姓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让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作者的视野宽阔而又自由,用多个故事让每个人物和角色都有出场的机会,用熟悉的人与事走近读者,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或许是隔壁邻居、亲朋好友、领导同事,他们就在我们生活的头顶和对门,从我们的身上随处能找到他们的影子。小说虽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鸡零狗碎、柴米油盐是我们再熟悉再平凡不过的生活,但在众多故事及人物勾勒中,看似貌不惊人的人与事,却涉及了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道破了人性的复杂与嬗变、命运的曲折与多变、生存中的捉襟见肘、工作中的委屈与无奈,酸甜苦辣应有尽有,作者从“大处”上,构勒一个大时代,从“小处”上,呈现出千家万户的生活,让作品在纷纭的世事、难料的结局、涌动的人流中,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

             二

  城里的月亮好多时候很暗淡,
  她的寂寞好比你的心肠,
  失眠的夜晚你总是对她凝望,
  可是,月亮并不懂的迷茫……
  歌声委婉、凄凉,一首歌道破了人间冷暖与世事无常。月亮不是稀客,它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美好和惊喜,而《城里的月亮》道不尽的却是心中的酸楚、凉薄与惆怅。
  文学艺术的主要支撑力和感染力不仅仅在于题材的选择与写作技巧,对时代的关注、对心灵的挖掘往往成为作品的核心力量。作者心系苍生、关注当下,围绕着当下生活做文章,虽没有大手笔,却怀惴着一个个大背景,毕业生就业、农民工进城、房屋折迁、人事变迁,它们个个贴着时代的主题接撞而至。文中出现的小人物,多被物质利益与生存需要所挟持。作者却不甘寂寞,用心灵与人物交谈,用灵魂与社会对话,时常流露着一种不经意的触动和嵌入人心的感动。作品的题材是宽泛的,其中《我在学报当编缉》及《城里的月亮》两篇小说非常打动人心,在《我在学报当编缉》的小说中,作者述说了一个学报编缉,因无意窥视到上司的偷情而失去所钟爱的文学事业,里面都是些典型的小人物、典型的小市民,作者却通过尖锐的笔触、巧妙的情节,将现实中上下级的不公、人际关系的复杂、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把人性的丑恶与世态的炎凉剖析得得淋漓尽致。
  《城里的月亮》中文生,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他如同千千万万的打工者一样,从乡村到城市,从大山走向街头,怀惴着无限美好憧景与向往,原以为和一个城里的姑娘结婚可以实现城市人梦,然而城乡间存在的差异和地域的岐视,并不能让他得到真正的幸福,最终因车祸而丧生的悲剧人生。文生是众多打工者的一个代表人物,在他身上,打着时代的烙印,是城乡交融中异乡人的一个缩影,从他身上,我们也不难找出众多打工者背景离乡的艰辛影像。站在城市的中央,作者也流露出无法掩视怀乡之情,作品让城镇化的铁铲下留住了人们的乡愁。在人物刻画上,作者不经意地把个体内核里的挣扎与不屈最清晰、最充分地暴露出来,隐忍里爆发出一种不屈的力量。作者总是通过不断地发现、质问、深思、叹息,寻找幸福与不幸的根源,思索城乡交融所给人们带来生活改变和精神意义。
作品《花的眼泪》,深度挖掘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一个叫花儿疯女子,向我们展示出一个未知世界里的美好情感,在令人落泪的故事中突显人格的扭曲与裂变,窥见了那个丑陋的时代对人格的无情践踏,小说对心理的描写细致入微,对人性的观察洞烛幽微,用细腻的笔触剖析精神病人的丰富内心世界,散发出一种孤独的张力和美感。
  走进现代文明的角落,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作者用心感受卑微生命的疼痛,迷茫着异乡人的迷茫,紧贴着他们的步履,从柴米油盐中体会生存的不易,从街坊邻里中寻找温情、从鸡零狗碎里流露惬意,以小人物为切入口,思考社会、拷问变革。对草根们的命运与生活寄于深深的同情,并感叹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以及对于巨大现实的无奈屈从。在草根们的身上,闪烁人性的光芒,他们自尊、自强不息、不屈从命运的担当精神,他们虽是草根,但凭借着自己的顽强与拼搏,双脚踩在大地上却有一种踏实感与安全感,显示出现代人的尊严和不可推毁力量,让人们在关注他们的命运的同时,忍不住地含泪微笑着。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辛酸。
  艺术的力量在于感染和渗透,在与人物的碰撞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与事,却产生出一种征服的力量。作者的笔触不断地游走于城市与乡村,探索城市与乡村间的困惑,收集真实的感受与体悟,并把它显现于精美凝练的语言。从多部作品来看,他们身上即迷漫着生活的尘埃,又有肉体的温度,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形同亲人与自己,他们从贫困的山村来、从遥远的大山来,在城市的一角为了生存他们苦苦抗争着,他们不是空中楼阁,他们就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他们是社会与城市的结合体,就在城市生命与灵魂的通达处。
  透过现象看本质,小说没有撕声裂肺呐喊性的语言,在形形色色人与事的描述中,并没有将人物刻意篡改、扭曲、变形的刻画手法,而是用幽默、轻松、调侃语调来解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击,用微妙的变化突出社会、城市在发展中人们复杂的裙带与情感,非常巧妙地中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用自我的真诚来唤醒麻木的人们,在娓娓道来中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三

