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岁月留痕

首页 > 散文 > 岁月留痕

班主任丘老师

作者:刘春英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3983      更新:2025-05-12

       厦门的风掠过窗时,总会捎来汀江潮声。

     临江楼边的古榕树青春记忆里独特的标点气根如老人的胡须,在暮春的傍晚轻拂过我们的黑发。我和霞经常坐在树下,看竹排逆而上,南门桥与东门桥像两条巨龙横跨江面,夕阳的余晖将桥影与翠竹揉碎在粼粼波光中。毛主席曾居住的临江楼,藏着“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壮阔。

      老师照亮我们求知的征途。记得班主任丘锦生老师带着我们参观的时候,我被里面的红色陈列物震撼。参观结束时,我还在被文物强烈吸引,工作人员走到我面前“催促”,我抬头一看,只剩下我和工作人员,我只好走出现场。心里满是感慨。心想,如此有教育意义的红色纪念馆,为什么平时不开放呢?多一点时间阅览多好呀!虽然特意问了工作人员开放时间,得知平时只有外地一些工作人员来或者单位特约参观,但是我每次散步经过都会驻足。希望能偶遇临江楼的开放,让临江楼的精神能量再次滋养我,但是很遗憾,很快我们就离开了上杭。

     丘老师曾对我们说“开学时你们是低着头走进校园的,三年后,你们是昂着头踏出校门的。”这话语的背后藏着老师对我们多少期许?然而我又感觉对老师说得富有深意的话,有些疑惑不解。心里在想,我进来校园就阔步仰头满怀憧憬进来的!难道还有学生“低”着头进来的?我突然把老师的话和校园环境联系起来,想了片刻,才领悟老师话里的含义:学校环境简陋艰苦,或许你们走进校园时有些失落,但是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是对我们的一个挑战和磨炼,三年后,满载而归,昂首阔步自信地踏出校门。现在想来,原来丘老师深度的镜片后面温和的眼神里,隐藏着明锐的洞悉力,我们每个同学早已被他看穿了心思。

    对我而言,校园简朴的环境我似乎没有在意,不影响我对新知的追求和渴望。相反!我看见了更壮阔胜美的风景。当我报名完,经过一座小天桥楼梯的时候,我眼前一亮:校园围墙外风景秀丽,突然豁然开朗,似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被眼前这片广阔无垠的盛景深深吸引住。走到楼上宿舍门口,汀江的动态一览无余。坐在宿舍,透过窗,江中水光潋滟也尽收眼底,真是美哉!站在教室的走廊,校内校外一览而尽;走上艺术楼,汀江成了我们艺术展示的立体配景;每天傍晚在水池边洗衣也是一种美妙享受,围墙外的树枝和竹叶与我亲昵,翠竹在微风下一阵阵的沙沙作响,伴着哗哗的洗衣水声,是一曲大自然清脆悦耳的合奏乐章。我浸没在壮美的景色中,尽情地吸收知识的养分。沙滩上留下了足迹,汀江流水过滤了弹奏的杂音,江畔倒映的水墨画是创作的背景,被彩绘过的鹅卵石成了会说话的童话书。长长的队伍穿过古街,踏上东门桥,来到紫金山种下小树苗。我们划着小小竹排江中游,领略壮丽景象,唱响红歌;汀江畔野餐时的火焰升腾,一幅当年红军激昂奋进越江的画面跃入我眼前,我突然被红军艰苦历程画面所感动。我们高高举着红旗,冒着烈日,不怕远征难,跨过南门桥,浩浩荡荡的“红色娘子军”迈进城南。操场激昂澎湃、振奋人心的音乐响起,红色绸布飘起,如汹涌湍急、波浪滔天江水被红军鲜血染红又像当年红军战火一样熊熊燃烧是举办国家级运动会传递永不熄灭火炬。校园球场激烈的呐喊声还在耳边回荡。1991年的那场雪,大地换了新装,这气壮山河的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或许是满怀的憧憬和对求知的热忱,当我接触到教育专业时,却对教育有了更深广的思考。

     丘老师举止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气质。书写板书时,粉笔在黑板上行走,总会留下一排排工整如字帖的字迹,横竖撇捺间仿佛藏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从现代古诗词的韵律到散文的意境,他总能凭借深厚的文学积淀信手拈来,当他朗读课文时,声情并茂总能把我带进文章的境界里,他深厚的文学素养让人领略文字之美,让语文课成为震撼心灵的文化之旅。

