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情感驿站

首页 > 散文 > 情感驿站

钝丁先生掠影

作者:黄倩娜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843      更新:2013-11-02

       那一刻,我感到我的心,缓缓地——安静下来了。
       是在钝丁先生的画室。
       一排褐色的藤制屏风把画室间开二个区域。屏风内,几米长的书案摊放着先生未完成的画作,有墨的芬芳缭绕;屏风外,两堵墙上分别悬挂的古代名家碑拓为画室平添了缕缕书香气息,梵乐若有若无地在耳畔缭绕萦回,释迦摩尼佛像端坐在莲花宝座上默默地俯视着我们。我们几位故旧新朋,正就着一壶花茶,围坐在一张木质茶几旁,听钝丁先生讲述书画之道。一位刚刚进门的小伙子,拿着随身带来的几幅书法作品,往前面那堵专用的磁板墙上张贴,期待先生的点评——这,应该是钝丁先生画室常见的一幕了。
       与先生其实相识日浅。只是,初接触的一刹间,便能感到其浸润身心的儒雅之气。先生取名钝丁,乍看之下,其“钝”之意颇有些许相似之处。他看上去有几分木讷,行动有些迟缓,说话的速度也是缓慢的,但很是明晰。眼睛里隐隐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沧桑与忧伤。那样一种神情,和他年愈六旬的满头银发叠加起来,仿佛暗示着他人生某些不同寻常的轨迹。
       先生南下珠三角十余年,其间大部分时间客居江门,却未闻先生其名,这固然缘于我的孤陋寡闻,但又似不尽然,先生素来低调,不喜欢显山露水,据说偶尔在书画圈露一下面,也只是坐在最不显眼的一角。如此,我圈外之人,和刻意求“隐”的先生之相识,便注定延宕至今了。
       如今,先生的文人画正为越来越多的行内人关注。文人画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此不复赘言。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是文人画的基本载体,其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不求其形似,却直通心性。先生的艺术追求达至怎样的境界,我等局外人是不敢妄评的。只是细细品读先生的画作,我蓦然感到自己被打动。那看似随意渲染的一点点墨色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况味——总是疏落的几笔,简约、空灵,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又透出一股难以言说的寥寂,仿佛是曲终人散后的月影徘徊,又似是独坐幽篁里的抚首低吟。
       先生之书画,不为物相束缚,直抒胸臆。其以朴拙大气的书法自题的诗句,所咏之物或高洁或感伤。夜雨芭蕉,零落寒梅,悲风易水……落墨纸上,与画面相得益彰,倍添幽远的意蕴。
       印象深刻的是先生题为《天凉好个秋》的画作,留空占了大幅比例,只在画面的上方有一团浓墨泼染的黑云,几只南飞的暮雁,右下角斜插几根枯枝。寥寥几笔,夹裹着清凉之意拂面而至。一颗浮躁的心,相遇这样一幅画,是会缓缓地,变成一潭安静如冬的湖了。
       先生十几岁作诗填词,自通韵律,年十九为湖社李鹤筹(枕湖)先生入室弟子,几近半个世纪的漫漫艺术长旅,没有执著的“痴”,是难以持续至今的。先生几十年间浮沉商海,商场的刀光剑影是最容易侵蚀人的艺术灵性的,然而,先生却终因割舍不下翰墨情缘,视艺术为灵魂最终的依归。细读他的《三页书屋题画诗文稿》,不能不佩服他于古典诗、词、曲、赋深厚的功力,正如先生于《客乡铭》所言:“书画缘中,文章内外,扯不尽缱绻留连,解不开夙世情结”,艺术的不同领域之间,何来泾渭分明,其实总是相互浸润,互为推动的。
       先生于桑榆之年,云游于珠三角各地,留下艺术的印痕。十余年前,结缘江门,以文会友。捧读先生即将付梓的《鬼使笔记》,很令我惊讶。在一个人人耽溺于红尘俗事的年代,先生常常通宵静坐,时读经冥想,思接千载,神游万仞,作自我内心的观照:
       书画是文人的余事,余事就要展现人格,情采儒雅,倜傥风流......
       近来的抑郁,原来是因为没做什么。没做什么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没意义……我还没有那么高明的境界玩好“当下”,静心读书吧,只有这样......
       这些充满自省的文字,总是诞生于很深的夜,在别人的梦乡里,他醒着。我常常想象深夜里凝神静思的先生是怎样一种状态。仿佛,他总在追问,于艺术的极致,灵魂的清洁——我总是执拗地相信,在深夜里自省的灵魂是清洁的,因为他懂得不时拂去心灵的尘埃。
       先生强调“书、画不是敲门砖,而是作为修持之门”。这给了同样痴迷于文字的我很好的警醒。其实,所有的艺术,又何尝不是滋养心灵的修持之门?秉此清凉的平常心,先生才具一双慧眼,如陶渊明采菊东篱,得人生和艺术的大自在。生活中的先生,宽厚待人,行事低调。只是,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先生虽然有意隐于市,却架不住同道中人或远或近的慕名求访,论书作画、抚琴对弈。先生无意拒绝交流,只是,每日于夜阑人静之际躬身自省,探求人生和艺术的菩提之境,似乎成了他必修的功课。
       曾经以为潜心向佛的人,该是六根清静,然而,生活中的先生,喜欢抽烟、喝酒,大块吃肉。我曾经在一群人的闲聊中,注意到先生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众人正费解思量间,先生嘴角却勾起一丝诡秘的笑意——那一瞬间,始觉先生的温厚和亲近。我突然想起青原惟信禅师(南岳十三世)的上堂语: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人生的彻悟,并不是要将我们引渡至尘世的彼岸,也不必让灵魂逸出三界以外,它只是智慧的苏醒,复绚烂于平淡。领悟禅宗奥秘的人,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只不过因为他们心境不同,能以出世超然之心,行入世俗常之事罢了。难怪先生的生活不乏酒香,落墨却透着禅意。先生取名“钝丁”只是予人假象,是“锋锐而藏于不锐”,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先生——聪慧着呢!
       至于我,修行尚浅,离先生的境界还远,只是,每每在奔忙于红尘俗事之余,我会不时想起,在都市的一隅,有一片清凉之地,那里有书画芬芳,有哲思缭绕,有琴音如诉……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