  在文化繁荣的今日,众多作家更加注视大背景、大时代的创作,人们更加热衷于借鉴西方现代文学表现手法,作者却立足于本土,仍采用一种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关注大众的饥苦、关注民众,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使作品更加贴近千家百户,处处散发着人间烟火和对众生的关怀。从作品中,也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慈悲情怀和仁爱之心,对于小人物的关注与同情,讴歌他们的善良、纯朴、坚强、勇敢,美好、朴素的一面,更能打动读者,让作品有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柯赫勒特曾说:谁在知识上增加了,就在痛苦上增加了。在人类的不断进步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的认识愈清晰,他的痛苦越沉重,越是赋有天才的人,他天生的敏感让他在所有人中所感受的痛苦中也最深刻。任何作品都能找到作者的影子,作者是一个真诚、朴实、谦和的人,正因为如此,在作品中随处都找到纯朴、真诚、善良的影子。对他来说,每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这片浩瀚的大地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对于个体,俞胜更加重视弱势群体以及底层民众个人命运的变化和生存状态,在近距离的观察中,他更能体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犀利的笔力真实反映他们悲喜交加的人生,让他在挖掘人物的角度中,有种真实、贴切、朴素的情感。作者在创作时,力求摈弃花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用最直白的方式使用大众的语言,从大众的高度,切中当下的主题和时代的脉博。让我们看到一帧帧静美、肃穆、庄严、灵性的人间场景。
  在创作的路上,每个作家的灵魂都是独行的。作者俞胜也不例外,他一路观察、一路思考,在一片茂密的文学森林中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众生的贴近与温暖伴他一路同行,让他在文学的丛林中行走得并不孤独。行程中,他背负着人间的大爱行走,满怀了对众人的悲悯与怜爱,让他在呼唤人与人的平等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魅力磁场。
  作品语言生动而又机智,作者文笔纵横、曲折迂回,时而汪洋恣肆、时而冷静剖析,处处透露着伶俐、机敏、,在叙述中夹杂着幽默调侃,兴趣盎然,让人忍不住发笑的同时又满含泪水。作者以敏感的触角、平实的叙述、讥俏的手法,深入到事物的核心,揭示生存的本质。在俞胜的笔下,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一幕幕地交替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对于小人物灵与肉的刻画,让作品有了强大的穿透力。通过故事的巧妙安排和急骤变化,无情地暴露出这个物质日益膨胀、价值多元化年代中的急功近利、趋炎附势,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抨击,小说中也不乏世间的烦恼、忧郁、体贴、互助,借助生动的语言和干净的文字,散发着人性之光和生命的温暖。
  作者试图打破常规寻找另一种更加深入社会的独特创作手法,借助自然界、动物来打开生命的腹地,《人、狗、儿、狼》、《失落的小鱼》,看似在写花、虫、动物,其实通过寓言故事来折射光怪陆离的社会怪圈,通过动物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不能这么生活,我是属于大河的,鱼的一生很短暂,我不能做一条平庸的鱼,和小水泡子里的鱼一起过浑浑噩噩的日子,我一定要奔向大河……”看似一条小鱼的不甘,其中包含着世间众生苦苦的挣扎,以及众多怀才不遇者的呐喊,在细微处窥见巨浪,在单调处发出苍凉的声音。
  正如歌德所言:“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一部好小说不在于文体是否革新,而在于是否切入了当代的主题与生活,不在于花哨的语言和形式,更在于是否能引起共鸣和净化灵魂,好作品总是闪烁着与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相信《城里的月光》让你艺术的丛林里处处能听到鸟语和闻到花香。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