    一次,阅读教室阅览角的书刊,看见书中征文便投稿了自己的文字。一次班会课,丘老师手上捧着书走进教室。一站上讲台便听到他提我的名字,我突然一惊,挺直了腰板。“今天我特别要表扬春英同学……”瞬间,全班同学的眼睛“刷”地投向了我,我突然成了目光的焦点,让我感到不好意思。接着丘老师小心翼翼地翻开事先记住的页码,读了一遍我的文字……,班级突然掌声雷鸣,这时我更加感到无地自容。文字嵌入在了书中让我很惊喜,但是我心想,怎在班级公开表扬把书直接给我就可以了或许这是青春期女孩的特点,喜欢隐藏生怕彰显自己。更出乎意料的是,后来全国各地许多学生纷纷投来信件,说受影响和启发……出于对风土人情好奇,我选择了几个文化差异甚远的省份,与个别读者回信。那次因为文字既然与全国各地的学生联系交往,让我感到无比的新奇。

     丘老师布置的作文,我几乎都记得。记得一次汀江游回来,丘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游记我构思了一会儿,很快便写完了;当作文本再次发到手上翻开一看88分老师也曾让我们自主写一篇作文,我写的是一篇散文得了89分我更清晰地记得老师布置我们写的命题议论文,醒目的批语依然记忆犹新,论点分明和论据充分,论证观点明确,得了87分。记忆最深刻的事丘老师布置我们学生写一则“寓言”故事。当我翻到批改作文本那页,我万分惊喜,居然在作文本的空白处工整写着99分朱砂色的红笔迹像临江楼里看到的红旗。我认真看了几遍自己创编的故事,越感觉有趣又具有哲理每次发回来的作文本,我都会认真看老师的批语,然后根据批语大脑里进行一遍做各种思路修改或拓展,甚至有的还会在自己的另外本子里再写一遍给自己看,让自己感到满意。当然还有很多的作文……   

      丘老师的书法作品,如琼琚玉衡般端庄雅致。每一笔起承转合皆有古意,撇捺之间似鸾凤振翅,飘逸灵动而不失法度;墨色浓淡相宜,字字珠玑,既有钟鼎彝器的肃穆庄重,又含江南烟雨的温润秀美。

     丘老师是80年代走出来的才子,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淬炼出他满腹经纶,毕业后他便扎根讲台,初任我们班主任时已展露峥嵘。因其才气过于灼目,未及而立已被调入校务中枢,从此文书往来间,此后无论是执掌一校乾坤,还是书案躬耕,或是执掌党总支副书记、关工委主任、工会主席、孔子学堂负责人等权柄,他始终是那个在校长室悬挂楹联、用会议纪要练瘦金体的书生以文人风骨守着一方文脉。

      风和日丽的丘老师,悄然影响着学生。他的自行车和厨房成了同学们的公用,自行车经常急用却找不到厨房的热水几乎每天傍晚被同学们舀净空,丘老师用汀江的热水温我们求知的寒冬,在我们灵魂的江面荡开层层涟漪。

       毕业后,实践中依然翻阅专业课本钻研,很快便悟透 工作的第四年,我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与感悟投入邮箱一天突然收到省编辑部寄来话筒状沉甸甸的邮件,撕开一看,原来是教育书刊。翻开封面,我的名字突然映入眼帘。翻阅着自己写的文字。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我面前曾经的一堵雷壁,一旦打通便豁然贯通。把教育所有真正变“活”,需要教师的明捷和机智。孩子的学习从不局限于校园和教室更在于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教育者的灵敏机智便是一个“活”教材……而理论,是实践淬炼出的结晶,是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这些都离不开丘老师对我读书期间写作的鼓励,激发了对教育更大的热情和专业钻研精神,以及文字撰写的兴趣。  

     时间如汀江的流水,川流不息。临江楼的古榕气根早已化作教育的基因丘老师曾说“三年后昂首踏出校门”,如今才懂,那不仅是对简陋环境的超越,更是用文字与思想为我们铸刻的精神海拔。丘老师在黑板上的每道工整的粉笔痕,在我们灵魂的江面荡开。当看到我的学生在探究水时,那便是教育真正的永恒 —— 不是江河的归处,而是让每滴水都承续着奔涌的热望,让每个教育者,都成为别人生命里永不熄灭的临江楼。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